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一江一河沿線"老破小"變身 "景觀眼"這樣養成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濱水“景觀眼”這樣養成
“一江一河”沿線難免有一些犄角旮旯,如廢棄不用的小樓、老公共廁所、舊倒班房等。這些“老破小”如何更新,更新后又用作什麼,頗費思量。
如今,它們轉身成為“蘇河之眸”“櫻花谷”等,不僅作為濱江驛站,為往來路人歇腳提供絕佳景觀位,一躍而成濱江網紅打卡地,而且被用作服務周邊市民的社區公共設施。
兩者結合,是否給濱水空間帶來新的火花和啟示?
堪比拆盲盒
蘇州河南岸,波光粼粼。在四行倉庫的河岸正對面,一座綠白嵌套的建筑格外吸引眼球。這幢五層小樓就是南京東路街道社區綜合公共服務中心——“蘇河之眸”零距離家園。
它因風景之美一躍而成網紅打卡地,人們還給它起了外號“綠房子”。難以想象,它原是一棟凋敝的老房。
南蘇州路1015號曾是賓館,后又逐漸凋敝。黃浦區政府決心將它改造為社區綜合公共服務中心。
2019年,“同濟原作”建筑設計工作室章明團隊接手這棟老樓的更新改造。團隊建筑師之一王緒男至今記得,第一次來現場時,老樓早已破舊不堪,但布滿爬山虎的綠色外牆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為后來主打綠色設計埋下了伏筆。
老樓舊到沒有詳細圖紙檔案,再加上積年累月的改建,毗鄰的蘇州河水漲漲落落,地基是否被河水侵蝕?內部結構如何?地下情況怎樣?全然未知。這給設計帶來極大挑戰。
整個項目仿佛在“拆盲盒”。地基暴露出來后,地下滿是水。水被抽走后,又發現建筑沉降程度不一,亟待處理。
設計團隊巧妙地以加固方式平整樓板,解決整座建筑的穩固性問題。“雖然有些困難,但保留這座建筑,也是保留一座城市的記憶。”王緒男說道。
如今,游客們一眼看到“綠房子”底樓有一條檐廊,廊下是Tims咖啡館的外擺空間。幾個戶外小桌椅正對蘇州河岸,十分愜意。
在陰雨多濕的上海,為防積水,一般房子門檻會加高,“綠房子”檐廊地面卻比外部更低一個台階。
“敢這麼做,防水當然精心設計過。一方面是為了處理地基高低不平的難題﹔另一方面,外擺空間像騎樓一樣,有一種更地下的幽靜感、私密感。”王緒男解釋。
原有的建筑過於封閉也困擾著建筑師。20世紀末的鋼板和鋼筋,見証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風風雨雨。但現在,它們搖搖欲墜。如何加固建筑的同時體現開放性?條件限制,倒逼出巧妙的創意:
建筑西北角整體被“削切”,拆除牆體,露出原鋼筋結構,綠色新材料包柱加固后,縱橫交錯的鋼柱構成鏤空的立體格子。鏤空格子中,一條綠色戶外樓梯從地面直通樓頂。每一層立面均有垂直綠化,每一組鏤空的綠格,都能眺望蘇河美景,仿佛一幅幅框好的風景畫。如此,不僅結構輕盈,而且美觀、有趣、生態,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游覽性。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層樓都有一組特別的小家具。它們本是加固樓體用的承重鋼板,但不是一整塊,而是被設計成凹形沙發凳和格子書架的組合形態,讓人以為是后放的家具,其實是牆體結構。如此,既解決了老樓加固問題,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供人休憩與活動。
建筑師繼續做“減法”——建筑中間開了天井,陽光透過最高層玻璃直射入內,不用開燈,也能照亮每一層。
