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經濟中心

滬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有哪些亮點新舉措?

2023年10月20日18:16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有哪些亮點和新舉措?未來的發展重點是什麼?今天的發布會詳解→

10月19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介紹《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有關情況,上海科創辦執行副主任彭崧、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張宏韜、市交通委副主任劉斌、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唐浩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來看文字實錄↓

——熱點問答——

梳理《上海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和投資機會清單》,實施新基建優惠利率貸款和貼息政策

Q

解放日報新一輪《行動方案》在鼓勵和擴大新基建社會投資方面將有哪些具體舉措?

A

顧軍自2020年實施首輪新基建行動方案以來,我市新基建共計完成投資2522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例從2020年的8%提高到去年的9.6%,其中民間投資超三成。可以說,新基建對拉動全市有效投資的作用愈發明顯。近期召開的市委財經工作委會議明確,要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對投資的引領作用,加快布局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算力、機器人、車聯網等事關未來的關鍵基礎設施,我們將更好釋放政府、企業兩端投資機會,持續增強社會資本投資新基建意願。

近期,在前期已初步排摸約2200億元總投資的新基建重大項目和工程包基礎上,將其中適合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梳理形成《上海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和投資機會清單》,共有建設和投資項目100項,總投資約1200億元﹔其中,網絡基礎設施類21項,算力基礎設施類22項,數據基礎設施類9項,創新基礎設施類20項,終端基礎設施類28項。

《清單》內項目主要涉及採購、協作、融資三類合作需求﹔其中,採購需求主要面向政府出資類項目,項目涉及的部分產品或服務等尚未完全確定採購對象或承建主體,此類項目共計17項,合計投資約80億元。如數據基礎設施領域的城市區塊鏈平台、數字孿生平台等,以及創新基礎設施領域的部分科學研究設施等項目,歡迎社會主體參與項目建設﹔協作需求主要面向企業出資類項目,即項目涉及的工程建設或運營服務等部分需求需要社會主體參與,此類項目共計44項,合計投資約550億元。如網絡基礎設施領域的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以及算力基礎設施領域的互聯網數據中心、智算中心等項目,歡迎社會主體參與系統開發、應用集成等合作﹔融資需求主要面向有資金需求的項目,此類項目共計39項,合計投資約570億元。如創新基礎設施領域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終端基礎設施領域的加氫站、分布式能源站、智慧物流設施等項目,歡迎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創投基金和產業基金等參與融資建設。

《上海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和投資機會清單》將與《行動方案》共同發布,旨在提供更多機會給社會主體參與本市新基建重大項目建設,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新基建。我們將持續收集相關需求,並根據《清單》公布后的社會反響情況,適時對外發布后續清單。

此外,首輪新基建行動中我們實施了新基建優惠利率貸款和貼息政策,累計支持24個項目,撬動銀行低息信貸超90億元,帶動社會新增投資超200億元。在本輪行動中,我們將繼續實施這一惠企政策,並結合上一輪執行情況對貼息政策作部分優化調整,最大的變化是進一步降低貼息項目資金申請門檻,將申請項目的最低投資額度由原來的1億元調整為5000萬元,保障更多優質項目能夠享受貼息政策。新一輪新基建優惠利率貸款和貼息政策預計年內正式出台。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創新支持方式,持續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加快推動項目建設、加大開放、適時啟動新一輪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期研究,進一步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

Q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行動方案》十分重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請問上海科創辦,目前上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總體情況如何,未來的發展重點有哪些?

A

彭崧大科學設施是國之重器,每一個大設施的謀劃、建設、運營和使用,都凝聚著科學家智慧和心血。楊振寧老先生6年前到過上海,聽取一個大設施介紹后,他興奮地說這個大設施會產生兩個諾貝爾獎。當然這是一個比方,他是指在大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這兩方面都會有科學產出。這也從一個角度印証了大設施的科學含量。

上海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圍繞光子、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領域建設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的設施共20個,在支撐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上海大設施已經初步具備3個特征。

一是區域集聚。目前,張江科學城正在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其中包括各類光源,如同步輻射光源、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等,同時還有活細胞成像等各類線站。這些設施都集聚在不到2公裡的區域范圍內。集群設施建成后,我們將同時具備靜態結構、動態變化、極高能量這三大微觀領域研究能力。可同時滿足尖端與廣泛、基礎與產業的各類用戶需求,有力支撐物質、生命、醫藥、材料、能源、化學、雙碳等領域前沿研究和技術創新。同時,我們還在積極謀劃推動新一代光源預研。

