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衛生“組團式輸血”,推動瀾滄縣高質量“造血”

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雲南省西南部,是1953年4月國家批准的全國唯一拉祜族自治縣。其中,拉祜族人口佔全縣戶籍總人口的43.5%,約22萬人,佔全國拉祜族人口的一半、全球拉祜族人口的三分之一。縣域面積8807平方公裡,居雲南省第2位、普洱市第1位,邊境線長80.563公裡。1986年,瀾滄縣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自1996年上海市黃浦區對口幫扶瀾滄縣以來,針對瀾滄縣發展的短板和需求,發揮優勢特長,整合多方資源,以“組團式”幫扶形式,從農村建設、教育衛生、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等方面採取精准措施,“輸血”和“造血”並舉,推動促進了瀾滄縣的高質量發展。
有溫度、有技術,做村民最放心的就醫最后一站
“術后情況怎麼樣?”“今天有什麼不舒服嗎”,在瀾滄縣第一人民醫院病房內,這個在病床前來回問診的醫生正是挂職瀾滄縣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劉菲。作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第二批援滇醫療隊隊長,他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對邊疆醫療都只是從一些報道上間接地了解,來了之后才發現縣和村的‘物理隔閡’比想象中更嚴重。”
劉菲口中的“物理隔閡”,一方面指的是距離,從最近和最遠的村子來縣醫院分別要花一至六個小時。另一方面指的是語言,由於身處少數民族地區,很多人不會說普通話,溝通困難。在下鄉義診工作中,村民們對於能被縣醫院的醫生面診,所顯露出來的激動和喜悅,讓劉菲深感縣醫院可能是村民就醫的最后一站,切實提高縣醫院的醫療質量水平就能切實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作為整復外科的專家,劉菲在籌建整形外科時致力填補兒童先天畸形、唇腭裂、小耳畸形、多指畸形、顱頜面畸形等多領域醫療空白。在上海九院和上海張滌生基金會的幫助下,瀾滄縣第一人民醫院成立了兒童先天畸形整形修復中心,免費為當地患兒進行修復手術。同時,普洱地區公立醫院首個整形外科也在劉菲的努力牽頭下建成。科室成立以來,診療患者共計256人次,開展新技術6項。
落地瀾滄縣第一人民醫院以來,援滇醫療隊始終秉承“上海技術、雲南實現、百姓受益”的理念。目前,援滇醫療隊已開展新業務、新技術62項,胰腺癌診療、腹腔鏡腫瘤切除等技術實現零的突破。幫扶團隊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先后舉行學術講座49次、業務培訓2357人次、手術示教158次、教學查房532次、會診及疑難病例討論279人次。同時,選派醫院中層干部及技術骨干到上海九院輪流學習深造。從硬實力到軟實力,從醫教研到文化建設、制度完善、品牌打造等等,在一年多時間裡都在同步發力,不僅實現了眼科、康復科、老年科、腫瘤科、整形科等科室的從無到有,更通過對接上海先進醫療技術建強了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急診科等4個科室。近一年來,縣醫院門診量、住院量增長了10%,疾病的外轉率下降了37.5%。
“有技術、有溫度”六個字挂在瀾滄縣第一人民醫院最顯眼的位置,這六個字不僅代表著援滇醫療隊堅守職責使命,用心用情服務的決心,更展現著一批又一批援滇醫生們為邊疆地區的患者帶來的希望,正如劉菲常挂在嘴邊的那句話:“全力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才能不斷推動醫院高質量創新發展。”
留住人、吸引人、發展人、成就人,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實現優質就業
“最近,電子商務專業三年級學生楊小健作為全國6名學生代表之一,受邀到阿裡巴巴總部參加一年一度的‘雲棲大會’,這可以說是全國最頂尖的科技大會之一,而他也是本次大會唯一一名中職校學生代表。”瀾滄縣職業高級中學校長汪志穎自豪地介紹著,“此時此刻,楊小健作為唯一一名學生代表,應該正在現場和阿裡雲創始人王堅進行著對話交流。”
創建於1983年的瀾滄職高是瀾滄縣目前唯一的一所中職學校,從某種角度而言,承擔了整個縣一部分教育托底的任務。過去,瀾滄縣職業教育專業不多、質量偏低、社會聲譽不高,大部分初中畢業生並不會選擇瀾滄職高,而是更願意在沒有接受任何職業技能培訓的基礎上直流社會,導致就業難、短期就業后難以適應再返鄉務農的情況突出。現在,學校不僅建成佔地面積340畝的新校區,成為一所能容納6000人的智能化學校,今年還達成100%招生計劃完成率,創造了40年來歷史性突破。