別看這個方塊體一樣的建筑被“削”去了幾個部分,原本功能混亂、整體利用率很低的內部空間,經過一番重新梳理后,實際利用率並沒有比原先減少。
“綠房子”的樓頂如今被譽為蘇州河“最美天台”:藤蔓綠植爬繞、躺椅橫列的休憩區﹔俯瞰蘇河美景、遠眺陸家嘴“三件套”的瞭望區﹔鋪設各類弄堂游戲標識的休閑健身區……天台景觀獨特,也成為此段蘇州河附近唯一可在5層上空俯瞰河灣、瞭望城市天際線的公共開放平台。平日裡,天台可舉辦健身活動、企業發布會、機構團建等,甚至有電台訪談節目選擇在此錄制。
更強的開放性,賦予了蘇河之眸更多功能與可能。
人與人對話
記者在一個工作日來到“綠房子”,沒想到十分熱鬧。
人群分為兩撥,一撥是路人在此歇腳。他們不進門,坐在檐廊下,點一杯咖啡,望著河水發呆。也有騎行者、白領拿了咖啡就走。
還有一撥是附近居民。一樓設有社區衛生中心的服務站,尤其是中醫推拿、針灸室,特別受歡迎。據推拿醫生說,平均每天20人次,中午也不休息。
一樓大堂,平時有咨詢、接待功能,一旦舉辦活動,拉出可移動隔板,就能成為封閉的小型活動室、多功能廳,每周活動不少。
二樓為社區書房和社區食堂。書房設計精美,有臨河的絕佳景觀位。戶外空間綠化掩映,樹冠垂落,更能直接感受河水的氣息。書房滿座,景觀位更是搶手。有小孩在此寫作業,也有年輕人帶著筆記本電腦工作。書架上的書可供借閱,與上海圖書館系統相連。
中午時分,社區食堂熱鬧起來,一頓飯菜約20元,價廉物美。除了老人,不乏年輕人的身影。更意外的是下午兩三點,食堂沒有營業,但座位上依然有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有的打盹,有的工作。好的景觀空間甚至讓食堂成為書房的延伸。
三樓和四樓為長者照護之家等養老服務,並不對外開放。五樓為健身房,隻見臨河的大教室裡,普拉提訓練床一字排開。日光、河水、天際線,透過整排窗戶映到屋內。這樣的健身環境,被人發在網上贊嘆。據工作人員說,周邊白領、企業團體健身課比較熱門。
“綠房子”兼具濱江驛站、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兩大身份。前者,網紅打卡、市民歇腳、臨河觀景,成為流動的風景線,人與人的邂逅未知而有趣﹔后者,社區食堂、為老服務、書房、衛生站等固定功能,供社區居民常來常往,熟人的交際圈讓美好空間始終不缺人氣,利用率極大提升,后期運營維護、激發人氣反倒不再成為問題。
與周邊風景對話,與附近鄰裡對話,最終激發人與人的對話與相遇,是濱江微更新的關鍵。
公廁上的風景帶
沿蘇州河往東,鄰近外灘這一段獨具海派風情。上海郵政博物館矗立對岸,從衍慶裡回頭望,透過層層老建筑,東方明珠若隱若現。
靠近乍浦路橋,河畔有一片建筑。錐形玻璃天窗,形如折扇的屋頂,將一座“櫻花谷”掩藏在濱水岸線中。沿岸的葡萄藤架下,圓形石墩為騎行者和漫步者提供歇腳的地方。觀賞歷史風貌建筑、腳踩漸變色水磨石,河風習習,好不愜意。
在社交平台上,這條上海蘇州河外灘源City Walk路線,被譽為小眾寶藏。春日櫻花、夏日繡球,一度引爆社交平台。
櫻花谷的風景眼,是一座充滿現代感的玻璃驛站,它建於一座公共廁所之上。網店模特、時尚街拍、婚紗拍攝等,專業攝影師口耳相傳這處寶藏機位。天朗氣清之日,排隊拍攝成為櫻花谷驛站獨特的風景線。
章明團隊著手對此段蘇州河沿岸進行更新。櫻花谷西面有中石化1號加油站。它原本建於上世紀早期,是中國最早的加油站之一,更新后造型吸引眼球,路人走過時都會忍不住眺望或拍照。它除了加油站功能外,還兼作油站歷史陳列,仿佛一座小型工業展覽館,十分有趣。
沿櫻花谷往東幾百米,就是公廁上蓋的櫻花谷驛站。從公廁一端的戶外樓梯拾級而上,先是一個半開放露台。露台提供了各種打卡蘇州河、老房子與外灘的角度。
推門而入,驛站三面落地玻璃,景觀環繞。屋頂的波浪形折疊映照著波光粼粼的水面。內部,七巧板形狀的五彩沙發可隨活動需求拼接。