二是成果豐碩。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是目前我國用戶最多、開放度最高、綜合成果最顯著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為近700家科研機構和6.3萬名企業科研人員提供服務,年均達4500人次,與歐美同類光源相當。此外,光源二期線站現已全面建成,今年用戶預計可達近萬人次。在重大成果方面,我國科學家利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等設施在全球首次實驗發現外爾費米子等3種新費米子態﹔在全球率先解析新冠病毒三維空間結構,助力華堂寧、民得維等多款國產創新藥上市﹔支撐解決了單原子催化、納米限域催化、高性能碳纖維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有力推動了重大成果產業化。

三是領域多元。除了光子領域,上海還面向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領域,規劃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例如,我們布局建設的聚變能源項目,這是我國第一個開工的“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國內唯一的多重特性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平台。這些設施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不斷為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下一步,我們將從3方面進一步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一是加快推動項目建設,確保早日建成、早日投運。二是加大開放,支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上海光源等設施已為科技企業用戶開辟了“綠色通道”。三是適時啟動新一輪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期研究,針對國家戰略需求和上海科技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強化主動布局、下好“先手棋”。

堅持“建用並舉、創新賦能”,繼續實施新一輪新基建重大示范工程

Q

文匯報《行動方案》提出將實施新一輪新基建重大示范工程,具體是哪些重點方向?

A

裘文進新基建一頭連著擴大內需,一頭連著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為擴大新基建應用需求,2021年,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定,我們出台《上海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示范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新基建重大示范工程在申報審批、資金安排等方面的具體要求,並提出首批7個支持方向,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如支持申康中心建設國內首個服務人工智能企業開發AI+醫療產品的訓練設施,設施匯聚約35萬例醫療影像數據,覆蓋30個病種,單個病種的訓練數據集規模超3000例,真正打通“醫療數據獲取難”這一行業症結﹔又如支持上汽集團、江南造船、上航工業、寶山鋼鐵4家企業在各自領域建設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智能標杆工廠,合計新建16個智能制造新場景,其中車身焊接無人車間、AI輔助船舶設計等6個場景屬於國內首創,形成5G、數字孿生等15項以上新技術應用的行業新標准。

本輪將繼續堅持“建用並舉、創新賦能”的要求,繼續實施新一輪新基建重大示范工程,新提出的10個重點方向具有三方面特點。

一是打造城市數字底座。近年來,大模型、數字孿生、元宇宙等全球最新數字技術正在加速演進、快速發展。新一輪示范工程提出高性能計算能力提升、數據要素市場培育、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試點、健康醫療數據賦能4個重點方向,圍繞算力、數據等創新資源,打造具有數字時代特征的城市數字底座。如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試點工程,目標是建設本市可信、可控的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平台,推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促進公共數據與行業數據融合應用,並不斷完善公共數據開發利用的規范制度和標准體系,滿足各行業對公共數據的廣泛需求。

二是賦能新興產業發展。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強調要加快形成若干產業“核爆點”,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新支柱。新一輪示范工程提出區塊鏈技術應用、機器人規模化應用、高級自動駕駛示范應用3個重點方向,聚焦具有風向標意義的產業新賽道,加快新技術、新產品商用落地與迭代創新,形成規模效應。如區塊鏈技術應用工程,目標是在政務服務、產業發展、城市治理、金融服務、區域征信等領域打造一批應用場景,創新生產、生活等服務新模式,同時推動區塊鏈技術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合,為促進web3.0發展構筑技術基礎。

三是做實數字惠民應用。新基建能使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嵌入“民生服務”,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增強保障能力的作用。新一輪示范工程提出智慧養老、智慧倉儲、智慧能源3個重點方向,以數字技術提高民生服務普惠化水平。如新型智慧養老示范工程,目標是打造若干標杆性智慧養老院,推動智能設備在養老服務領域的集成應用,構建智慧服務、智慧照護、智慧關愛、智慧管理、智慧安防“五位一體”的綜合應用場景,為老年人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人性化的新一代養老服務。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原則做好新一輪示范工程的部署實施。

建設高水平網絡、高性能算力、培育高水平數據要素市場,支撐本市構建現代化產業架構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保障

Q

上海電視台請問市經信委,今后上海在“新網絡”“新算力”“新數據”等前沿領域的建設重點有哪些?具體怎麼推進?

