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三色練塘 特色產業"多點開花" 鄉村振興"碩果累累"

2023年11月20日10:00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三色練塘 特色產業“多點開花”鄉村振興“碩果累累”

青浦區練塘鎮地處滬、蘇、浙三省市交匯處,緊鄰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先行啟動區,是上海重要的西南門戶。

這裡有著“三色練塘”的美譽。練塘有“紅色”,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陳雲同志少年時代在練塘度過,位於練塘的陳雲紀念館陳列了革命戰爭年代和建設改革時期的珍貴史料。練塘還有“綠色”,這裡是農業大鎮、茭白之鄉,擁有2萬畝生態片林。同時,這裡保留了元、明、清三代以來的水系街巷格局,“高屋窄巷對街樓,小橋流水處人家”是練塘獨特的江南水鄉景觀,成就了練塘的“古色”。

練塘鎮自2014年啟動美麗鄉村創建以來,25個行政村中已成功創建了12個區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其中有8個成功創建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東庄村、徐練村已相繼完成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目標。2022年,東厙村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目前已經完成示范村建設任務,正在准備迎接市級驗收。自此,練塘鎮朱楓公路片區集中連片打造了一道由東庄村、徐練村和東厙村串起的鄉村振興靚麗風景線。

近年來,練塘鎮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圍繞“農業提質增效、人居環境改善、農民增收致富”的目標,不斷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練塘鎮各村掀起了以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浪潮,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青浦首個民宿度假村穩步建設

恬靜淡雅的鄉村風貌,靜謐祥和的小橋流水,庄嚴肅穆的千年古剎……新舊融合,文化與鄉土共振,這就是位於練塘鎮西南地區的東厙村。東厙村被列入2022年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計劃,依托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優勢,東厙村是青浦區傾力打造的首個民宿度假村,將為青浦民宿集聚融合發展提供樣板。

東厙村整體充分保留原汁原味的鄉村特色,創建過程涵蓋鄉村公共空間營建、舊建筑活化利用、整村改造、美學教育、民宿建設等多項任務,致力於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宜居鄉村生活。

豐富的產業奠定未來發展之基。坐落於東厙村西北角的阿特麥文化創意產業園,是一座由老廠房改造而成的文創園,也是目前上海最大的手工體驗園區之一。位於東厙村的野龍果園佔地面積360畝,主要種植翠冠梨、秋月梨、陽光玫瑰、有機葡萄、富有甜柿等高品質水果,其中翠冠梨畝產量約1400千克、秋月梨畝產量約1300千克。如今,這裡結出的“致富果”“幸福果”遠銷全國各地,每年吸引著“吃貨們”慕名而來嘗鮮,也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無盡夏”“紅寶石”“藍色大西洋”……走進東厙村繡球花基地,一朵朵碩大的繡球花遍布大棚。基地面積約450畝,以繡球為主要生產方向,致力於打造服務長三角的規模化繡球生產觀光基地,打通了上游花卉育苗種植、中游花卉產品加工、下游應用裝飾市場等環節,產品供應全國市場,在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一年多來,東厙村以民宿集聚為產業特色,以“一橋一寺一遺址”為文化特色,打造“古韻新生,人文東厙”。東厙村採用“南北貫穿全村”的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已形成南有“滿山”“野龍”、北有“阿特麥”的產業支撐,正積極打造青浦首個民宿度假村。目前,全村已簽約20余棟民宅(另有30余棟意向民宅准備簽約),前期已形成“一處接待中心+三棟民宿”設計方案,目前正在建設中,3棟民宿計劃於2024年五一正式開門迎客。

同時,東厙村改建了原村民活動中心、老倉庫為鄉村客廳、野姜咖啡廳,可承辦中小規模的會議展示、接待等活動。毛家浜自然村引入“零碳”概念,著力打造上海首個零碳生活示范鄉村。東厙村還運用農林場地、歷史文化、生態風貌等特色資源,打造“一橋一寺一遺址”尋根溯源、林下菌菇產業基地研學、農事親子體驗、青塘小院團建交友等文旅項目,增添鄉村野趣。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近年來,練塘鎮致力於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提升村落整體建筑風貌、宅前屋后形象,重現“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江南水鄉建筑肌理。結合村內林地資源,東厙村建設了“林下公園”,為村民提供散步健身好去處。東厙村持續提升水質環境,對村內三條主要河道進行了清淤疏浚,改變河道沿線“臟、亂、差”的舊面貌,還配備了生態停車場、標識標牌等。

