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化周,認識一個擁有虹口“煙火氣”的魯迅

開展“魯迅的一天”打卡走訪活動。以《魯迅日記》為指引,組織參觀者沿著1600余米的魯迅小道,走進魯迅紀念館、左聯會址紀念館、木刻講習所舊址、拉摩斯公寓、內山書店舊址、景雲裡、魯迅故居等,在實地體驗中,與魯迅先生產生“跨時空”的交集……
舉行“朝花夕拾”魯迅文創市集。在魯迅生活過的四川北路地區“今潮8弄”,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等齊齊亮相,展示了包括以魯迅的文學作品、魯迅筆下的人物、魯迅語錄、魯迅設計的字體、插畫、校徽等為主題設計的文創展品,通過這一件件實物更鮮活地感受到“魯迅文化”……


今年的魯迅文化周自10月19日開啟以來,文化展覽、大師講堂、新書發布、版畫體驗、囡囡講會等一系列市民群眾可體驗、可參與的活動相繼舉辦,虹口用不同形式傳承、紀念、弘揚魯迅精神。
雖已與世長辭87年,但魯迅先生的精神猶如一道光芒,跨越了百年長河仍舊歷久彌新,時至今日依然照耀著我們前行的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就對魯迅先生推崇備至。據一些學者的不完全統計,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曾在各種公開場合提到魯迅多達50余次,僅2014年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就6次提到魯迅。
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此處,他引用了魯迅的一段話:“魯迅先生1925年就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習近平還提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善於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邊緣的觀望者、譏讒社會的抱怨者、無病呻吟的悲觀者,不能沉溺於魯迅所批評的‘不免咀嚼著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而且就看這小悲歡為全世界’。”
在《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一書中,記錄著這樣一段文字:2007年7月12日,習近平專程到位於虹口區甜愛路上的魯迅紀念館參觀。紀念館藏有魯迅先生的石膏面膜,這上面黏有魯迅的20根胡須和兩根眉毛,是迄今可以看到的魯迅身上遺留下來的僅有的原物。那天,魯迅紀念館館長王錫榮擔任講解員,有一個動人的場景,讓他迄今難忘,在結束參觀臨上車前,習近平看到紀念館前聚攏了不少游客,於是熱情、大聲地對大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我們一起來弘揚吧!”說完,他和大家揮手告別,在場群眾熱烈鼓掌。
書中還提到,在參觀魯迅紀念館后,與虹口區干部座談時,習近平這樣說道:“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受魯迅文化熏陶出來的。我在‘文革’期間,把當時出版的魯迅文集都看了,有的書看了好幾遍。”
自1936年起,在魯迅紀念日舉辦魯迅公眾紀念活動已成為慣例。1956年,魯迅墓遷建魯迅公園后,也一直保持著在公園舉行祭掃活動的傳統。自2018年起,由虹口區與魯迅文化基金會發起,重拾傳統,在10月19日魯迅逝世紀念日當天舉辦公眾紀念活動,以此形式帶領廣大市民群眾循魯迅足跡,學魯迅精神。
由中共虹口區委宣傳部與魯迅文化基金會主辦的魯迅文化周,今年已是第六屆。事實上,魯迅文化周推出的一系列市民群眾可體驗、可參與的活動,讓魯迅在廣大讀者心目中變得鮮活、立體以及“可親近起來”。
今年首次亮相魯迅文化周的“魯迅的一天”打卡活動,受到不少年輕人青睞,報名踴躍。其結合了“線上+線下”形式,“虛擬+現實”切換,邊掃碼拍照邊答題通關,收集印章、贏取禮品,體驗魯迅的生活日常和他的精神世界,追憶魯迅史跡、品讀魯迅作品,最終完成一天的行程。
“今天來到虹口走魯迅先生走過的路,感受他一天的生活、工作,讓我這個普通的魯迅粉絲覺得,我和大先生的距離被拉近了,這位大文豪不是遙不可及的,他是很鮮活的。這真是一種很神奇的感受!”一位專程從外地趕來參加“魯迅的一天”打卡活動的90后讀者如是說道。
讓“魯迅逐漸走下神壇,而且煙火氣還挺濃,魯迅越來越像我們身邊的人”,是魯迅先生長孫、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周令飛多年來“努力的方向”。
周令飛表示,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虹口是一塊文化的熱土,每年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和日子裡祭奠祖父、懷念祖父,都讓他有新的思索和感悟。
而以魯迅紀念日公眾祭掃活動作為序幕的魯迅文化周,是虹口打響“文化品牌”的重要載體,通過延續先進文化血脈,弘揚文化名人精神,致力於將虹口打造成魯迅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的弘揚之地,持續不斷加強紅色文化和先進文化建設。
(來源:上海虹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