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探索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新路

王文娟 唐小麗 馬作鵬 董志雯 葛俊俊
2023年08月23日07:58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一半本地動遷戶,一半外來企業職工,同住一個小區,流動性大,需求多元,怎麼辦?

一小區同時存在7個業委會、4個物業公司,居民感覺“越住越差”,咋解決?

一扇門,連通兩個小區長達30年,因疫情上鎖,通行不便,如今,這把鎖如何打開?

上海,超大城市的基層治理千頭萬緒。以問題為導向,上海市委黨建辦抓住“社區”這個城鄉基層治理的重心,從去年開始全面推進“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項目,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新路,推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

今年,新一季行動啟動,175個社區項目覆蓋了上海全市16個區各種類型基層社區的治理難點痛點。記者走進多個社區,聆聽城市最小治理單元如何找准“真問題”,賦能“真行動”,以“小切口”推動治理“大文章”。

創新機制,“第二書記”參與社區治理

位於上海市崇明區長興鎮的長興家園社區,是長興鎮最大的動遷安置小區,央企職工集聚。社區居住人數5500多人,江南造船、中遠海運、振華重工、滬東中華四大駐島央企職工及家屬就有3000多人,“沒有歸屬感”“不願配合居委工作”等問題一直存在。

去年上半年,社區面臨嚴峻疫情防控壓力的緊要關頭,四大央企黨員骨干站了出來,助力社區渡過難關,還留下了“第二書記”這一服務群眾的“連心橋”身份。

長興家園“三級網絡”組織架構圖。 崇明區長興鎮供圖

此后,為更好開展社區工作,社區以“第二書記”為基礎構建了三級網格管理制度,給每個“第二書記”配備5名核心班子成員,其下又設若干名網格長。

深度融入社區工作,打通為居民服務的“最后一米”,“第二書記”帶領的網格團隊給社區居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讓大家“工作得開心,生活得舒心”。

今年的“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項目主體從居民區拓展至街區、居村、跨區域等多個層面,175個項目中,聚焦“痛點難點”方面的就有49項。社區治理從重點群體服務管理、補齊“兩舊一村”治理短板、加強新型居住社區街區治理等方面入手,建立央企“第二書記”參與社區治理、破解類住宅治理難題等新機制。

上海的中心城區有不少老舊小區,聚焦“物業治理”也是“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項目的重點之一,在175個項目中共有40項。

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西凌新邨,位於中心城區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轄區,是一個大型危房改造項目,居住著3000多戶居民。

“小區剛建成時,我們這裡還是挺風光的。”業委會主任陸煜君在這裡居住了數十年,對情況可謂是了如指掌。

曾經的西凌新邨,車輛擁堵現象嚴重。 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供圖

但時間一長,問題就出來了:小區裡存在著7個業委會、4個物業公司,多頭管理導致機動車亂停放,小區出入管理不嚴,樓道堆物沒有應對措施等。

於是,街道啟動“聯小建大”工作——將小的、分散的物業管理區域調整成為大的、統一的物業管理區域。隨后,街道又通過黨建引領、政府搭台,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駕馬車”借助“聯小建大”,將其中6家業委會合並為1家,這才徹底解決了多頭管理的問題,為小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打下了基礎。

跨界融入,構建更加緊密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讓教育走出去,把社區融進來。”教育資源也在不斷地融入社區治理之中。

目前,由上海市委黨建辦集結175個街鎮骨干力量、居村“兩委”工作人員,組成“行動團隊”﹔匯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10家高校智庫,涵蓋42個學院、65個專業、541名教師、830名學生以及一批黨建智庫理論專家、優秀書記實踐專家,組成“賦能團隊”,一對一匹配賦能、把脈支招。

“閉環‘最后一公裡’並不容易,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讓宏觀理論機制化,需要有針對性的做法,在方式方法上也需要很多支持。”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院長黃曉春表示,高校專業的教學研究、媒體廣泛的資源鏈接、基層治理的數字化轉型以及人才隊伍的培養建設,都是非常重要的。

採訪中,黃曉春列舉了一個自己實際參與的案例。位於長寧區虹橋街道安順路上的愛建小區與虹橋小區毗鄰而設,中間有一道邊門,連通兩個小區長達30年,愛建居民穿過這道門,可直達地鐵10號線和附近菜場。

3年前,因疫情防控需要,這道門上了鎖,居民無法再從這裡借道出行。原來愛建居民買菜、乘地鐵可以節省10多分鐘,現在要繞一大圈,因此居民強烈要求開門。可是,虹橋這邊的居民不太情願。於是,一扇小小的邊門成了居民的心頭之患。

“我們高校團隊和兩個居民區黨總支的同志用了整整3個月時間來研究。”黃曉春說,具體到議題怎麼設置,怎麼開會協商,如何讓居民理解資源共享的好處等等,整個過程都有兩個小區的居民充分參與。最終,門拆了,問題解決了。開門之后的公共區域還打造成了社區共享空間。“整個過程也是推動小共同體變成大共同體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對基層干部隊伍的鍛煉也非常重要。”黃曉春說,這幾年,基層浮現出不少新時代的年輕優秀干部,在與高校團隊的對接中,融合專業的力量、專業的理念和一線的豐富經驗,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資源聚合,解決基層一線實際問題

“小餛飩、油條、煎蛋……”早上8:00,當記者來到位於徐匯濱江黨群服務中心的市民食堂時,3元的豆花已售罄,一頓早飯記者共消費12.5元。

試運營短短1個多月時間,每天排起長隊,這家食堂何以受到市民如此青睞?

徐匯濱江市民食堂。 人民網記者 王文娟攝

答案在此: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徐匯濱江黨群服務中心,這座臨江而建的白色建筑,既有黨課、沙龍、論壇、閱讀等開放式空間,也有充滿“煙火氣”的市民食堂。

“這兒毋庸置疑是近年來我周末或假期自習最愛的地方。有空調、桌子、圖書、咖啡館、廁所、飲水機,翻新后甚至連午飯問題都解決了,每次我來這兒一呆就是一天……除此以外,我個人很喜歡這兒的建筑風格,很現代,很‘上海’。”鐘同學在服務中心的“濱江心聲”上留言。

不止是徐匯濱江市民食堂,還有徐匯“66梧桐院”、虹口共享會客廳“樓下坐坐”、楊浦濱江“人人屋”……它們廣受市民喜愛,也是黨群陣地融合式服務供給的一個個注腳。 在上海,這種打造公共空間、把最好資源留給人民的黨群服務陣地就有1.2萬余個。

在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於洪生教授看來,“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就是要讓全市上下調動起來,把理念轉化為鮮活的實踐行動。

“在社會治理工作中,各個街鎮的創新積極性都很高,有各種各樣的項目,也都在想方設法做實事,解難題。”於洪生教授參與上海基層社區調研多年,“不過,單個街鎮的面積有限,資源也有限,很難鋪開。針對類似的問題,是不是可以探索一種合作聯絡機制,比如上升到區級、市級層面,把資源聚合起來,在更高層面上鋪開,形成更多可復制推廣的案例。”

如今,正在上海持續推進的“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不斷凝聚各方共識、匯集經驗智慧,為基層賦權、減負、增能,推動一批公眾有“感受度”的社區治理問題的解決,在扎實的行動過程中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讓更多市民群眾關注基層,共建家園和城市。

“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專題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