黨建引領點亮鄉村治理之路。東厙村創建“瑞龍同心”黨建服務品牌,充分發揮黨總支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全面推行黨員公約及黨員家庭戶“先鋒約定”,構建“1個黨群服務站+3個黨員家庭服務點+7個黨小組”的黨建網格,發動黨員以“1+X”形式結對聯系群眾,凝聚干群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的最大共識。

目前,東厙村正在全力推進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工作。未來,東厙村鄉村振興示范村項目建設中還將呈現更多特色亮點,充分利用舟行河道、步行環線和十字軸交匯處的空間節點,打造多個“轉角節點”型景觀。行走其間,目光所及之處皆有美景。

在鄉村振興的大命題下,練塘鎮把發展鄉村民宿作為盤活鄉村閑置資產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截至2023年10月,練塘鎮有8家民宿取得行業綜合許可証,涉及民房十余棟,床位百余張。其中有兩家民宿被授予市五星級鄉村民宿,一家被授予市三星級鄉村民宿。

“漁光互補”項目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這幾年,練塘鎮的產業發展也可圈可點,“漁光互補”項目即是其中之一。

“我們將採用‘漁光互補’的新能源發電模式,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真正實現漁業養殖與綠色發電的生態產業融合,帶領周圍老百姓增收致富。”練塘鎮“漁光互補”項目負責人說,“上海華電青浦練塘96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前期工作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開發單位積極對接溝通青浦區發改委、供電公司,練塘鎮人民政府等,全力保障項目推進。”

近年來,練塘鎮聚焦新能源發展這一主線,充分利用鎮域內東田村、葉港村、聯農村、東淇村等村水域水質優良的特點,引進光伏產業,建設“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站,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大力發展“漁光互補”這一綠色富民的產業,在利用太陽能發電提供綠色能源改善環境的同時,努力推廣“漁業+光伏”發展模式,預計在今后的項目運營期間將取得良好效益。

據練塘鎮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此項目水面區域主要養殖蟹、魚、蝦及觀賞魚類,總面積近1890畝,項目擬裝機總容量96兆瓦,總投資超5.7億元。該項目採用分散逆變、集中並網、全額上網方案,建設內容包括光伏發電系統、升壓系統及光伏電站站內建構筑物設施。項目布置太陽能板,太陽能板組串后通過直流電纜接至組串式逆變器,直流電經逆變器逆變后變為交流電,在升壓站升壓至110kV后就近接入電網。項目計劃於2024年第一季度開工建設。

為加快項目進程,打造鄉村產業示范項目,此前,練塘鎮成立了“漁光互補”發電項目領導小組,統籌謀劃和實施“漁光互補”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各項工作。練塘鎮人民政府與華電練塘新能源公司簽訂了“漁光互補”合作協議,雙方就助力練塘鎮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建設“鄉村振興”示范村、推動光伏發電項目健康快速發展等達成了進一步合作意向。

練塘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推動區域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青浦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力量,不斷提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能源供應及保障能力。

“金秋家園”托起幸福“夕陽紅”

太北村作為練塘的農業大村,素有“茭野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太北村依托太浦河優美的自然風光,立足豐富的水系資源,傳承農耕文化,通過挖掘太浦河開挖歷史、延伸茭白產業鏈、開拓親子游路線等,吸引越來越多的市區游客慕名而來。

“我是練塘的常客!一個月總要來那麼幾次,每次臨走前都會帶些蔬菜回家。”家住上海市區的陳阿姨說,“太北村是個天然氧吧,老人喜歡來這邊療養和微度假,別提多開心了!”

