華陽路街道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穩穩托起困難群眾的“幸福底線”

“六區合一”的多元社區形態,困難人群結構復雜、需求多樣……作為“凝聚力工程”發源地,華陽路街道在現有社會救助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健全可持續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積極回應群眾的急難愁和需盼求,為困難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
“深”
加強“全維度”困難對象瞄准機制
“大數據比對+入戶走訪核查+信息動態管理”已經成為華陽基層一線工作中的常態化運作方式,不僅快速主動篩查,精准鎖定困難對象,還可落實落細低保等社會救助擴圍增效政策。一方面,街道組織發動工作人員邁開“大腳板”走訪,並堅持面對面、入戶訪談的方式,利用各種工作契機,根據居住形態、家庭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走訪,把“腳步”邁向群眾身邊、“事情”辦在群眾身邊、“作風”傳到群眾身邊。另一方面,用好“社區雲+”線上場景應用試點工作先行先試的資源優勢,尤其是在一老一小一困上發力。打造健全“全量數據底座”,做到數據“點、線、面”三覆蓋,維護救助“基本面”數據816條。完善“動態擴圍數據”,依托“政策找人對象”模塊排摸出四類擴圍人員484人,涵蓋了潛在救助對象、政策已覆蓋還可救助對象、不符合政策但確有困難人群以及其他需關注群體。優化“救助工具包”,讓居民與工作人員雙向獲得“無差別、零距離”政策和服務信息等內容。應用“居社互動”功能,實現延伸互動。居民還可通過社區雲平台向居委會尋求幫助,每個居委會設置一名“線上”救助顧問,實現雲端互聯。
“准”
探索“全過程”動態監測
通過“縱向聯動+橫向協同”,華陽路街道將“應保盡保、應退盡退”落到實處。
縱向採用“居民區-—事務中心—街道”三級聯動模式。居民區實行“主動發現+實時匯報+先行處置+每月匯總”機制。華陽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嚴把申請和“定期復審”關,不僅力求精准,還及時分析研判退出對象的家庭實際,採取“跟蹤式+扶一程”方式,防止返貧﹔街道辦事處建立相應的《走訪關愛工作機制》《應急處置機制》等,加強救助工作者對困難群體關愛實效工作的監督與把控。
橫向發揮跨部門協同模式。一是建立跨部門“協同核查”機制。與公安、司法、殘聯、人社等多部門建立相關核查機制,按季度進行多類對象信息交換比對。二是建立跨部門救助經辦整合機制。對於疑難特殊個案,由街道社會救助工作小組牽頭實行多部門聯手作戰,合力化解問題。
“細”
優化“全鏈條”融合運作
為了更好地實現“靶向式”救助幫扶,街道從“綜合高效”理念著手。在社區救助顧問標准化體系下,細化“對象+陣地+清單+機制”建設,構建救助服務與需求匹配的幫扶網絡。
充分運用“長寧區困難群眾救助需求綜合評估系統”六大維度、十個指標,科學綜合評價服務對象的社會救助困境程度和需求,做好對象分層和精准認定。立足於“預防、救助、發展、保護”四個層級救助網絡,細分四類困難對象,提供四大類服務清單,配套四大服務機制。
“實”
搭建“全聯盟”供給平台
以“政策保障+慈善力量+社會服務”的協同聯動為目標,華陽路街道搭建多機構、多維度、多元化聯盟救助平台,擴大“凝聚力工程”在救助領域的實踐效能,推動資源高效銜接集成。
街道充分挖掘社區資源,擴大社會救助服務供給。目前已匯集社區單位、兩新組織60余家,獲得市區兩級公益幫扶項目19個,成立近10位社區愛心人士個人慈善基金項目,如:已退休的原長寧區委書記李仁杰“初心”助學金,“上海慈善獎”優秀捐贈個人獎獲得者、區人大代表王偉文“情暖潘中”基金,老干部陸誠的“情暖學子助力啟航”愛心助學基金,長城保險負責人“愛心資助困難青少年”定向基金等,均已堅持多年為社區困難群體幫困送溫暖。街道還引入第三方專業力量,多渠道挖掘服務載體。街道納入社會組織20余家,按其特長承接不同項目。同時,以社區資源“零距離”融入社會救助為目標,創新實行“固定服務站點+靈活服務項目”的合作運營,開展全天候接待,相當於一個基層干部背后有一個專業救助團隊的支撐,探索形成隊伍聯合、工作聯手、資源聯用、服務聯動的“一站式”高效工作模式。
“效”
推進“全方位”立體救助
今年,華陽路街道成立了長寧區首家社區救助顧問工作室,繪制救助點位圖、人員架構圖、工作流程圖,建立由黨員帶頭的“社區救助顧問、督導員、志願者、專業社工”幫扶小組,在“明星救助顧問”的引領下,持續延伸社區救助顧問的“觸角”。
團隊擔當作為,化身“全科醫生”,全面啟動分層分類的“助凝”五大幫扶計劃,包括了“扶貧、扶健、扶業、扶智、扶志”,做到“民呼我為”“接訴即辦”。比如,為轄區55戶多維困境重點關注家庭開展相應的扶貧、扶健計劃﹔為零就業家庭、大齡失業人員、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建立“一人一檔”69份,大力推進“扶業行動”﹔通過“助凝”工作室鏈接相關大學生資源,引入“愛心傳遞”義務家教,推進“志智”雙扶等。
接下來,華陽將進一步構建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努力實現黨建引領更有力、數字管理更高效、靶向服務更精准、個性救助更貼心,在新形勢下為困難群眾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