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發展熱土,服務更好環境更優
上海自貿試驗區十周年系列觀察③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是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重要特征。隨著自貿試驗區開放力度不斷加大,政府效能、治理水平也不斷提升。
“變化的確太大了!”上海羅森便利有限公司業務風險管控部副部長金燁,長期負責公司証照的辦理,對前后的變化深有體會。
“羅森便利店剛剛在浦東新增了一家門店,手續辦得很順利。”金燁現身說法,“我們是開連瑣店的,在上海有1200家門店,經常會辦門店開業手續。過去開一家店,手續辦下來得花50至60天。拿到營業執照,還得等許可証﹔店面裝修完了,還需等相關部門來核查,之后才能拿到許可証。每個門店都這樣辦下來,時間和人員成本都很高。”
現在呢?“實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請、當場書面承諾,全程隻需兩三天,成本大大降低。” 金燁說。
10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聚焦商事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金融開放創新制度、事中事后監管制度等,率先打造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上海自貿試驗區行政服務中心(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
浦東合歡路上,上海自貿試驗區行政服務中心(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大廳窗明幾淨,色彩明亮。辦事窗口雖然忙碌,卻少有人排隊。“就是在這個大廳,企業群眾找政府辦事的方式幾經變遷,涌現了上海自貿試驗區一個又一個以開放促改革的生動案例。”中心副主任黃海霞說。
2017年,浦東在上海率先試點“單窗通辦”,建立了“一窗受理、分類審批、一口發証”的綜合服務模式。這一模式有何不同之處?黃海霞介紹,過去找政府辦事,進了一個門,得找相關部門的多個櫃台辦事,浦東這一改革形成了政務服務的“單窗通辦”模式,企業隻要找一個窗口,由中心再分發給各有關部門,從而有力有效地減輕了企業負擔、提高了辦事效率。
2019年,浦東試點“一業一証”改革,多張許可証被整合為一張行業綜合許可証,以更好為企業減負。就是在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誕生了中國第一張“行業綜合許可証”。
2021年,“一業一証”先在上海推廣,此后又在全國推廣。
聚焦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証這“一照”“一証”,近幾年上海自貿試驗區持之以恆先行先試探索改革,“先照后証”實行之后,“証照分離”“一業一証”和文體旅“一証通”等相繼推出。
上海自貿試驗區行政服務中心(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大廳內,擺放著“一業一証”宣傳板。方喆攝
近年來,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又率先探索智能化政務服務,通過開發人工智能輔助審批系統,打造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政務服務新模式。
對企業而言,內資公司變更屬於高頻事項。以前辦理這類事項,手續比較繁瑣。而今,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推行窗口“智能幫辦”,幫助企業在咨詢過程中通過問答、勾選,即可形成准確、完備的申報材料,為企業提供了“零材料填報”新體驗。
還能不能更便捷?在浦東、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不止步。2021年10月,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在商事登記領域率先探索遠程“直達幫辦”,讓企業辦事人員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做到“一次不跑,一次辦成”。2023年8月,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試點的“一業一証”又出新措施,實現企業在辦理營業執照的同時,相應的行業綜合許可業務“免申即辦”。
對於這樣的變化,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孫元欣評價:“表面上看,這些都是流程的變化、辦公形態的變化,但實質是政府角色的轉變,政府部門由‘審批者’轉化為了‘服務者’。”
以開放促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上海自貿試驗區從“試驗田”邁向“示范田”。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表示:“為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上海將自貿試驗區作為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營商環境建設的前沿陣地,給予大力支持。”
上海市層面先后向浦東新區政府下放超百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為上海自貿試驗區深化開展“証照分離”“一業一証”等改革試點提供基礎支撐。臨港新片區成立后,市級層面又分三批向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累計下放1215項市區兩級行政事項,通過賦予更大改革自主權,支持臨港新片區率先實行更大力度的改革舉措。
為支持自貿試驗區所在的浦東新區的發展,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出台18部浦東新區法規和2部地方性法規浦東專章,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和政府也出台19部管理措施,制度創新、開放發展的法治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針對產業的需求,上海自貿試驗區不斷加大制度供給,改變政府的監管方式。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推出,就是一個例証。
9月26日,記者走進浦東新區學林路上的華領醫藥。在位於一樓的展示區內,一整面牆的發明專利証書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華領醫藥的發明專利証書牆。方敏攝
“我們的創新藥從研發到走向市場,除了自身加大投入加速研制,也離不開上海自貿試驗區新制度的推動。”華領醫藥藥物研發生產部高級副總裁、首席制造官佘勁表示。
佘勁所說的新制度,是指上海自貿試驗區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在這一制度出台前,創新藥企的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存在“捆綁制”,因此,新藥研發機構獲得新藥証書后,要麼在自有藥廠生產,要麼隻能將新藥技術轉讓給其他藥品生產企業。
而根據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上市許可持有人和生產許可持有人可以是同一主體,也可以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主體。新制度讓“捆綁”變“鬆綁”,困擾藥品研發機構的問題迎刃而解。
佘勁介紹,華領醫藥當下III期臨床試驗的用藥不必由華領醫藥建廠房生產,作為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他們把藥品生產委托給了上海的兩家生物醫藥公司。
這項制度試行后,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實現了我國首個自主研發腫瘤治療藥獲批上市、11個一類新藥通過代工生產上市,推進了細胞和基因治療領域特殊物品出入境便利化,打通了CAR-T細胞免疫療法“兩頭在外”模式通道。2022年,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3383億元。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線。謝衛群攝
臨港新片區,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車間裡,45秒時間,一輛整車下線。這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線的速度。到今年9月6日,這家工廠已下線200萬輛整車,從下線第100萬輛到下線第200萬輛,僅用了13個月。回顧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項目建設初期,誕生了當年簽約、當年奠建、當年建成、當年投產的“特斯拉速度”,其實,這更是“臨港速度”、是“上海速度”。“通過串連改並連審批等一系列的調整,促進了項目手續辦理速度的大幅提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相關人員介紹,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項目體現的速度和效率,是臨港新片區轉變職能、提升能效的一大典型案例。
對此,特斯拉公司全球副總裁陶琳深有感觸地說,上海超級工廠的高效運作,離不開臨港新片區的各種制度創新及優質開放的營商環境,“接下來的10年,我們還會以沖刺的速度來跑長跑,並希望帶動更多的企業和人才來到這裡,參與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發展。”
開放催生改革,開放促動發展。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10年來,作為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作用不斷顯現,為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五個中心”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貿試驗區新注冊企業超8.4萬家,新設外資項目超1.4萬個,累計實到外資586億美元,相當於每分鐘“到賬”逾1萬美元的實到外資。2022年,浦東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13.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390.2億元、商品銷售總額59060.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99.5億元、實到外資110.6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025.1億元、財政總收入5201.4億元,分別是2013年的2.5倍、1.5倍、3.6倍、2.4倍、2.2倍、1.8倍和1.9倍,並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1/74的GDP。臨港新片區的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2%,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7.8%。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