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醫保出台新政:社區醫院使用乙類藥品將參照甲類支付

2023年09月27日08:5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周五下午4點左右,前往靜安區曹家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患者仍然絡繹不絕。在最受歡迎的康復中心,黃阿姨正在老伴陪同下等候針灸治療。“這裡的醫生很負責,我一個星期來兩次,已經兩三年了”,她向記者贊道。

這番景象放到過去,或許是很難想象的——以前,一邊是人滿為患的大醫院,另一邊是門可羅雀的社區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長期處於“沒病可看”的尷尬境地。而如今,隨著基層衛生能力建設不斷夯實,像曹家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樣的社區醫院對居民健康的保障作用愈發顯著。

昨天(26日),市醫保局會同市衛健委、市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上海市醫保進一步支持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的若干舉措》,聚焦制約基層醫療高質量發展的裉節難題,針對性出台醫保賦能基層15條措施,推動本市基層醫療機構提高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為老百姓提供優質可及的基層醫療服務。

變“不願去”為“樂意去”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居民獲得“家門口”基本醫療服務的重要載體。上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起步較早,分級診療秩序持續優化。與此同時,伴隨城市老齡化步伐加快,以及社會環境、疾病譜變化等因素,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對基層醫療機構臨床診療和健康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展主要面臨幾個痛點,”醫保部門相關負責人說,“一是居民願不願意去,二是去了以后社區醫院能不能接得住。”他介紹,此次醫保賦能基層15條措施從提升參保患者就醫下沉動力、優化社區適宜技術價格管理、推動院際信息資源互聯互通、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合理加大醫保支付傾斜力度五個方面,破解“群眾不願去”“社區接不住”“上下不聯通”等痛點難點,提升基層就診的動力和引力。

社區醫院有沒有好醫生?會不會配不到藥?看病能不能更便宜?這些都影響著參保患者下沉社區的動力。曹家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葉濤回憶,“以前有些居民不願意到社區來,主要原因就是很多藥在華山、中山配得到,在社區配不到”。

近年來,隨著社區醫院基本用藥目錄放寬,“配不到藥”的問題逐漸得到緩解。為了提升社區用藥可及性,市醫保局提出實施定點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進一步拓展購藥渠道。另外,15條舉措強調完善社區藥品配備,定期調整和優化藥品供應目錄,加強社區與二、三級醫院用藥目錄銜接,協同完善醫保電子處方、延伸處方、長期處方等服務舉措,實現區域內醫療機構常見病用藥目錄一致。“以后基層用藥就更有保障了。”葉濤說。

在減輕居民就醫負擔方面,15條舉措中包括適度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門急診報銷比例,在職職工社區門急診報銷比例提高到80%,部分退休人員提高到85%以上﹔進一步提高基層用藥實際報銷水平,在基層醫療機構配備使用的醫保目錄內的乙類藥品(定額標准自負藥品除外),參照甲類藥品支付,集中帶量採購藥品的支付政策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醫保部門相關負責人解釋,原先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報銷醫保目錄內的乙類藥品時,需要自己先付總額的10%,再按醫保報銷比例支付剩下的90%,“費用比二級、三級醫院低一點,但相差不算多”。現在乙類藥品在基層報銷可以參照甲類藥品,全部進入醫保報銷范圍。換句話說,同一款乙類藥品,在社區醫院買要比在大醫院買便宜得多。據介紹,目前社區醫院常見的乙類藥品(商品名)有將近2000種,經靜態測算,該措施實施后每年將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近2億元。

同時,在藥店用藥報銷方面,實施定點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對患者需要但社區尚未配備的藥品,可由社區醫生開具電子處方,患者到定點藥店就近購買,享受與社區同等待遇。在就近大病治療方面,擴大醫保門診大病定點資質。隨著腹透等適宜技術在社區推廣,考慮將相應大病定點資質放寬至社區,方便居民就近進行大病治療。

從“接不住”到“接得住”

在曹家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台嶄新的CT設備讓居民不出社區就能接受檢查。“大醫院做CT要排很久隊,這邊我在樓上交完費下來就直接做了,非常方便。”家住附近的潘小姐說。

有機器拍片,沒醫生讀片,怎麼辦?葉濤介紹,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CT檢查后,影像會實時傳輸到靜安區影像會診中心,由三級醫院影像科專家核審診斷報告。本次出台的措施就對這一流程進行了規范和優化,提出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上級醫院通過協商合作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醫技診療服務,支持檢查費用由醫療機構間協議分配,從而增強雙向轉診的積極性和實效性。“患者不用奔波,同樣能享受大醫院的服務。”

針對社區醫院服務質量問題,市醫保局從社區適宜技術、藥品供應、檢查檢驗等方面助力提升社區醫療服務供給水平,加快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例如,在調整社區項目收費標准方面,在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動態調整時,優先向促進分級診療、體現基層醫療特色的醫療服務項目予以傾斜﹔為積極適應老齡化社會需要,支持社區按技術規范提供適宜的為老服務。

在上海,6600余名家庭醫生不僅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更是分級診療的“引路人”。為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15條措施提出在增加簽約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標准﹔及時做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撥付﹔優化簽約服務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引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家庭醫生團隊做實、做細簽約服務。

此外,市醫保局還將合理加大醫保支付傾斜力度,醫保總額預算繼續向社區傾斜,會同相關部門完善“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激勵約束機制。在支付模式創新方面,探索建立符合社區特點的安寧療護、康復護理等按床日付費的基層支付模式。探索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及醫聯體內按人頭付費、打包付費等試點工作,引導基層醫療機構形成高效診療路徑。

市醫保局表示,下一步將細化相關配套政策,推動各項措施落地見效,不斷完善醫保惠民便民舉措,著力引導群眾基層就醫,為老百姓提供更優質、更便利的基層醫療服務。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