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科創人文生態" 建設人民向往的現代化鬆江新城

2023年10月18日09:28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科創、人文、生態”

——建設人民向往的現代化鬆江新城

近年來,鬆江依托上海“五個新城”戰略,以“科創、人文、生態”現代化新鬆江建設為引領,優化功能,提升品質,全力推進鬆江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向往之城建設。

新城發展,產業為要。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鬆江以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為目標,加快科創蝶變、產業裂變、要素聚變:共筑科技創新策源地,依托鬆江大學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推進G60腦智科創基地二期、超硅研究院、騰訊優圖實驗室、科恩實驗室、正泰石墨烯新材料創新中心等重大研發平台建設﹔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打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6+X”戰新產業,規上工業企業數保持全市第一,規上工業產值、進出口額居全市第二,戰新產業佔規上產值比例超60%,提前布局“新賽道”,加快“G60星鏈”、騰訊G60智算中心、上海市智能算力平台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G60科創之眼”創新風暴眼、科創核爆點﹔共育國際一流創新生態,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體化運作國家級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

著眼強化“四大功能”,加快推進鬆江樞紐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鐵路、軌道交通、環城快速路和地面公共交通“四網融合”交通體系,持續放大長三角標志性門戶功能。著眼“平急兩用”,與順豐、京東等頭部企業合作,規劃建設國際多式聯運物流樞紐,引入“中歐班列-上海號”,謀劃開行國際班列東南亞線,直通磨憨、磨丁口岸,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長三角城市對外貿易,遠景預期年貨運總量2000萬噸。

持續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品質。優化商業布局和功能,推進印象城二期、12號線西延伸TOD等新型商業載體建設,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100%。高品質推動城市更新,深化落實“兩舊一村”政策,推進石湖蕩、洞涇等地塊“城中村”改造。“十三五”以來,新建改擴建學校115所。引進上外雲間、上實分校、華政附高、曙光醫院、岳陽醫院等優質教育醫療資源,鬆江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3.81歲。深入踐行“兩山理念”,2021年以來新增綠地170公頃,新增口袋公園13個。率先啟動鬆江新城綠環規劃建設,森林覆蓋率達19.12%,提升濱水空間品質,新城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

高標准打造國際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樞紐

鬆江是上海西南門戶,地處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地帶,擁有貫穿南北、承東啟西的戰略區位優勢。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以及先進制造業聚集地,鬆江正按照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要求,加速建設上海市域“5+4”物流空間布局中的西南物流中心。

如何搶抓“五個新城”建設機遇,利用好“三張王牌”中的鬆江樞紐建設,發揮長三角多式聯運資源配置功能,更好支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6+X”產業集群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証,在石湖蕩地區打造鬆江國際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樞紐的方案應運而生。

大興調研 充分論証 精心選址

圍繞鬆江的區位條件、交通布局、產業優勢,區交通委對鬆江建設多式聯運樞紐的迫切性進行了調查研究。

鬆江的區位條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服務“一帶一路”的重要舉措之一,鬆江以滬昆鐵路、滬昆高速公路為紐帶,直通磨憨、磨丁口岸,深入東南亞腹地,實現亞太跨區域的資源配置。同時,利用五條國鐵線匯集優勢,通過國家鐵路干線直達歐洲,服務歐亞板塊。鬆江國際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樞紐建成后,將形成上海深化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打造國際化集疏運體系的戰略支點,有助於上海加快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新發展格局。

作為連接上海與長三角腹地的戰略要沖,鬆江具備建設區域性樞紐的必要條件。近年來,鬆江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為載體,構建“一廊九區”產業空間布局結構。2022年,九城市GDP總量達79252.34億元,進出口總額54263.59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44187家。國際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樞紐建成后,將進一步支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成為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示范和標杆。

在得到充分論証后,鬆江區進一步探索打造國際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樞紐的途徑。由於物流樞紐在初期缺少上位規劃的支撐,立足實際交通條件,鬆江最終把目光聚焦到石湖蕩地區。石湖蕩地區的鐵路、公路、水運交通優勢顯著,能實現零距離、高效率、低成本的鐵水、公水、公鐵、海鐵、海空等高附加值物資的聯運轉運。鐵路方面,可利用滬蘇湖鐵路、滬昆高鐵、滬昆鐵路、滬杭城際鐵路等高鐵、普鐵線路輻射國際國內﹔公路方面,可依托G60滬昆高速、G1503繞城高速、S32申嘉湖高速等出入口快速接入國家高速公路網絡﹔航運方面,可利用黃浦江、斜塘、圓泄涇、油墩港等多條骨干航道通江達海。

