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蓋章成為展覽、展會標准配備,味道變了嗎?

當蓋章成為展覽標配,味道變了嗎
蓋章因其獨特紀念意義正成為展覽、展會的標准配備,一批無意看展覽卻熱衷打卡蓋章的人隨之活躍,部分場館、展方也把蓋章視為吸引客流的新方法,網上甚至還出現“代蓋章”類服務。
喧賓奪主的蓋章,還是原來的味道嗎?
博物館裡蓋章熱
上周,市民周先生前往閔行博物館參觀了頗有人氣的“萬歷那年——明十三陵萬歷文物特展”。文創區蓋章的地方,人們排起長隊。有人掏出一沓明信片,逐一蓋上現場的章﹔有人帶著孩子,手把手教他們如何蓋章。“因為一些人蓋章時間太久,排隊要等十幾分鐘以上。”
隨著蓋章熱興起,原本手起章落就能完成的蓋章出現了各類“升級版”,套色章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閔行博物館在這次特展上就推出了以鳳冠為圖案的套色章,共有五枚:敲下第一枚,紙上留下隱約有鳳冠輪廓的黃色痕跡﹔第二枚蓋好,部分地方有了“點翠”﹔隨著后面三枚章逐一蓋上,一幅顏色豐富、輪廓清晰的鳳冠圖案就印在了紙上。
“蓋套色章需要技巧,更耗時間。”文博愛好者陳昕也發現如今套色章越來越多,但蓋這樣復雜的章需要技巧,否則很容易前后圖案移位甚至上下顛倒。“很多展方會提供鏤空的模具,剛好卡住章,防止蓋偏。”即便如此,蓋套色章仍比原先蓋普通章要花更多時間。周先生看到的現場蓋套色章,即使相對熟練也要一分鐘左右。
“蓋章剛興起時,大家是為了參觀展覽后留下痕跡,但現在很多人把打卡當成了目的。”陳昕注意到,如今隻要文博場館舉辦新的展覽,就會有人詢問“是否可以蓋章”,一些收費展覽還有人咨詢“不看展覽能不能蓋章?”在社交媒體上,還有人專門設計“集章攻略”“集章線路”,以最經濟高效的方式蓋盡可能多的章,馬不停蹄的時間表上並沒有空閑留給參觀展覽。
“很多展覽的章設計很精美,但為蓋章而蓋章,我覺得是本末倒置。”另一位文博愛好者葛先生此前在浦東美術館發現,幾個同時進館的觀眾直奔文創商店而去,后來才知道他們是去蓋章的。但他不理解:只是為了蓋章而去,又能留下什麼呢?
吸引更多人觀展
一些場館、展方也在迎合打卡蓋章的趨勢。上周末上海舉辦的一場大型展會上,記者看到有展商的櫃台上擺了15枚印章以吸引觀眾。不少文博場館如今在舉辦特展時,會推出專門設計的印章。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增加觀展的互動性,吸引更多人前來”。盡管博物館熱席卷全國,但客流量冷熱不均,“用大眾喜歡的方式吸引流量,沒什麼可苛責的”。
“蓋章確實是吸引我去觀展的一種手段。”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的喬亦從小學習繪畫,“非常喜歡精心設計的圖案”。“比如北京西路上的畢加索藝術中心,把畢加索名作《夢》做成印章,雖然是收費展而且版畫居多,但我還是被吸引了。”市民劉先生也是被社交媒體上流傳的上圖館藏漢碑善本展的印章圖案所吸引而前去觀展,“把這些精美的圖案做成便利貼或明信片,是提升生活儀式感的一種方式。更何況它引導我發現了一場品質頗高的展覽。”
蓋章成了生意?
蓋章熱之下,一些人將其做成了生意。上周上海舉辦的一場展會上,多個展商帶來數枚圖案繁復精美的印章,吸引集章族前往,但必須消費達到一定金額才能解鎖。“我是為了蓋章硬湊了幾張能用的東西。”現場有消費者坦言。
此前在浦東新區世紀大道一個商業廣場舉辦的一場以“傳統手繪”為名的展覽上,市民胡先生發現,入口處設置了兩個蓋章區域,不觀展就可以蓋章,但自帶紙張須花10元可蓋一枚印章,現場購買卡紙或集章本則不限蓋章次數。兩個展區很小,展品全是復制品及少量礦物顏料的原材料,但蓋章點遍布展覽區域,還有工作人員檢查蓋章本子是否為自帶,“這算什麼展覽?完全是以展覽之名用蓋章賺錢。”胡先生回憶,看完兩個展廳一共用了10分鐘,等朋友蓋章卻用了半個多小時。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人專門出售蓋有熱門展覽相關印章的卡片、導覽頁等。閔行博物館“明十三陵萬歷文物特展”蓋普通款全套印章需35元,如果包含一張明信片則需45元。另一款包含帆布包和蓋章的卡片和導覽冊,則開價200元。在網上,國內各大博物館蓋章本、卡片等都有銷售,還有可定制的“代蓋”業務。
成為展覽的延伸
“雖然蓋章廣受歡迎,但始終是展覽、展會的衍生品。”據業內人士介紹,國內外展覽、展會都有提供蓋章服務的,但蓋章應與展覽或產品主題相呼應,為主題服務。以東京國立博物館為例,館內有專門區域提供日本浮世繪蓋章服務,大大小小的印章分為動物、植物和吉祥符號等各種元素,還有這些元素的代表意義介紹,提供范例組合讓觀眾了解繪畫的組合,鼓勵觀眾組合創作。
喬亦記得,“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提供的印章,其中字符和圖案都來自展品,“展出的古籍上本就有印章這種元素,這樣的互動超越了‘集章’,成為展覽的延伸。”劉先生也很喜歡上圖館藏漢碑善本展的印章,“除了圖案本身有典型的漢代古朴之風,碑拓與蓋章本身也相互映照。”(記者 簡工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