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蝶變二十年,新江灣城打造人民城市新樣板

2023年11月14日14:41 |
小字號

1994年6月,見証了近代風雲歷史的江灣機場正式停飛。1997年,上海市政府收回江灣機場的土地使用權。2003年10月30日,新江灣城街道正式挂牌。

圖片

二十年來,新江灣城街道社區集聚初顯規模、各類企業紛至沓來、商務樓宇拔地而起,實現了從廢舊機場到新型國際社區的改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江灣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2023年,站在二十周年新起點,新江灣城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好創新發展再出發之路,努力開創人民城市新實踐。

發展新動能日趨澎湃

今年5月,漢高中國消費品研發中心開工儀式在楊浦區灣谷科技園啟動。漢高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大型跨國企業,亞太及大中華區總部管理中心位於尚浦中心,是楊浦首家跨國公司亞太區總部。本次新建消費品研發中心的選址,漢高考察了多地,在新江灣城街道主動對接服務解決需求后,最終落地楊浦。

圖片

這折射出新江灣城聚精會神抓牢發展第一要務、時時圍繞發展想、事事盯著發展干、一心一意搞建設、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的理念,也是新江灣城能從一片荒蕪的舊機場變為高樓林立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重要原因。

新江灣城街道錨定創新“四力”,深化三區聯動,讓科創動能持續發力。新江灣城轄區內,有復旦大學新江灣校區,也有蓬勃發展的各類經濟園區。尚浦、灣谷等園區內,集聚了美國耐克、德國漢高等總部企業,B站、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千尋位置等“獨角獸”企業,還有上海技術交易所等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共1600多家各類企業機構。

圖片

二十年來,新江灣城已經走出一條黨建引領下“街區、校區、園區”街校企共建、三區聯動的科創發展之路。校園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資源,園區則是智力轉化的最佳實踐地,街區為師生和白領提供了生活休閑之地。為了促進各方資源融合、共建、共享,街道黨工委聯手上海城投置地(集團)有限公司、復旦大學江灣校區管委會等37個單位建立了街道“街校企”黨建共同體,將轄區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區、高校、園區等主體進一步凝聚起來,在園區引入“自助辦稅終端”及“家門口的政務服務平台”,設立“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站”“園區職工健康驛站”,開展“匠心灣·新城白領匯”“午間益小時”活動,實施“樂業空間實體化運作”“線上雲聘會”,助推大學的文體設施和重點實驗室向社區、企業開放等活動,服務高校優質的科創資源溢出校區、催生園區、融入社區,共同打造社會化開放式科技園,輻射帶動區域功能品質整體提升,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更優服務全面推動新江灣城高質量發展。

新江灣城街道持之以恆優化營商服務,讓各類企業紛至沓來。一方面量身定制個性服務,針對轄區內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規模的企業,實行“一企一策”定制化菜單式服務。面對樓宇企業招租中常見的注冊登記流程不明、經營許可備案不清問題,開展政策解讀“入企進園”,協助企業做好注冊登記。組織“助企紓困專項政策解讀”系列講座,解讀各類紓困解難扶持政策細則,助力中小企業渡過難關。針對大型企業員工租房難問題,聯合城投置業等推廣“寬庭”“博鄰”等保租房、租賃房項目,解決企業員工住房后顧之憂。針對轄區頭部互聯網企業電商業務投訴量激增問題,會同市場監管部門舉辦電商平台風險防范及糾紛化解座談會,幫助企業建立消費糾紛源頭化解機制、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圖片

另一方面,搭建數字營商平台,建設“產城融合一網式營商服務平台”,通過搭建專用的信息化業務系統,進一步完善企業數字體征,有效鏈接政府資源和企業需求,以“最優流程、最短時間”為原則,搭建政企溝通的“高速公路”。在線集成政策宣傳、辦事指引、數據服務、樓宇信息等多種涉企服務於一身,並通過構建大數據模型,創新推出政策計算器的功能,進一步實現政策和企業的雙向“奔赴”。

城區新面貌日新月異

2001年,市領導在新江灣城調研時提出“要將新江灣城建設成為21世紀上海的花園城市和生態居住區”。二十多年來新江灣城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道路,先后榮獲“國際生態型示范社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上海市園林街鎮”等榮譽稱號。

圖片

這些年,新江灣城街道生態的名片更亮了。轄區綠化覆蓋面積322.99萬平方米,綠道總長16公裡,佔全區三分之二。轄區共有11條河道,水域面積51萬平方米,綠化和水域面積覆蓋率43.13%。當前,新江灣城街道正把生態綠色嵌入社區、點綴園區、充盈街區,努力讓每個市民群眾都能享受生態紅利。依托專業部門技術優勢,平衡好綠地的排水、保育等生態基礎功能和景觀、游樂等拓展功能,打造富有內涵、功能多元的高品質水綠復合開放空間。秉持“飲水思源”的生態意識,扎實落實好市級林長制、河長制等工作,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新江灣城街道正聚焦群眾對親水休閑、水上運動等功能的期待,積極推動有序、規范的水上運動項目開展和濱水林綠空間開放,加快推進新江灣城公園改造項目,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圖片