反復打磨 明確定位 完善框架

項目建設,規劃先行。確定選址后,鬆江區交通委對方案進行反復打磨,通過廣泛征求意見,深入調研思考,讓定位逐漸清晰、框架日趨完善。

1.0版基於高鐵和普鐵線路,開行特快班列和高鐵快運等形式的貨運列車,打造多式聯運物流基地﹔2.0版引入國際班列、水鐵聯運功能,開行中歐、中亞、東南亞等國際線路,形成“面向長三角、輻射海內外”的門戶物流中心,鬆江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樞紐走向國際﹔3.0版持續放大鐵路效應,結合鬆江南站和石湖蕩鐵路貨場建設打造“客貨兼容”的鬆江復式樞紐。作為4.0版的鬆江國際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樞紐方案,則以鬆江樞紐為戰略支撐帶動區域發展,打造“站城一體”“產城融合”的國際多式聯運智慧物流園區,進一步激發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高端要素加速集聚。

建成后,預計遠期貨運規模可達1000萬噸,遠景貨運規模可達2000萬噸,將帶動周邊區域聯動發展。區交通委黨組書記、主任楊進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深化方案,加強與國鐵集團和市、區各部門的對接,早日建成鬆江國際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樞紐。

打造文旅融合的示范目的地

讓歷史記憶融入現代生活,以文化資源賦能旅游產業。日前,隨著首個地塊摘牌,小昆山二陸文化小鎮項目建設吹響了提速“沖鋒號”。未來,通過“一核一帶四組團”的旅游資源布局,小昆山鎮文旅融合將煥發新活力。

六幅地塊陸續出讓

在小昆山鎮永豐公路,萬畝良田以南,橫山塘以北,一塊11畝的建設用地近日摘牌,這也是小昆山二陸文化小鎮項目首個完成摘牌的地塊。

“這塊土地被一家名為力怡田舍的專業旅游運營企業競得,未來意向打造民宿和精品酒店。”小昆山鎮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該項目用地面積為7336.7平方米,除了北側有萬畝良田,南側有橫山塘,東西兩側均為自然綠化林,整體環境風光優美,交通便捷。據介紹,在打造高品質民宿和精品酒店的同時,項目方還擬將康養、直播、功能性蔬菜種植等導入其中。

小昆山鎮歷史文化薈萃,是東吳大將陸遜封侯之地,也是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的故裡。陸機在此留下的《平復帖》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人墨跡真品。同時,小昆山有距今5500多年、代表新石器時代文化、曾出土“上海地區第一犁”的湯村廟遺址,也是明代“山中宰相”陳繼儒以及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英魂的棲地,更是游聖徐霞客拜別陳繼儒后開啟“萬裡霞征”的出發地。

歷史文化是一個地方獨特的記憶和標識,“散珠碎玉”的歷史文化經搜集整理后,成為小昆山旅游業發展的寶貴資源,二陸文化小鎮項目也應運而生。筆者了解到,該項目總佔地3534畝,包括已摘牌的首個地塊在內,二陸文化小鎮內涉及的出讓地塊共有6幅,總計22.8畝,均位於萬畝良田及湯村廟遺址周邊。目前,出讓前所有手續已完成,待區規劃資源局審批預合同后,將陸續發布土地出讓公告、摘牌簽訂合同。

旅游資源完成布局

發展旅游產業,小昆山鎮具有較為顯著的區位優勢,與毗鄰的規劃中的天馬特色體育休閑小鎮還可實現文旅聯動,補充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區功能內涵。“二陸文化小鎮項目的總建筑量達118萬平方米,預計未來年客流量在100萬人次以上。”據小昆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將按照“一核一帶四組團”布局旅游資源,打造一個休閑度假的“詩與遠方”。

