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沖刺 20多萬平方米“上海大花園”揭開面紗

20多萬平方米植物園北區工程最后沖刺
“上海大花園”揭開面紗
9月28日試開放
採取“邊建設邊開放”運營模式
打造8座專類園
歷時3年,克服疫情、周邊多項工程同步進行等困難,上海中心城區新添一座20多萬平方米的“上海大花園”。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昨天從上海綠化管理部門了解到,上海植物園北區改擴建重大工程目前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為讓廣大市民早一點享受到這一生態福祉,上海植物園北區將採取“邊建設、邊開放”的運營模式,擬於9月28日11時對外試開放其中約14.3萬平方米的區域。
北區改擴建工程是上海植物園開園至今最大的項目之一,其中有哪些看點?記者提前探營,揭開神秘面紗。
錯位發展
上海植物園始建於1974年,佔地81.8公頃,被張家塘分為南北兩區。
上海植物園北區改擴建工程是2020年上海市重大工程預備項目,總用地面積22.24公頃,東起龍吳路,西至潘家塘河,北至羅城路規劃紅線和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用地邊界,南臨張家塘港,總體設計定位為“上海大花園”。
近年來,上海持續推進“公園城市”建設,許多公園綠地陸續建成專類植物園或打造特色觀賞植物,上海植物園南區也有園內溫室、盆景園、蘭室等十幾座專類園,不少居民離開家門沒幾步路就能進入口袋公園觀賞花草,在這樣的基礎上,“上海大花園”怎麼建引起廣泛關注。
“在規劃設計之初,我們把‘上海大花園’的功能定位放到上海整個公園綠地系統去通盤考慮,一些公園綠地已有的功能和特色,不再重復,錯位發展。”上海植物園園長嚴巍介紹,上海植物園北區篩選出一批目前上海公園綠地系統中相對少見甚至空白的專科專屬植物類群,打造8座專類園。
以羅城路游客服務中心旁的主入口為起點,這8座專類園按順時針排列依次為:球宿根植物園、鳶尾園、地中海花園、苔蘚園、藤蔓園、觀賞草園、岩生植物園、山地植物館和亞高山植物館(兩個溫室算一座專類園),全部建成后,將收集展示2400種(含品種)植物。
填補空白
地中海花園、苔蘚園、山地植物館和亞高山植物館均為目前上海公園綠地內唯一的專類園,地中海花園、苔蘚園還填補了國內專類園空白。
地中海花園佔地1998平方米,展示地中海氣候型植物21科52種(含品種),外部採用濃密的常綠植物做圍合,內部採用旱地花境及幾何形台地形式,展現多樣的地中海植物風情。
該園門口種植的橄欖樹、園內藍白色馬賽克瓷磚圍起的噴泉以及歐式園林的重要分類——如梯田般的台地園等,都充滿濃郁的歐陸風情。
“到春天,這裡將開滿以藍、白兩色為主的花卉,和地面上的藍白色花磚不謀而合。”上海植物園工程師鐘素飛說。
苔蘚園坐落在一個小島上,佔地1135平方米,這座被竹牆圍起的專類園利用現狀植物基底,結合霧森設施,模擬苔蘚生境,展示苔蘚和蕨類植物34科65種(含品種)。
山地植物館和亞高山植物館是上海植物園北區最有看點的兩座溫室。天氣晴好時,站在北區佔地3.5公頃的湖邊,這兩座半球形的溫室將在水中倒映出另一半,組成兩個完整的球形,仿佛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專門定制的透明玻璃牆拱起的一層層弧圈又讓它們像兩隻露出一半外殼的海螺。
較大的亞高山植物館擬種植網脈鳶尾、高山杜鵑、雲南山茶等對應生境的典型植物,較小的山地植物館將模仿喀斯特地貌生境,種植苦苣苔、秋海棠等植物。
這兩座溫室屬於上海罕見的冷涼型溫室,主要引進一些寒帶植物進行遷地保護,並和其他植物搭配,呈現一年四季的層次變化。
在2020年8月的上海植物園北區改擴建工程開工儀式上,上海植物園曾表示將在一座溫室引入蝴蝶,讓市民游客在探尋植物秘境時有翩翩起舞的蝴蝶相伴。目前,兩座溫室還處於施工階段,此次試開園暫不開放,未來完工后,這份有創意的設計或許會保留。
因地制宜
台地園是歐式園林的重要分類,在中心城區,這種設計能讓公園綠地內的游客視線高於周邊馬路或地面,避免視線齊平時車水馬龍帶來的壓迫感,並將游客的興趣點集中到錯落有致的花田、草田上,沉浸在鬧中取靜的都市野趣中。