A

張宏韜“新網絡”“新算力”“新數據”是以5G、智能算力、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全面深化城市數字化轉型,支撐本市構建“2+(3+6)+(4+5)”現代化產業架構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保障。我們將在以下幾個方面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

一是建設高水平網絡基礎設施。上海持續推進雙千兆城市建設,獲評工信部全國首批“千兆城市”稱號,寬帶用戶下載速率測試位列全國排名第一。我們在智能制造、醫療健康、交通樞紐等重點領域累計打造了超900項5G創新應用,共有84家單位入圍國家“5G+醫療健康”試點,8個項目入圍國家“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名單。目前,全市累計建成並開通5G基站總數達到8.8萬個,5G基站佔移動電話基站比重(37.2%)、5G基站建設密度(13.8個/平方公裡)均位居全國第一。為掃除信號盲區,今年我市推進為民辦實事項目“住宅小區地下車庫信號覆蓋工程”,已累計完工1768個小區。同時,上海也是全國第一個三大運營商均加入5G-A陣營的城市。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上海形成了“工業數據、工業知識、工業算法”三大能力體系,鏈接全球120萬家企業、861萬台工業設備、153萬個工業數據集,匯聚108萬開發者,涌現5萬多個工業APP,實現了互聯互通。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提升5G用戶普及率、千兆用戶佔比等重點指標,同步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建設以5G-A和萬兆光網為標志的全球雙萬兆城市。推動民用航空等重點領域工業5G專網建設,實現標識解析體系在重點產業落地300個以上深度應用場景,在衛星互聯網和6G通信等領域加快前瞻性布局。

二是建設高性能算力基礎設施。近年來為支撐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和適應城市發展定位,上海統籌數據中心布局、規模、用能,提出了“存算一體、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綠色集約”的建設目標。截至目前,已建成機櫃總量達到21.5萬架,近三年分批支持了42個共14萬機架的新建數據中心項目,在用算力規模超14 EFLOPS。下一步,我們將對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務平台升級擴容,為本市中小企業、科研院所提供普惠算力服務,支持重點區域建設規模化商用智能算力。

三是培育高水平數據要素市場。2016年《大數據發展實施意見》發布以來,數據條例、公共數據開放暫行辦法等基礎制度不斷完善,今年8月數據要素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正式發布。全市數據核心企業突破1200家,核心產業規模達3900億,張江、市北、臨港等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的效應初顯。公共數據開放連續5年全國排名第一,累計向社會開放政務數據近6000項。組建上海數據交易所,累計挂牌數據產品近1700個,要素價值轉化路徑基本形成。深化國際數據港建設,打造一站式服務窗口和行業特色數據空間。組建上海市數商協會,大數據聯盟會員超過800家。下一步,本市將加快數據資源全球化配置、數據產業全鏈條布局、數據生態全方位營造,著力打造資源配置新樞紐、加強數據產品新供給、激發場景應用新需求、發展數商新業態、布局發展新空間、營造發展新生態。

形成“智能、綠色、高效、安全、共享”的交通領域新型基礎設施新生態,成為新基建領域的“主力軍”和“新標杆”

Q

界面財聯社“新基建”有很多涉及交通領域,請問市交通委,目前這方面的發展情況如何?未來還會有哪些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

A

劉斌目前上海在交通領域“新基建”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和實踐。根據2020年市政府首輪新基建行動方案,我委制定頒發《上海市交通行業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經過三年努力,我們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基本形成了“智能、綠色、高效、安全、共享”的交通領域新型基礎設施新生態,交通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管控能力進一步增強,有力拉動投資,成為新基建領域的“主力軍”和“新標杆”。

一是形成豐富的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場景,累計開放926條、1800公裡道路,裡程位居全國前列﹔二是推動G15、S32、G60等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車路協同應用系統﹔三是開展洋山港鐵公水集疏運體系建設,推進洋山港無駕駛人智能重卡商業化運營新基建示范工程,啟動外高橋碼頭自動化改造工作,建設智能化“海空”樞紐設施﹔四是推進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布局,建成各類充電樁約77萬根,其中公共樁(含專用樁)約18萬根,充電難問題得到緩解﹔五是加快建設智慧停車場,打造徐匯西岸傳媒港智慧停車新基建示范工程,提供各類智慧出行停車服務。

