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多家養老院空床多成本增長 暴露產業發展短板

多家養老院運營成本增長暴露產業發展短板
養老院空床多,會否引發行業洗牌
■本報記者 杜晨薇 吳越
“過去我們96張床位常年是滿的,現在空了將近20張。”地處上海黃浦老城廂的一家養老機構負責人說。位於浦東的一家養老院床位空缺也持續了一段時間,“最多的時候住了160多位老人,現在不到當時的一半。”兩位機構負責人均表示,除自然離世的老人外,入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老人回家了”。
目前民營養老機構是上海養老行業的主體。上海475家養老機構中,民建民營機構超過50%,公建養老院中,亦有相當比例由民營機構托管或承包。記者在疫情前后持續關注浦西、浦東多家養老院運營情況,得到養老院負責人的普遍反饋:過去幾年,行業內機構或多或少都受疫情帶來的“嚴進嚴出”影響,流失了部分老人,這帶來成本的增長,也進一步暴露了養老產業發展存在的客觀短板。人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行業問題,究竟是短期困境,還是深層焦慮,會不會引發全行業洗牌?
醫養結合需求突出
位於普陀區長壽路街道的申養望年薈養老院,在老人流失的同時也發現,現在主動找來的老年人,入住的渴望度和迫切度比疫情前高。原因是這裡緊鄰上海岳養中醫門診部,老人擔心住在家裡,萬一再遇到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無人照護、用藥困難。
入住申養望年薈的老人,依托臨近的中醫門診部,可解決相當一部分配藥、驗血驗尿、中醫問診需求,還可做B超和心電圖。此外,能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綠色通道便捷就醫,解決配藥難的問題。但是,在普陀區60多家養老機構中,擁有這般條件的機構並不多。而放眼全市,設在醫療機構旁的養老院更是少之又少。
記者調查發現,決定一家養老院的運營水平,醫療能力是關鍵因素。多家養老機構負責人提到,能提供便捷就醫問診服務的機構往往更受老人及家屬青睞。不過,記者也注意到,目前上海養老院鄰近的醫院普遍為社區醫院,能夠解決的問題相對有限,老人真正出現急症,還是要求助三甲醫院。專家也普遍認為,國內現階段的“醫養結合”,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難以滿足多元需求
記者了解到,不少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內,主要提供的床位是多人間床位。哪怕在定位中高端的民辦養老機構,單人間比例也不高。這樣的單一市場供給,把許多有消費能力的老人擋在門外。
“老人鼓起勇氣踏入養老院,當然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舒適的空間度過時光。最好能是獨立的房間,保障個人隱私,也避免與同住人產生摩擦。”一些養老院院長表示。對此,業內專家也表示,上海新設的機構養老床位不應一味追求數量,還應該合理調整結構,綜合現代人的需求和消費觀念,設置個性化、差異化、多等級的床位,以服務質量為先。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市老年學學會常務理事章曉懿指出,目前市場上出現結構性的需求不平衡,有的養老院“過熱”,有的卻瀕臨關門,原因之一是市場不缺床位,但缺少多層次的梯度供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保基本之外,社會也需要配置各類不同標准的養老床位,去匹配不同的人群。”
成本問題更加突出
在上海經營多家民營養老機構的王海水告訴記者,院內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構成:護理費、床位費、伙食費。一家經營狀況良好的養老院基本能做到以床位費抵房租支出,以護理費和伙食費抵人力支出,實現“平進平出”,或“少有盈余”。“現在床位費收不夠,護工護士用原來的價格招不到,成本就上去了。”
疫情過后,床位收入整體下降了。由於市場入住意願的變動,以及此前疫情期間“不得招新”的政策規定,春馨養護院從2020年以前的基本滿額,到今天仍有40%的空床。
擁有96個核定床位的黃浦區快樂之家養護院,3年前需要排隊“搶位”,現在則剛住滿80人。記者調查的另外四家分別位於楊浦、奉賢、普陀、浦東的養老院,也或多或少出現了入住率下降的情況。
一端是床位的收入少了,另一端,人力支出卻不得不增加。一些專家在既往研究中發現,上海相當數量養老機構的運營成本長期處於高位。為了緩解其運營困難,近年來,上海陸續出台了一套從軟件到硬件的補貼機制,但當下隨著床位空置問題和用人成本增高問題的出現,成本難題更加突出。
國內一位民政領域專家也指出,床位空置和人才短缺問題是全國普遍的。根據民政部2020年底公布的數據,我國當年已建養老機構床位429.1萬張,床位空置率就高達50%,並長期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例如:交通便捷地段的養老院空置床位少﹔收費更高的中高端民辦機構空置反而少等。
人才方面,上海自2018年全面推行長護險以后,有相當一部分養老院護理員轉行為社區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全市護理人才總盤子有限的情況下,居家養老市場激增,養老機構招人、留人難度就變大了。”多家養老院院長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樹立行業新的價值導向
業內專家普遍擔心,養老機構成本高了,可能會影響其服務品質。比如,養老院可能會為了降低成本調整服務方式,減少每個老人的護工配比。“這是養老行業努力多年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章曉懿說。
對此,不少業內專家建議,一方面應通過將現有的針對養老機構的“撒胡椒面式”補貼方式,逐步轉變為向老百姓滿意的優質機構“精准滴灌”,樹立全行業新的價值導向。
另一方面,針對機構養老需求可以從頂層設計出發,構建新型金字塔型的養老服務體系。金字塔的下層以公建機構為主導,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民營機構運營,制定服務標准,確保老百姓享受到更公平、一致的基本養老服務。中間一層強調市場的自我調節,讓民辦機構充分競爭,並強化監管,逐漸引導形成一批真正具備市場競爭力和口碑的機構。頂層聚焦精品養老機構的打造,強調探索創新,不斷豐富市場養老產品供給。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