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 上海魯迅公園變身為退休老人合唱樂園
每逢周六周日下午,十幾支由退休老人自發組成的合唱團在魯迅公園引吭高歌
歌裡唱的,是阿姨爺叔的人生
編者按 上海是一座愛樂之城,僅合唱團就有一萬多支,社區內外、線上線下,都回蕩著歌聲。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人,在這座“人民城市”找到歌唱的理由、歌唱的空間。不同的歌聲彼此交織,匯成一曲“上海之歌”。“上海之歌”系列報道今起推出,帶你通過歌聲重新認識這座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看人們如何共享音樂之美、城市之美、生活之美。
每逢周六周日下午,魯迅公園就變成上海退休老人的合唱樂園。十幾支自發組成的合唱團,小的幾十人,大的數百人,佔據公園四隅“風水寶地”,各顯神通。
從四川北路一進園,就撞見規模最大的“魯迅公園86樂隊合唱團”,由大提琴、鍵盤、吉他、二胡、笛子組成的樂隊奏出《我愛你中國》的旋律。“86”上海話諧音“不老”,第一排的爺叔們最“搶戲”,卷著袖子,扇著扇子,聲情並茂。
不遠處的魯迅紀念亭裡,是剛過完20周年慶的“魯迅紀念亭歌隊”。三四十位隊員圍坐,莫文蔚的《這世界那麼多人》、張小斐的《萱草花》,阿姨爺叔們唱起來,毫不違和。
過小橋,“歡歌笑語合唱團”圍成方陣,唱起《駿馬奔馳保邊疆》。一絲不苟的爺叔們穿著腔調十足的西褲和皮鞋,阿姨們則是各色旗袍,點綴珍珠耳環和入時的草帽。
魯迅公園的歌聲裡,是老年人對逝去青春的追憶,對集體歸屬感的找尋,對晚年生活的熱忱。他們正為自己創造新的舞台。
有歌唱,就沒煩惱
周日,老徐吃好午飯,騎上自行車出門,三刻鐘后抵達魯迅公園。老徐名叫徐利勇,穿著灰色西褲和Polo衫,一雙棕色皮鞋擦得锃亮。成為“歡歌笑語合唱團”指揮,靠的是老徐過硬的業務。三本厚厚的歌譜,他倒背如流,隨便講一個頁碼,歌名脫口而出。他指揮起來手舞足蹈,喜氣洋洋,連眉毛也在跳舞。“一唱歌,所有不開心的瑣事就全忘記了。你看我們,都是笑著唱的。每個禮拜六禮拜天下午唱歌,我從禮拜四就感到開心了。”
跟老徐隔空PK的,是“魯迅公園86樂隊合唱團”指揮小韓——今年50歲的韓金紅。她一頭卷發,白色闊腿褲,深藍開衫。雖沒學過指揮,但駕馭幾百人的龐大合唱團,韓金紅游刃有余。才成立兩年,“魯迅公園86樂隊合唱團”就從三四人的小樂隊發展成一支有數百位成員的合唱團。這裡“零門檻”,隻要願意來,就能唱。人最多的時候,韓金紅指揮過800人大合唱。
歌聲是“真的聲音”
上海每一座大公園裡幾乎都有老年合唱團,為何魯迅公園成了“頂流”?
魯迅公園原名虹口公園,始建於1896年。上海近代文體活動的起源,和這座公園息息相關。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虹口公園老年合唱團掀起一陣高潮,離不開“公園大家唱”的發起人王金生。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人聚在這裡高歌。
2013年王金生去世,歌友們聚集在魯迅紀念館門口的空地上,唱起他最喜歡的歌《鬆花江上》。那是魯迅紀念館首次為一位普通市民舉行這樣的紀念活動,魯迅紀念館原館長王錫榮說,市民的歌聲,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是中國人“真的聲音”。
融入上海的一扇窗
湯策生在北京,長在寧夏,1982年來到上海。5年前,他偶然來到魯迅公園,被魯迅紀念亭裡的歌聲感召,就留下來了。住在楊浦的他,每周坐地鐵過來唱歌。“剛來上海不習慣,這些年來越來越有歸屬感。這是一座海納百川、充滿活力的城市,是一座值得歌唱的城市。”老湯說。
“歡歌笑語合唱團”的老友們,最近自駕去了呼倫貝爾,車子開到哪兒就唱到哪兒。合唱團裡,不少成員是退休后才來上海帶孫輩的,魯迅公園成了他們融入上海的一扇窗。好幾個人賣掉了老家的房子,貼上些積蓄在上海買房,准備在此安享晚年。
國慶節就要到了,魯迅公園各大合唱團都在准備新節目。“魯迅公園86樂隊合唱團”除了大合唱,還在排練獨唱和小組唱,但歌還是那些老歌。韓金紅說:“這些歌是刻在骨子裡的旋律,閉著眼睛都能唱。歌裡唱的,就是我們的人生。”(記者 吳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