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上海最大人工河的開挖歷史!原創情景黨課《大治河邊的故事》首演
在上海,有一條河流西起黃浦江,浩浩蕩蕩匯入東海。這就是上海最大的人工河——大治河。資料顯示,1977年末,大治河一期工程,就是在今天新場鎮新南村等地起步的。
6月26日下午,由新場鎮出品制作的原創情景黨課、舞台短劇《大治河邊的故事》在新場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暨“七一”表彰大會中首演。該劇傾情講述大治河邊奔流不息的紅色故事,見証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變遷,歌頌跨越時空未曾褪色的精神力量。
本劇故事從1977年冬開始,講述了以新場鎮新南村為藍本的“南新大隊”黨總支陳書記積極帶動黨員干部、村民和親朋好友,投入大治河開挖工程的故事。圍繞開河期間發生的“矛”與“盾”、進與退、驚與喜的故事,再現了不畏艱險、奮勇開拓的歷史記憶。故事跳轉到40多年后,在大治河潤澤浦東大地的當下,老一輩建設功臣的后代回歸鄉村,助力鄉村振興。
本劇在籌備期間,主創團隊通過採訪大治河工程的親歷者,結合檔案館、媒體等途徑征集到的相關報道和珍貴影像等素材,匯編成冊,作為情景黨課編排的史料參照。在此基礎上,對照人物原型進行角色塑造,並多次開展劇本研討會,反復修改、打磨劇本。多位大治河工程的參與者來到演出現場,並受邀上台接受褒獎。“1977年,我隻有22歲,還是個年輕小伙子。當時我參加了大隊裡的黨員突擊隊,投入大治河建設。”張仁權老人說道,“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也能不負韶華,為鄉村振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劇邀請專業戲劇導演精心指導,演職人員均遴選自新場鎮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區域化黨建單位和兩新組織的黨員志願者,他們從台詞記憶、神態語氣、情感表達、舞台走位等方面進行練習。他們之中,不乏大治河建設者的后代。“小時候,我就聽爺爺、爸爸講過開挖大治河的故事。通過演出,我更了解了父輩、祖輩的奮斗歷程。”參演者徐超說道。徐超是一名正在新南村發展的回鄉創業青年,通過對接上下游渠道,幫助村民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
據透露,《大治河邊的故事》在成功首演后,將繼續打磨提升,並計劃赴大治河沿岸的村鎮進行演出。
(來源:浦東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