“一核一帶四組團”的布局,將實現“古老與現代相映、歷史與未來交融”的目標。“一核”即為小昆山園,包括九峰禪寺、二陸讀書台﹔“一帶”為水系,環繞於項目內,形成江南水鄉特色﹔“四組團”包括“人文之源”“田野之園”“科創之原”“數鏈之元”四個功能組團,涵蓋文化街區、文創水街、度假酒店、自然科普學堂、數字文化總部、湯村廟鄉野公園等核心項目。

二陸文化小鎮既打“人文牌”,也打“田園牌”。“人文之源”板塊將以《平復帖》《文賦》為核,規劃建設二陸藝術館、二陸文學館、平復帖藝術展廳等,並擬引入上海知名高校文學院建設二陸書院。“田野之園”板塊將利用萬畝良田和周邊水系打造星空露營、環田主題競跑、科普樂園、江南水稻藝術觀光園等項目﹔推出上海首條郊野觀光游船線路,打造文化深度體驗之旅。

此外,“科創之原”板塊將通過創客公園、極客工場、創新中心、中試基地等載體,打造科創夢想家的策源地。“數鏈之元”板塊則將以數字技術打造“古今對話”博物館,開發NFT藝術收藏品,在虛擬空間中構建二陸文化小鎮元宇宙,通過科技賦能,讓文旅更有時尚感和貼近性。

建設“無廢城市”

近年來,鬆江區聚焦固體廢棄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綜合施策、精准發力,加快推進全區“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截至目前,66項建設指標中已有31項指標達到目標值要求,“無廢城市”建設清單中已完成包括完善工業固體廢物環境應急處置體系、開展“鬆江新城核心區低碳建設行動指南”課題研究等7項任務。

“無廢城市”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高質量建設“無廢城市”,離不開深入調研,區生態環境局近期通過多種形式大興調查研究,探索鬆江區“無廢城市”建設新路徑。

深入一線+意見征集

加快“無廢細胞”建設

“倡導踐行‘無廢城市’理念的一個重要載體是‘無廢細胞’,指的是開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等工作績效突出的社會生產生活的各類組成單元。”區生態環境局調研組成員余久斌介紹道。

據介紹,今年調研組積極開展鬆江區“無廢細胞”建設實施工作,經過調研等相關工作,鬆江區日前正式發布《鬆江區“無廢細胞”建設實施方案》,內容涵蓋無廢工廠、無廢機關等17類“無廢細胞”,計劃至2023年底前初步建成30個示范性“無廢細胞”。到2024年底前建成至少90個示范性“無廢細胞”,到2025年底前力爭建成至少180個示范性“無廢細胞”,助力全區“無廢城市”建設。

專項課題+座談交流培訓

確保工作落細落實

“‘無廢城市’建設難點主要反映在各地固廢處理、處置面臨的難題上,所以,‘無廢城市’建設主要任務之一便是提升固廢管理水平。固廢管理處置系統體現在源頭減量化、分類回收、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等多個環節上,這些環節相互銜接、分工明確,共同組成了一個復雜系統。”固廢管理站站長李瑞霞介紹。針對產業項目,調研組開展“鬆江區固廢回收現狀及管理對策”課題調研,截至目前,已走訪調研上海環益廢舊物資回收有限公司等相關企業10余家,實地了解企業固體廢棄物的儲存、轉運、回收利用情況。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些公司做得不錯,比如上海環益廢舊物資回收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相關環評已審核通過,計劃下月正式投產,預計每年可資源化利用一般工業固廢達1.5萬噸,屆時可極大減少本區一般工業固廢送焚燒處置量。但在調研中我們也了解到,目前鬆江區一般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總體技術水准較低,對此,調研組積極聯動相關單位,通過現場指導、技術分享等形式,鼓勵相關單位拓展業務,開展資源化能力建設的先行先試。”李瑞霞介紹道。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區內不少企業正致力於開展固體廢物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但是固廢資源化利用與其他產業鏈銜接不夠、多源固廢的協同處理處置技術缺乏也是調研中發現的普遍問題。下一步,區無廢辦將持續推進引導優質企業進行產業升級,積極搭建合作平台,加強產學研合作,就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等方面的關鍵技術進行創新實踐,為鬆江區‘無廢城市’建設添磚加瓦。”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侯志學介紹道。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