文明的底色更足了。新江灣城街道始終堅持強化治理和加強引導相結合,不斷營造文明風尚。一方面是加強“技防”,通過強化數字賦能,引入數字無人機賦能城市管理、社區治理、社區服務等工作,打破原有單一的“平面檢查”模式,拓展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空地一體巡查和定點監控模式。積極探索“北斗+”智慧化水域巡檢應用場景,推進河道管理、安全防范、社區宣傳等功能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強對沿河違法行為的主動發現和打擊力度。今年上半年,新江灣城城管執法工作社會滿意度測評全市第4名,全區第1名。另一方面強化引領,依托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近年來,組建了多支志願服務團隊,打造了新城“啄木鳥”、新城“河道守護者”、江灣國際“候鳥”等市區級優秀志願者團隊,持續推動文明城區創建、垃圾分類等活動。其中,新江灣城街道作為全市最早啟動垃圾分類試點的街道之一,先后獲評“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街道”“上海市市容環境綜合管理示范街道”“上海市垃圾分類志願服務特色社區”等榮譽稱號,在2022年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綜合考評中位列全市第二。

依托生態文明優勢,新江灣城街道全力提高服務能級,打造了一批高水平公共服務品牌。持續打造“悅伴灣”新城藝薈品牌和“文化四季行”主題活動。春季有以“文化傳承”為主題的新江灣城風箏節、長三角風箏邀請賽系列活動﹔夏季有以“品味書香”為主題的“新城悅讀季”詩詞成語大賽系列活動﹔秋季有以“炫彩運動”為主題的社區體育大聯賽、新江灣城國際半程馬拉鬆活動﹔冬季有以“聞弦賞樂”為主題的“璀璨星辰音樂季”愛樂樂團演出、文化盛典系列活動。積極推動“15分鐘社區生活圈”工作,通過廣泛征集意見建議,聚焦群眾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五宜”需求,全力補短板,提品質。

圖片

今年10月,字節跳動啟動搬遷,陸續將員工遷往位於新建的新江灣城抖音生活廣場。同時,幾百米之外的尚浦領世雙子塔A塔也正加緊施工的步伐,預計於今年年底竣工。新江灣城全過程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力、全方位提升創新產業競爭力、全要素激發創新生態生長力、全領域彰顯創新環境吸引力的發展勢頭正昂揚向上,在新江灣城正式挂牌20周年這個新起點上,蝶變之路依然在延續。

治理新范式日益豐富

新江灣城街道是楊浦區內較為年輕、更具活力的新型社區代表,始終堅持以人民城市理念指導基層治理工作,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其中。

此前,街道下轄的嘉譽灣小區地下車庫破損滲水,小區業主走在地庫,一不留神就會一腳踩進水坑,鞋襪、褲子統統濕掉。由於歷史遺留問題,該問題久拖不決。黨建引領下,“三駕馬車”發揮作用,開展眾籌,小區居民中的大學教授、企業家、建筑工程師們帶頭推進地下車庫維修工作。有幾位業界大咖德高望重,為項目推進減少了許多爭議。有些好鄰居對業主情況熟悉,盡心盡力做民意征詢。還有專業人士負責維修方案招投標、施工階段的監管,確保近300萬元的工程如期完工,600余輛車停車問題得以解決。

政立二居民區545弄單號小區“破山”開啟的“連心門”,不僅大大縮短了居民到社區生活服務設施的空間距離,更拉近了黨和政府同居民百姓之間心的距離、深化了軍民魚水情。這亦是軍地協同、居民區黨組織引領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同攻堅克難破題的一個優秀案例。

圖片

新江灣城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建立“四位一體”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黨建引領、司法保障、專業指導”的工作格局,確保各項治理活動能夠真正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同向發力共解治理難題,並促成了尚浦名邸青年版“三駕馬車”、九龍倉璽園“流浪貓治理TNR項目”、公租房小區尚景園“四海一家親”社區模式等一批黨建引領下居民自治的優秀案例。

街道還發布了新時代《居民公約(指導大綱)》,以法釋理通俗易懂,圍繞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共性問題,以“倡導的口吻”和“看得懂記得住”的表述達到“行得通”“用得好”的作用,以此進一步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好實現“社區的事在社區內解決”。

圖片

作為全市唯一一個街道層面的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基層立法雙聯系點,新江灣城街道始終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落到實處,專門建立“兩團兩隊”(專家顧問團和新城智囊團、學生志願者隊伍和信息員隊伍),從更寬領域傾聽群眾聲音,搜集到更多金點子。同時,在居委會、轄區企業、事業單位和學校共設立了三十多個信息採集點,成立信息員隊伍,打通搜集民意“最后一公裡”,使聯系點收集的意見具有廣泛性、全面性和代表性。

新江灣城街道還不斷提升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服務能級,讓人民的獲得感更高。聚焦居民、企業白領的身邊小事,依托街道受理中心作為市級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標准化建設5A單位的優勢,在楊浦區率先試點開展“當日達”業務,通過不斷提高業務響應度,整合辦事流程和體系,服務速度不斷提升,讓居民體驗到不出家門即可享受快捷便民服務。同時,持續聚焦外賣小哥、快遞員、保潔人員等城市建設者的需求,加強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關心服務工作,創新試點成立“娘家人服務站”,因地制宜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實效優質服務,不斷提升勞動者的獲得感。

圖片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