櫻花谷驛站同時也是外灘街道的零距離家園。但它體量小,又全透明,不可能像“綠房子”那樣植入社區綜合服務點。它的特色在於,緊鄰一江一河的交匯處,參觀游客多、年輕人活動多。其定位是集黨群服務站、志願者服務站、游客服務站、戶外工作者服務站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點。
2022年9月,上海市民夜校把線下美妝第一課放在這裡。授課老師倪夢綺曾為多位藝人和節目擔任造型師,教學員快速打造適應不同場合的妝容。
12節課500元,在櫻花谷驛站一邊上課,一邊享受蘇州河與外灘的燈光夜景。都市白領們倍感實惠,有限的名額瞬間被秒光。據統計,2022年市民夜校秋季班在市群藝館總校外設立了20個分校和55個教學點。“和館內教學點不同的是,這裡的課程來到了外灘‘家門口’。”櫻花谷驛站志願者說。它也獲得了上海市最美夜校的美譽。
緊接著,上海賽艇公開賽在蘇州河開啟。位於蘇州河頭上的櫻花谷驛站當天被作為前哨指揮點,其下方的沿河空間則迎來一大撥客流。
平日裡,外灘街道開設的繪畫、絨繡、親子課程也會放在驛站中。
特殊的地理位置,意味著特定的轄區構成。外灘街道一大特點是企業多。利用風景絕佳的驛站“做大朋友圈”,企業與街道、企業與企業之間在驛站形成各類活動,產生各種“化學反應”。
黃浦江的午間
外馬路249號位於黃浦濱江,其上方為全國游客皆知的外灘景觀平台。平台下100多米長的閑置空間如今更新成為金融品巷·零距離家園。
更新后的空間格調更像咖啡館+書房。“此前沒有見過這樣的黨群服務站。”在上海黃金交易所工作的李文偉如此感嘆。
他向記者展示了小東門街道的微信小程序,成員單位通過小程序,就可預約金融品巷的使用場地。它成為企業和社區的“共享空間”,不僅為周邊企業提供會議和活動場地,街道還與眾多企業合作,植入一系列有熱度、有溫度、組團式、項目化的“午間一小時”活動。
白領們吃完午餐后,三兩結伴到這裡參加午間活動,已然成為一種常態。有黨史課、音樂盒拼裝、國風書簽DIY、永生花制作、肩頸保養講座、心理桌游、非遺竹編、紙雕制作、茶文化、八音盒制作等。由於活動主題新穎、內容質量高,幾乎每次都會被秒殺。
即便不參加活動,江邊風景絕佳,坐在落地窗前的吧台邊,望著外馬路發呆,也是一種午休。
李文偉認為,沒有這個空間之前,企業自己組織黨建、團建活動,一般就在企業內部,人員單一,內容相對刻板,沒有新意。有了這個空間后,企業與企業可以共同組織沙龍,結識新朋友,也可以參與街道黨建平台組織的活動,甚至大家一起策劃怎麼“玩”,內容豐富多元。
“這裡氛圍舒適、景色怡人,和其他單位的人一起交流,資源多了,就是不一樣。”李文偉說,金融品巷已經成為周邊青年工作之余的重要精神充電站。
此外,附近企業騎車愛好者眾多,有一個固定社群。金融品巷也是騎行者的固定休憩點。服務站內,除了綜合服務區、臨展區、職工書屋、青年中心、新業驛站、咖啡共享區外,還專門開辟了“騎行加油站”,提供自行車安放和零配件更換服務。
無論是舊賓館、公共廁所,還是平台下方閑置空間,一江一河的更新沒有固定模式,它們都是濱河驛站,但又不僅僅是驛站,與周邊社區服務結合,起到了1+1>2的作用。
即便社區服務也沒有單一模式。從游客打卡點、市區大型文體活動服務站,到社區營商、文化、活動聯結起來的朋友圈,根據資源稟賦、人員構成不同,每個零距離家園在街道黨建引領下,各有特色,百花齊放。
它們既是社區微更新,又是濱江閑置空間微更新。既保留了一江一河的城市記憶,又兼具公共服務的開放性與功能性。
螺螄殼裡做道場,城市微更新的未來或許還有更多想象空間。(記者 龔丹韻 實習生 楊婭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