這樣的沉浸式體驗是上海植物園北區的一大特色,尤其是一高一低兩條游覽步道。
在通往苔蘚園所在小島的一側,園方新建一條沉水棧道。游客步行其上,將感受到兩側與腰齊高的湖水帶來的壓迫感和趣味,能夠近距離平視水生植物、遠眺白鷺等水鳥矯健的身姿。
在湖的東北角,一座高架棧橋越過球宿根植物園上空,兩頭分別連接地中海花園和溫室。站在十幾米高的棧橋上,可以俯瞰水面及周邊花境、草坪,帶來以往平視角度發現不了的驚喜。
沿著高架棧橋,記者還發現一個奇特的圈,棧橋在這裡為一株上了年紀的香樟繞路,原本筆直的橋面改成抱住樹的形狀,保護樹木不受施工影響的同時,也為棧橋上的游客提供遮陽服務和親近樹冠的樂趣。
上海植物園北區改擴建工程不搞大拆大建,強調因地制宜和對原有生境的保護,沒有必要動的堅決不動。
“像這株香樟一樣原地保留的喬灌木有400多株,其他因為開挖湖面等原因不得不移動的喬灌木有300多株,在園內調劑,盡量就近移植。”鐘素飛表示,這些喬灌木中不乏樹齡幾十年的香樟、懸鈴木、北美紅杉,都是“上海大花園”裡的寶貝。
3.5公頃的人工湖也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在保留原有水系的基礎上,開挖出湖床,引入河水形成。
挖湖產生的土也有妙用,堆出一座湖心島,兩側用石塊搭成通道,連接岸上,組成親水平台。
園藝講堂
公園綠地除了休憩功能,還可以成為很好的“老師”,是市民游客容易親近的自然科普教育載體。
從羅城路進入上海植物園北區,左側毗鄰兒童樂園有一座“可食花園”,種植了辣椒、香茅、檸檬草、羅勒、薄荷、迷迭香等芳香花卉、香料植物和觀賞蔬菜。
“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不只是美麗,植物和生活息息相關,還能帶來嗅覺、味覺上的豐富體驗。”鐘素飛表示,更多感官上的刺激可以幫助孩子更深刻地認識到各種植物的功能和特性,這是自然課堂最大的優勢。
在上海植物園北區靠近南區一側,還有一座“冬日鳥類餐廳”。每年春末以淡紫色花兒裝扮自己的鄉土樹種苦楝在秋冬季結出黃褐色的“棗子”,是灰椋鳥、灰喜鵲、白頭鵯等本地“常住居民”過冬的重要口糧。記者注意到,該區域的喬灌木被故意種得稀疏,在確保鳥兒口糧充足的基礎上,兼顧冬季觀鳥效果。
“我們希望將北區打造成科研保育的試驗田和市民游客的園藝講堂。”嚴巍表示,上海植物園主辦的上海(國際)花展讓花展從單一的展覽轉型為世界園藝產業的平台,引入全球園藝智慧的同時,讓更多“上海智慧”“中國智慧”被知曉、認可,發展壯大。在上海(國際)花展結束后,北區將成為“常年展台”,推廣普及經過馴化、在上海適應性良好的新優品種植物,比如上海植物園科研優勢最強的“三花”——國蘭、杜鵑、茶花,它們經過生存考驗,能大量應用到城市綠化中,也能豐富居民的生活。
共同完善
綠化市容部門強調,9月28日試開放的上海植物園北區並非“完全體”,而是北至羅城路,南至張家塘港,東至黃婆廟河,西至岩生植物園及觀賞草園的部分區域。
試開放期間,兩座展覽溫室、苔蘚園、科研保育大棚、遷地保育苗圃等區域因專類植物生長恢復、引種保育等需要,不對外開放。
由於大部分項目還在施工,上海植物園北區的主入口即羅城路4號門的游客服務設施仍不完善。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游客服務中心的5棟建筑試開放階段隻開放2號樓和3號樓,一棟用於自然教育科普、自然藝術展示,一棟用作臨時游客服務中心,提供飲用水、輪椅租借、導覽圖取閱、如廁等有限的基礎服務。
對於計劃自駕前往上海植物園北區游覽的市民游客,綠化市容部門建議慎重,因為目前周邊配套停車資源極其有限,加上外圍仍有一些其他項目在施工,通行不便,建議市民游客選擇綠色出行。搭乘軌道交通3號線在石龍路站下,距離上海植物園4號門600多米,可以步行或騎行前往。
此外,北區目前的餐飲服務資源十分有限,國慶期間會在游客服務中心等處設置自動販售機。記者實地走訪下來,逛完北區所有已開放景點約一到兩個小時,隻能步行游覽,建議市民游客用完餐食或自備餐食入園。
記者還了解到,上海植物園北區試開放期間,將啟用一批智慧燈杆,如出現緊急狀況,可找到最近的燈杆摁下求救鍵,與工作人員對話。(記者 陳璽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