根據市政府新一輪新基建《行動方案》要求,結合交通強國、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我委將開展交通領域新一輪新基建推進工作,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智能汽車支撐服務設施方面,持續深化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景布局,探索自動駕駛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化路徑,加速推進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的示范運營。建設自動駕駛公交示范工程,在中心城區的特定時段、路段試點運營自動駕駛公交。打造在國內具有標杆意義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將上海建設成全球領先的高級別自動駕駛引領區。推進智慧停車場建設,重點打造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車場。

在智慧交通樞紐設施方面,建設完善浦東、虹橋數字孿生智慧機場。推動外高橋、洋山等港區集裝箱碼頭自動化改造。內河航道建成智慧航道數字底座。以洋山深水港、浦東國際機場等為載體,推動海運、空運、鐵路、公路運輸信息共享,提高多式聯運效率。推進上海東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打造面向未來的站城融合發展智慧交通樞紐典范。

在智能用能設施網絡方面,上海將持續推進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布局,未來三年,新建公共充電樁超3萬個﹔繼續推進可再生能源使用,在交通領域新增12萬千瓦容量光伏發電終端,促進交通領域能源結構轉型、交能融合發展。

進一步提品質、強功能,賦能臨港這座“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

Q

新民晚報請問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臨港新片區正在著力建設智慧生態現代化新城,新片區在新基建領域有哪些主要成效?下一步又有哪些考慮?

A

唐浩近年來,臨港新片區以“五個重要”為統領,突出“智慧、低碳、韌性”的城市建設路徑,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較為顯著的進展。

一是建成了一批高能級數字新基建項目。建成國家新型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截至目前,接入總帶寬1.82T。開通了國際數據傳輸專用通道,已有15家企業開通21線專用通道。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2400余個。建成全市首個全光纖1000M到房間智慧家庭示范小區。建成高能級算力中心8個,機架數2.3萬架,可調度算力約3EFLOPS。建成國際海光纜5條,海光纜登陸站2個,這些設施可以較好地吸引更多數據要素向中國流通、在臨港集聚。

二是建成了一批智能網聯的交通新基建項目。完成核心區道路合杆合箱,推動智能網聯的車路雲一體化雲控平台建設。預計年底約80公裡的“車路協同”道路全面建成。洋山智能重卡商業應用已常態化運行。累計實現241條、545公裡自動駕駛測試道路開放。全面賦能新片區“智駕、智數、智產、智城、智標”的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三是建成了一批綠色低碳的能源新基建項目。成為首批整區域屋頂分布式光伏試點區域,累計新增並網容量88.64兆瓦。已建成加氫站2座、在建2座、籌建4座。已建成綜合能源站1座、在建4座、籌建8座。洋山港已成為全球第三、國內首個為國際航行船舶提供保稅LNG“船到船”加注業務的港口。新片區能源結構不斷優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在市新基建新一輪行動方案的指引下,進一步發揮開放創新的優勢,把新基建作為建設特殊經濟功能區和現代化新城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品質、強功能,賦能臨港這座“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

一是著力建設好國際數據港。爭取建設新型國際海光纜和登陸站,建設服務國際數據合作的綠色數據中心,打造國際高能級數據流通的新樞紐。啟動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建設,推動與國際數字經貿規則的對接和標准制定,探索數據跨境安全流動的新機制、新技術,推動國際數據產業合作。

二是持續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高標准建設全國標杆性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推進L3及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商業化應用,探索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無人裝備應用場景拓展和制度創新。推動AI大模型在自動駕駛的應用,切實把新片區打造成為未來汽車城。

三是加快推進低能耗示范城市建設。推進氫能地方立法制度創新,推動將氫能作為能源進行管理。探索建設制氫、儲氫與加氫一體化站,並在海上風電制氫以及儲氫和氫能應用等領域實現創新突破。推廣虛擬電廠建設,開展儲能示范項目應用,提升綜合能源利用效率。適應綠色航運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開展新型船舶綠色清潔燃料加注服務。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