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公園城市” 2025年將成“千園之城”

上海2025年“千園之城”
公園綠地是城市中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五”期間,上海以建設“生態之城”為目標,每年計劃新增各類公園120座,打造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公園城市”。
上海植物園北區就是其中的代表。記者昨天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獲悉,截至2022年底,納入城鄉公園名錄管理的各類公園已有670座,其中城市公園438座、口袋公園172座、鄉村公園59座、主題公園1座。到2025年底,上海將通過新建或改造提升新增公園600座以上,使公園總數超過1000座,上海將成為“千園之城”。
“一江、一河、一帶”藍綠生態網絡中的“一帶”,即2021年全面啟動建設的環城生態公園帶,是當前上海建設公園城市的“主戰場”。
環城生態公園帶是以外環綠帶為骨架,向內連接10片楔形綠地,向外連接17條生態間隔帶,與“五個新城”環新城森林生態公園帶密切銜接的宜居宜業宜游大生態圈。目前,浦東沔青公園、金海濕地公園等首批7座環上公園已建成開放。閔行春申公園、錦梅公園等第二批10座環上公園已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建成開放。今年,上海還將推動9座環上公園實現開工建設。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許多存量資源轉變觀念后,也能為公園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至“十四五”末,上海將推進100個以上的機關、企事業等單位附屬空間對社會開放,開放空間約100萬平方米,可以改造成35座以上的口袋公園。
上海綠化市容部門積極推動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按照“能開盡開、分類指導、安全有序、分批推進”的原則,通過圍牆(圍欄)的打開、退界等多種方式打開附屬綠地。2022年,21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試點完成開放共享,開放綠地約19萬平方米,可以改造成口袋公園9座。今年,上海計劃開放共享單位附屬綠地40個以上。
與此同時,一大批口袋公園充分利用城市“邊角料”,成為居民“家門口”的生態獲得感源泉。截至目前,上海已建成口袋公園390座,其中172座納入城鄉公園體系。“十四五”期間,上海將新建、改建更多口袋公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