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家匯南拓北聯、植物園地區新建下穿隧道

徐匯以城市更新推進高質量發展
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初步形成108個更新項目,科創載體建設體量將拓展至240萬平方米
昨天,“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市政府新聞發布會舉行徐匯專場。記者在會上獲悉,徐匯已啟動大徐家匯地區南拓北聯計劃,同時研究推進徐匯南部上海植物園區域增設下穿隧道,以城市更新有效推進城區發展轉型、功能拓展、民生改善和品質提升,全力做好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的大文章。
大徐家匯地區能級全面提升
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介紹,“十四五”以來,徐匯已先后實施兩輪城市更新行動。首輪更新集中在徐匯濱江地區,圍繞成片土地收儲,涉及用地面積285公頃,預計年內基本完成。今年,徐匯啟動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已初步形成108個更新項目,涉及土地面積334公頃。
目前,徐匯已提出打造“大徐家匯、西岸濱江、漕開發拓展、徐匯中城、華涇門戶”等五大功能區,通過摸清土地、人口、載體等資源底數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各功能區特色更鮮明。
其中,徐家匯作為上海首個圈狀商業商務集聚區,近年來商圈更新成效已經初現。大徐家匯地區還是上海產業門類最豐富、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中央活動區之一。徐匯區將以徐家匯商圈為中心,向北連通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向南拓展至徐家匯體育公園,同步導入楓林地區科創資源,聯動中科院、上海交大、復旦上醫等大院大所大校,推動商務、商業、文旅、體育、金融、科技等多要素、多功能在徐家匯復合集聚,增強大徐家匯地區的產業功能。
支撐原始創新與成果轉化
借助“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園”集聚的優勢,近年來徐匯主動對接高校院所,梳理科研用地和載體設施,通過城市更新,現有的83萬平方米科創載體建設體量正逐步拓展至240萬平方米,更好支撐區域內的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
根據規劃,徐匯將建設楓林生命健康、漕河涇數字技術、環交大人工智能、環華理生物材料、視聽器械、營養健康等6個“科創街區”,更新改造建設一批高能級科創載體,引入具有實驗室功能的孵化器,在中心城區實現科創人員、設備、信息和服務共享,降低全社會的創新成本。徐匯還將與上海交大、復旦、中山醫院等合作,探索做強概念驗証中心、臨床研究管理中心等平台,借助10億元區域科創基金的投資體量,打通創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
在有近40年發展歷史的漕河涇開發區,徐匯正積極探索園區二次更新,通過設立上海園區高質量發展基金,推動華美達、申能等重點項目約48.6公頃的土地更新。同時,徐匯將聯動上師大、應技大、上海自儀院等高校和院所,試點“工業上樓”制造模式,打造鏈接漕開發和徐匯濱江的功能紐帶。徐匯南部在建中的北楊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則將作為漕開發園區的戰略拓展空間。
科技產業發展離不開資本。曹立強表示,圍繞區域四大產業集群中的現代金融業,徐匯正重點布局“一城一街”。“一城”即西岸金融城,將重點集聚牌照類、國際化標杆機構﹔“一街”即衡復金融街,依托高品質老洋房等資源,營造私募投資機構集聚區。
民生改善堅持全要素治理
一手抓職住平衡,一手抓宜居宜業,預計未來3年,徐匯將在濱江、漕開發、南站樞紐等人才集聚區新增超8000套人才公寓,同步嵌入教育、醫療、養老、社交及商業等公共配套,一解人才在生活方面的后顧之憂,助其全身心地投入創新創業。
徐匯2/3以上居住區為老舊小區,區長鐘曉詠表示,圍繞“以城市更新改善美好生活”這一目標,徐匯正加快“三舊”變“三新”,即“讓老舊住房穿新衣、老舊小區換新顏、老舊小區居民過上新生活”。“十四五”以來,全區已完成800多戶零星舊改,目前正全力推進26萬平方米不成套房屋改造和900萬平方米舊住房修繕,將分三年滾動實施。在此過程中,將同步實施綠化提升、停車位改造、加裝電梯、雨污混接等民生實事,實現全要素治理。
針對城區發展南北不均衡的問題,徐匯區已在南部增設基礎教育學校,與中山醫院合作的南部醫療中心預計年內啟動運營。此外,徐匯南部養老中心、老年護理院等醫養結合項目以及相關街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擴建工程也正同步推進。
圍繞民生改善,徐匯將全區劃分為40個片區,全覆蓋建設片區黨群服務中心,整合社區食堂、菜場、衛生站點以及商業、體育和文化等功能,構建一站式“生活盒子”,通過打造鄰裡匯“升級版”,優化“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
城市更新是系統工程,為此,徐匯今年將實施“六縱”路網計劃,重點辟通6條南北通道,預計全年開工建設31條道路。其中,天鑰橋南路的辟通,將有效改善徐匯濱江和龍華地區的交通組織。徐匯南部的上海植物園東西跨度達1.2公裡,徐匯區正研究結合植物園北拓工程,新建下穿隧道,有效改善長橋地區居民的出行問題。(記者 舒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