又是什麼讓這裡的孩子願意選擇職高了呢?“一座城市要發展,一定要留住年輕人。據我調研發現,縣裡外出就業的孩子中,隻有10%會留在東部,其余的最后還是會回來,這些孩子如今可以在家門口找到就業渠道,現在孩子們的實習待遇達到3000元以上,正式錄用后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這樣的優質就業對家長對學生都是福音,對瀾滄的職業教育發展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自2022年7月擔任瀾滄縣職業高級中學黨支部副書記、校長以來,汪志穎把上海市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帶到了瀾滄縣,“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產業發展趨勢,學校進一步優化專業布局,整合原有的作物生產技術、畜禽生產技術、中草藥栽培等18個專業,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現代服務’兩大專業群,發揮集群優勢。以‘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課程體系與崗位能力、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適應為目標,積極開展2個‘重點專業’、4個‘特色專業’建設,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目前,瀾滄職高的專業布局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匹配,扭轉了歷年被動迎合學生盲目選擇專業的不良局面。
在由黃浦區教育系統派出的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和中華職業學校三位教師組建的“組團式”幫扶團隊的努力下,立足瀾滄資源稟賦,瀾滄職高積極開拓“家門口就業”的優質合作伙伴,在原來僅有2家合作企業的基礎上,先后與阿裡巴巴、攜程智慧旅游、安琪酵母等近20家落地縣域的支柱企業簽訂校企戰略合作協議,確定5個訂單式培養“冠名班”。從以往隻能與小飯店、民宿合作到現在隻選擇五星級酒店合作,從被動迎合學生到助力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從無人問津到招生生源逐步拓展到邊三縣,從2家簽約企業到現在的20家,瀾滄職高的合作訂單已經排到了2025年。“留住人、吸引人、發展人、成就人,讓孩子們真正實現在家門口優質就業。”談起三年內自己的小目標,汪志穎對自己這樣要求。
我們來之后,這裡的學生更想去上海了
瀾滄縣第一中學是首批由黃浦區教師團隊對口開展“組團式”教育幫扶的學校。為了進一步支持幫扶團隊、提升學校的軟硬件水平、打造瀾滄縣“一縣一名校”,今年3月,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黃浦區政府合作交流辦和援滇干部的對接協調下,上海盤京公益基金會向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一中學捐助價值27.8萬元的“愛心浴室”項目安裝完畢並投入使用,300余名師生用上了“全天候”熱水。
創辦於1951年的瀾滄一中是瀾滄立縣以來第一所在縣城內建成的中學。當年的老校址隻有幾間簡陋的草房,招了一班初中學生,沒有教學設備。如今的瀾滄一中上課用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室明亮寬敞……“學校裡裡外外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對於硬件,其實教育的核心問題還是學校治理水平、師資隊伍、教學能力的差異。”上海市敬業中學副校長呂寧擔任瀾滄一中校長后談起東西部教育的差別時這麼說:“在‘組團式’教育幫扶中,圍繞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幫帶、資源投入等方面,幫扶團隊努力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發揮教育幫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作用。”
對於呂寧一行4位來自上海名校的教師團隊的到來,瀾滄一中學生們顯得格外稀奇,都在好奇著他們會有什麼不一樣。“在課堂教學中,在原有的基礎上我們結合了一些上海的教學理念,尤其注重學生的學法,不再和以往一樣注重死記硬背和灌輸式教學。課堂活起來了、動起來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隨之被調動起來了。因此我們的老師也比較受歡迎,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呂寧介紹,為打造“一縣一名校”,上海幫扶團隊結合學校實際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參與基於學科核心素養“導學案”的研制﹔完善學校教學組織管理體系,重新組建學校教學組織管理架構,全力帶動當地教師隊伍培養。制定實施“科學教研實施要求”,推進學校“靶向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開展“師徒”帶教指導。
同時,積極對接上海資源,結合敬業中學的教學模式,形成點對點幫扶,兩校定期進行包括專家示范、講座等教學教育互動交流,邀請復旦大學博士生講師團為學校高中部學生開設學業規劃專題講座。近日,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實踐基地也在瀾滄一中挂牌成立。
“在我們的影響下,瀾滄一中的孩子們如今對上海、對上海的學校特別向往,他們很多都將考入上海高校作為自己的目標。這是我來之后感受到他們最大的改變。”今年8月,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瀾滄一中成功晉升為“雲南省一級三等高完中”。“希望在2025年我任期結束時,還能再升一級。”呂寧期許著,通過“組團式”教育幫扶,能把上海的教育經驗和有意義的做法帶到瀾滄,真正幫助瀾滄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