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盧浦大橋史上首次結構性維修“悄悄”完成

上海黃浦江上第六座大橋、有“世界第一拱”之稱的盧浦大橋,日前完成建橋以來的首次結構性維修。
2015年以來,上海城市橋梁進入保養高峰期,多座標志性橋梁進行了維護改造,包括浙江路橋、南浦大橋、楊浦大橋、鬆浦大橋等。比它們更年輕的盧浦大橋,為何早早開始“強身健體”?記者了解到,從這次盧浦大橋的維護到之后可能進行的“升級”,折射城市市政設施運營新理念。
“去濕氣”保持“年輕態”
6月28日,是盧浦大橋通車運營20周年紀念日。剛滿20歲的年輕橋梁,為何早早開始了維修工程?
“盧浦大橋主體結構的設計年限是100年,我們通過檢測發現,大橋主體結構依然十分健康,不過部分附屬設施已經臨近使用壽命,需要進行更換。”上海市市政總院盧浦大橋大修設計負責人王瑞龍說,橋梁就好比人,生小病要吃藥,日常要體檢,才能保持長久的健康體魄。
橋梁專家告訴記者,本次維修的部分內容,與大橋的特殊結構有關。盧浦大橋是世界上首座全焊接鋼結構拱橋,至今仍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鋼箱拱橋,特別需要注意防鏽問題。
這次結構性維修的5項內容中,就有兩項與防鏽相關,即除濕系統、內表面涂裝的升級。此外,盧浦大橋雙向車道的日平均流量達13萬輛次,歷經20年的高負荷運行,大橋水平拉索系統、邊跨排水、聲屏障路燈也先后出現缺陷和病害。
為了讓橋體始終保持“年輕態”,盧浦大橋於2022年6月啟動維修工程。和其他跨江大橋不同,盧浦大橋在建成時,橋梁內就特別增設除濕機,通過“去濕氣”延緩鏽蝕速度。
王瑞龍介紹說,隨著橋梁使用年數增加,橋梁內部“濕氣”會影響橋體的整體安全質量,必須始終保持“去濕”效率。因此,設計團隊通過升級送風回路,增換至42台除濕設備,保持開機24小時,讓橋內濕度控制在45%以下。“根據我們研究發現,當橋內濕度低於45%的時候,即使不用防鏽涂料,也不會出現大面積鏽蝕。”設計人員說。
為了“雙重保險”,設計團隊同步更換橋梁全部的內部涂裝。這些涂裝除了可以防鏽蝕,還十分環保。
未來升級折射哪些新理念?
盧浦大橋首次結構性大修,為何如此“靜悄悄”?王瑞龍說,這次維修不涉及景觀,主要是功能上的提升,也叫作“強身健體”,目的為大橋祛除病害。另一方面,施工盡可能避免影響市民和交通,基本都在凌晨進行,最大程度減少擾民及封道帶來的交通影響。
同時,道路照明由原高壓鈉燈改造為LED節能燈,可以節能減排41%,還能更好地模擬自然光,更清晰地照亮路面,保障夜間行車安全。同時,LED燈具有較小的體積和靈活的設計,可以很好地融入城市的景觀設計中,提升城市的美觀度。
橫向貫穿於橋面及橋體的16根水平拉索是盧浦大橋的“生命索”,主要用於平衡盧浦大橋主拱所傳遞的強大水平推力,約2萬噸。然而,飽經多年風霜,用於支撐水平拉索的豎向托架產生易脫空、損壞的情況。團隊自行研制出可調節高度的“馬鞍形”托架,顯著增加了承重面積,確保豎向托架不脫空,降低了因托架穩定性造成的安全隱患。
隨著城市建設高峰期遠去,上海進入了城市更新時代,不僅僅是建設要更新,市政設施也要不斷通過運維提升效能。“未來對市政設施的關注重點,也要囊括后續的運維管理,通過跨界使用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提高管理效率。”橋梁專家說。
據悉,盧浦大橋正在考慮升級數字化管理系統。為了日后的巡檢,此次大修中,維修團隊還在盧浦大橋內部增加了溫濕度的傳感器,以及視頻攝像頭,可以實時查看橋體內部情況,對大橋進行健康監測。“楊浦大橋目前已經實現‘數字孿生’,通過各類感知設備來實時顯示大橋的‘生命體征’。下一步,盧浦大橋也會考慮實現‘數字孿生’。”王瑞龍說。(記者 戚穎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