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風與蟬鳴中,露天音樂會點亮了上海的夏夜

夏季音樂節存在於音樂廳,存在於戶外廣場及街頭巷尾,也存在於“元宇宙”之中
晚風與蟬鳴中,音樂點亮了上海的夏夜
晚風與蟬鳴中,一場露天音樂會在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開啟。台上,來自意大利的演奏家們奏著維瓦爾第的《四季》﹔台下,座無虛席,一位阿婆為外孫輕搖蒲扇,小男孩則倚著阿婆,凝神靜聽著音樂。
7月8日至15日,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在這裡舉辦了7場音樂會。在繁華的市中心,難得有這樣一大片綠樹環繞的草坪,中外音樂家們排著隊來此演奏。露天音樂會不用買門票,每晚1300多張入場券免費預約,拼的是手速。沒搶到也不要緊,可以在家吹著空調吃著西瓜看直播。十年來,上海城市草坪音樂會線下線上已超705萬人次觀演。
今年,上海夏季音樂節還首次發起“全城古典”,年輕的演奏家們帶著樂器走進大街小巷,帶來情景交融的演出:衡復風貌館老洋房裡飄出莫扎特的《小夜曲》﹔夕陽下的武康大樓傳來長笛吹奏的門德爾鬆《春之歌》﹔夜幕低垂的襄陽公園,一曲薩克斯獨奏《海鷗》拂去暑熱……上周末,他們還去了徐家匯書院、龍華塔影空間,與觀眾不期而遇,讓音樂融入城市生活。
在大街小巷“快閃”
為城市畫一張音樂地圖
夏天正是露天演出的好時節。每年這個季節,柏林愛樂樂團都會在城市北郊舉行“森林音樂節”,BBC“逍遙音樂節”會到海德公園舉行,紐約愛樂樂團則會把露天音樂會開到中央公園。“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讓人想起紐約的中央公園。每年夏天,紐約愛樂樂團在中央公園舉行露天音樂會。大家帶上野餐墊,或坐或躺,一邊仰望星空,一邊聆聽交響樂。在上海市中心,我們也能與藝術、自然如此的親近,這真是難得的體驗。”樂迷鄭穎說。
今年,“全世界最好的室內樂團”意大利音樂家合奏團、17歲時即獲得“BBC青年音樂家大獎”打擊樂組冠軍的張放、高博文與陸錦花跨界評彈音樂會、上海申士π重奏團、燃點人聲樂團和極具民族特色的HAYA樂團等接連在戶外舞台亮相。在眾多受年輕人追捧的音樂節品牌中,上海夏季音樂節成為一個獨特的樣本。跨界融合、雅俗共賞的音樂會,將多元的觀眾群匯聚在一起。
鄭穎不是第一次聽夏季音樂節的露天音樂會了,每次來,都會收到主辦方為觀眾提前備好的雨衣和防蚊用品,如演出前遇大雨、台風,也會第一時間收到演出取消的通知。在她看來,這些細節展現了一個音樂節的品質、一座城市的溫度。“有一年,日本著名的太鼓表演團體‘鼓童’來到夏季音樂節,演出過程中下起大雨,但演奏家們絲毫不受影響,他們的鼓點如騎士般勇猛。觀眾也舍不得離開,穿著雨衣打著傘看完演出。謝幕時,台上的藝術家們向觀眾深深鞠躬。”鄭穎回憶說。
今年,除了在黃浦區城市草坪音樂廣場的7場露天音樂會,上海夏季音樂節首次推出的“全城古典”在大街小巷“快閃”,為城市畫出一張音樂地圖。畢業於上海樂隊學院的范佳穎穿著T恤和牛仔褲就登場了。隻要一支長笛、一個譜架,無論哪裡都能成為她的舞台。雖是上海人,但范佳穎說,這次去演奏的很多地方都是第一次去,比如衡復風貌館、徐家匯書院。“我印象最深的是武康路旅游咨詢中心,有很多游客,人來人往,但不少人安靜地站在我們身邊聽完了音樂會。”
范佳穎認為,“走出音樂廳”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設計好曲目和形式,讓音樂與環境相得益彰,與觀眾深入互動。戶外演出沒有擴音設備,觀眾都離她很近,演出結束,還會有熱情的觀眾找她聊天,這是在音樂廳裡演奏從未有過的體驗。“古典音樂還是相對小眾,真正買票走進音樂廳的人不多。我希望更多地走出音樂廳,讓更多人在不經意間看到這樣一場表演,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音樂種子。”
一晚三場名家演出
樂迷有了“甜蜜的煩惱”
