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雙節即將來臨 如何避免“旅行者腹瀉”

如何避免“旅行者腹瀉”
外出總會遭遇腹瀉、腸胃不適……許多旅游達人對此深有體會。
這在醫學領域被稱為“旅行者腹瀉”,中秋國慶雙節將臨,如何避免旅途中的尷尬?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曜影醫療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徐敏。
什麼是“旅行者腹瀉”?
如果在旅行期間或旅行歸來后,每日有3次或3次以上的未成形大便,且伴有發熱、腹痛或嘔吐等症狀,就需要引起警惕。引起“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可分為非侵襲性、侵襲性兩類,本質均屬於菌群失調。數據顯示:近80%的水土不服是由腸致病性細菌引起的,主要為產毒性大腸杆菌、志賀菌、空腸彎曲菌、氣單孢菌、沙門氏菌及非霍亂弧菌。其中最常見的是產毒性大腸杆菌,佔60%以上﹔少數情況下,霍亂弧菌、一些病毒和寄生虫也會成為致病病原體。
哪些人群容易中招?
首先是炎症性腸病、糖尿病患者等有基礎疾病者,以及服用PPI(質子泵抑制劑)或抗酸劑者(胃酸減低)。老人、兒童以及胃腸功能弱者初到異鄉,因水土不服、不適應當地飲食也易致病。此外,年輕人過於貪戀美食,導致攝入較多,也可能患病。
出現症狀了怎麼辦?
“旅行者腹瀉”可以自愈,隻要后續保持清淡干淨的飲食,持續1到5天,大多數人能恢復健康。一旦排便次數增加,可考慮及時口服補液鹽,防止電解質紊亂、脫水。如出現嚴重脫水或休克,應及時到醫院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細菌感染所致的腹瀉可應用抗生素,腸道益生菌治療也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生態平衡,緩解症狀。
如果腹瀉持續時間較長,伴有腹脹、腸鳴增加、因腸痙攣導致腹絞痛的症狀,或發熱、感覺疲乏,應該提高警惕,建議及時就醫。
如何提前預防?
吃新鮮、煮熟食物,盡量不吃過多生冷食物,避免進食不潔食物,當地特有食物種類需根據自身情況“淺嘗輒止”。將水煮沸、消毒后再飲用最為安全,不直接用未經處理的江河、湖水、井水洗漱。飯前便后洗手,必要時使用速干型手消毒劑。
世衛組織推薦RBS/WC疫苗來預防霍亂和由產毒性大腸杆菌引起的“旅行者腹瀉”,建議至少在出行前兩周接種。配齊相應藥物(如蒙脫石散等)防患於未然。本報記者 顧泳 通訊員 張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