太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歡峰說:“太浦河在太北村有4公裡,其中有1500米長的涵養林帶,到了周末人氣很足,都是來露營的游客。我們也希望讓來的游客把好東西帶回去,農旅聯動發展,讓更多的村民從中受益。”

借助區位優勢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作為青西三鎮之一的練塘,依托自身自然及人文環境優勢,吸引了一批企業前來投資、扎根。

為推動“養老”變“享老”,今年年初,練塘鎮與浙江金秋年華在線健康服務有限公司攜手開展了“金秋家園·太北村”項目。近日,“金秋家園”太北村養老服務中心在太北村正式揭牌啟動,在繪就太北村養老新藍圖的同時,也為練塘鎮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盤活農村集體資源打開了新局面。

“‘金秋家園’落地在太北村,將為村裡居家養老的老人解決‘出門沒去處、平時沒人管’的問題。目前,該項目面向北王浜自然村85歲以上老人提供每日免費午餐,后續他們還會有包括村民食堂、咖啡吧、茶樓、垂釣點等在內的點位規劃,進一步豐富村裡的業態。”張歡峰說。

金秋年華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司以關愛老人為核心,以互聯網平台為基礎,整合社會資源服務中老年群體的理念,與練塘鎮大力推動養老事業發展不謀而合。未來三年,練塘鎮將和金秋年華在太北村打造“村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休閑度假養生游樂中心”“城鄉融合養生養老中心”“特色農產品數字交易中心”等四大中心,以及一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成后,太北村將成為一個百姓富裕、糧食豐收、城鄉融合、村庄美麗、老有所養的和美鄉村。同時,通過盤活閑置農房、引入數字農業,太北村將吸引城區人口到農村養生養老,全面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鄉野邂逅藝術 繪就別樣振興圖景

炊煙裊裊、阡陌交錯、稻谷飄香……鄉村是青山綠水掩映下的詩意畫卷,也是治愈人心的人間煙火。村庄如畫,田園如詩,練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宛如珍珠串起的鏈子,在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

細數練塘非遺文化項目,有田山歌、土布染織技藝、練塘糕團制作技藝、茭白葉編結技藝、匍經、慶號等,它們分別被列入國家級、市級和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戴上斗笠,撩起袖子,日落之后,田間男女開始以山歌彼此唱和。男聲高亢嘹亮、女聲婉轉悠揚……這便是在練塘源遠流長的田山歌。練塘田山歌是勞動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體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它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目前,練塘鎮有泖甸老歌隊和練塘新生歌隊兩支完整的傳承隊伍。

土布,也叫老布,土布染織技藝是流行於上海郊區及相鄰蘇浙地區的全棉手工紡織工藝。以前,姑娘陪嫁多以土布作為嫁妝,俗稱“壓箱底”。土布的染織工藝極為復雜,從棉花種植到紡紗織布,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其中軋花、彈花、紡(搖)紗、打紗、染紗、盤紗、經紗、接機頭、織布、了機、張布等工序至關重要。

制作土布使用的是純棉,具有透氣吸汗、冬暖夏涼、質地柔軟、穿著舒適的特點。縫制的服飾適合人們在干農活和休閑等不同場合穿戴。編織的花紋凹凸起伏,還能起到按摩皮膚的保健功能,實用又環保。用土布制作成的各種衣褲、旗袍、裙子、圍裙、飄帶、系帶、鞋帽等制品,式樣古朴典雅、落落大方,圖案有柳條、格子、斗紋、斜紋等等,古風古韻、粗而不俗、回歸自然,具有獨特的藝術風范。

茭白葉編結是歷史悠久的草編、柳編技藝與當地茭白種植業相結合而出現的民間手工編結技藝,可以制作成新年吉祥物、祭祀用品、草席和各種小動物形象的工藝品等,遠銷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如今,練塘茭白葉編結產業已帶動周邊3000余戶農戶增收。

焋糕是練塘鎮一種糕點的名稱,承載著江南水鄉的記憶與味道。焋糕是一款四季美味,從出生、結婚、祝壽到人生最后的入土為安,以及過新年、造新房、喬遷新居等習俗活動中,焋糕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當藝術“邂逅”鄉村,新的生機與活力蓬勃迸發。沒有光怪陸離的燈光,沒有高樓大廈的襯托,這座白牆黛瓦的美術館朴實無華地融入了鄉村的一草一木——“可·美術館”,位於練塘鎮金前村金田路428號,是上海第一座鄉村美術館。2018年建成開放以來,已舉辦各類藝術展覽和活動百余場次,不僅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了展示、鑒賞和學習的平台,也成為練塘市民近距離感受藝術之美、沉浸藝術享受的“家門口的好去處”,這就是鄉村美術館的意義所在。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