這是三年來上海夏季音樂節首次迎來海外名家名團回歸。不過,期盼已久的樂迷有了“甜蜜的煩惱”。有一晚,在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是紐約愛樂樂團的室內樂音樂會﹔演藝廳裡,是維也納愛樂樂團單簧管首席丹尼爾·奧滕薩默和他的朋友們帶來的三重奏音樂會﹔在露天草坪,是意大利音樂家合奏團的表演。“全是名家名團,我每場都想聽,無奈分身乏術。”樂迷蔣周說。
夏季音樂節短短兩周匯集31場演出,令人目不暇接。很多個夜晚,樂迷都要面臨艱難的抉擇。有觀眾甚至一晚買兩場演出的票,上半場聽完,再換一個地方聽下半場。
“你好,上海!”奧滕薩默單簧管三重奏演出前,丹尼爾·奧滕薩默用中文向觀眾熱情地打招呼。三位演奏家分別來自維也納愛樂和柏林愛樂兩大“天團”,更是相識超過15年的老友。音樂之外,他們會一起跑步、踢足球、騎山地自行車,甚至一起逛超市。共同的相處帶給他們舞台上的默契。音樂會結束,幾位老友打算一起探索上海的建筑和美食。
對上海念念不忘的還有紐約愛樂樂團大提琴演奏家內森·維克裡。剛下飛機,等不及到賓館辦理入住,他就四處尋找上海生煎。這心心念念的味道,在紐約沒找到,在香港遇到過,但還是上海的最地道。“紐約愛樂樂團是上海夏季音樂節的老朋友,從2015年開始,我們幾乎每年夏天都來上海。雖中斷了三年,但我們對這座城市、這裡的觀眾,一點陌生感都沒有。”
意大利音樂家合奏團在這次夏季音樂節演了兩場,一場室內,一場露天。羽管鍵琴及鋼琴演奏家弗朗西斯科·布卡雷拉記得,樂團第一次來中國就是到上海,那是2006年。“上海是中國音樂潮流的風向標,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飛速發展。”每年夏天,世界各地都會舉辦音樂節,為什麼選擇上海?布卡雷拉說:“上海夏季音樂節已舉辦多年,在國際音樂舞台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這絕對是個引人矚目且具有藝術價值的音樂節。世界各地的知名音樂家和年輕有潛力的音樂界新星齊聚於此。”
多場景多形式互動
把音樂會開到“元宇宙”
除了室內、戶外,上海夏季音樂節今年還把音樂會開到了“元宇宙”。音樂節期間,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每晚都痴迷於在“元宇宙”聽音樂會。打開手機上的App Metafilm,為自己選擇一個虛擬化身,就可以在虛擬空間裡閑逛、結交不同的朋友,一起看上海夏季音樂節的直播。“這裡面有廣闊的空間可以去探索,一開始在音樂廣場,還能聽見一些廣場噪音,進入‘光影殿堂’,音效非常好,是非常特別的體驗。”
在今年的上海夏季音樂節開幕音樂會上,有兩部名為《元宇宙》的交響樂作品上演:一部來自青年作曲家梁皓一,一部來自冰島作曲家安娜·索瓦爾斯多蒂爾。在梁皓一看來,科技的發展影響著文化的發展,“元宇宙”概念的出現,給了藝術家們新的創作空間,也給了觀眾新的聆聽體驗。“在我看來,‘元宇宙’是亟待開拓的創作土壤,可以激發更大的創造力。我希望通過音樂去反映我們所處時代的變遷,提供我們這一代創作者不一樣的視角。我不怕被AI替代,我很期待有一天貝多芬的作品、我的作品和AI的作品在同一場音樂會上演出。”
對於一個音樂節來說,要有好音樂,但也不能隻有音樂,音樂之外的體驗感十分重要。在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大廳,掃描“AR互動裝置”二維碼,觀眾就能通過手機屏幕進入一個虛實結合的場景,捕捉懸浮在空中的宇航員和從天空中劃過的流星。在這裡,你可以自主選擇背景音樂,玩一場冒險游戲。在音樂會現場,夏季音樂節限量版冰激凌“行星組曲”和“指揮家”十分搶手,各種文創周邊也受到觀眾喜愛。
上海夏季音樂節存在於音樂廳,存在於戶外廣場,存在於街頭巷尾不期而遇的快閃,也存在於“元宇宙”之中。多場景、多形式的互動,讓“高冷”的交響樂更接地氣,以更年輕、多元的面貌融入城市生活。(記者 吳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