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變”,如何直“通”市民生活?來看楊浦的“變”與“通”→
無需轉診,“家門口”就能診斷骨質疏鬆,報告“立等可取”﹔一邊是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隊,另一邊是十幾、二十多歲的學生隊,“老碼頭”變身濱江體育公園,沙灘排球男女老少皆宜,“15分鐘體育生活圈”觸手可及﹔婚姻登記“跨省通辦”,從入場到辦結,僅耗時20分鐘,“坐個飛機回老家,一天就沒了。現在我們在上海就能辦了,真的非常方便”﹔因企業注冊地無法注銷,仍需支付45天的租金?“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成為“宜商服務站”,為企業持續“掃清”辦事路上遇到的困難險阻﹔“以前來這裡覺得有點繞,現在指示牌一目了然”,地鐵出站直達兒科醫院門急診大廳,就醫出行的最后100米,得到了“呵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之“變”,直“通”市民群眾的生活。
變,日新月異﹔
通,直抵人心。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
楊浦的“變”與“通”。
“變”——
“家門口”就能診斷骨質疏鬆,報告“立等可取”
最近,75歲的王淑媛出現了腿部抽筋和手麻的症狀。每周四,是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骨質疏鬆症專病門診時間。除了有骨科醫生,隔周還有華東醫院的專家坐診。於是,王淑媛“慕名”前來,醫生建議她先測一下骨密度。
以前,要轉診到二、三級醫院才能進一步診斷,現在,王淑媛不用來回奔波,因為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引進了一台“神器”——雙能X線骨密度儀。雙能X線骨密度測定是目前國際上認可的診斷骨質疏鬆的金標准,而且雙能X線骨密度儀的輻射量僅為一次胸透的1/10,經濟安全。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楊浦唯一一家擁有該檢查項目的社區醫院。
骨質疏鬆症已成為老齡化社會需面對的重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近日,2023年“骨質疏鬆症基層規范化診療”項目在江浦路社區啟動。今后,在楊浦的試點社區,家庭醫生服務將增加骨質疏鬆症的社區特色門診、規范化診療、預防隨訪管理等,服務內涵和服務覆蓋面進一步拓展。
“有了這個設備,在社區即可實現骨質疏鬆的診斷、治療和復查,方便了很多。”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骨質疏鬆症專病門診副主任醫師顧劍飛說。
王淑媛測完骨密度,報告“立等可取”。報告顯示,她有輕微的骨質疏鬆。對此,王淑媛很疑惑:“我經常去游泳,飲食也很全面,怎麼會骨質疏鬆呢?”醫生在詳細了解王淑媛的生活習慣后,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盡管她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飲食也比較健康,但平時幾乎不喝牛奶。“醫生建議增加牛奶的攝入,是我疏忽了,我以為我吃的其他東西應該也夠了。”王淑媛說。
“患者的情況不是很嚴重,屬於骨質疏鬆前期,適當調整飲食就能有所改善。”顧劍飛介紹,骨質疏鬆的干預,主要看處於哪個階段。“如果在前期,檢查顯示骨量減少,一般以補充鈣和維生素D為主,平時多晒太陽,多喝牛奶,多吃豆類、紫菜、蝦米等食物,還可通過一些體育鍛煉,幫助增加骨骼的強度,但如果是在骨質疏鬆期,特別是已經發生退行性骨折的患者,那就要進行抗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
然而,在社區實現骨質疏鬆的規范化診療不僅僅依靠先進的設備。近年來,在華東醫院程群教授團隊的指導下,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探索社區管理和雙向轉診新模式,讓骨質疏鬆實現早篩、早診、早治、早干預,有效提升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先后派出10余名骨干醫生到華東醫院跟師學習﹔聘請華東醫院專家在中心開設骨質疏鬆全專聯合帶教門診﹔開展社區骨密度篩查與規范干預、綜合康復﹔通過家庭醫生團隊深入社區開展科普講座,全面提升居民對骨質疏鬆的知曉率、篩查率和規范診療率。據統計,3年來,特色專病門診服務3000余人次,免費開展社區篩查2000余人次。
下一步,楊浦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積極借鑒模式經驗,在適宜特色專病的上下聯動、分級診療、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斷實踐,讓專病優質醫療服務扎根社區,惠及更多居民。
“老碼頭”變身濱江體育公園,“15分鐘體育生活圈”觸手可及
艷陽高照,微風拂面,白色的沙灘上,傳出陣陣歡聲笑語。近日,上海電力大學的校排球隊來到楊浦濱江,第一次打上了沙灘排球。“我們今天主要就是來感受一下沙排的氛圍。”隊員周宇杰說,“黃浦江邊風景很宜人,腳下的沙子也很細膩、很舒服。”
沙灘排球作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近年來風靡全球,在我國也擁有越來越多的愛好者。
當天,上海市民排球節韻動楊浦秀出來“浦江飛揚”沙灘排球挑戰賽火熱開賽,這也是該賽事首次落戶楊浦,市民游客在市區就能體驗沙排的樂趣。
本次比賽用球為氣排球,重量較輕,這也大大降低了參賽門檻,男女老少皆可參加。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64歲,最小的年僅13歲。
所以在球場上,一邊是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隊,另一邊是十幾歲、二十多歲學生隊的比賽場景根本見怪不怪,而且誰輸誰贏不以年齡論英雄。習慣打室內排球的上海電力大學隊,就在小組賽中惜敗給了老當益壯的上海左栻隊。
今年上海市民排球節的形象大使、前國手卞雨倩也來到現場,與排球愛好者們親密互動。雖然到過很多地方參賽,但在濱江打球的體驗對於她來說還是很新鮮,“我想大家之所以喜愛沙灘排球,不僅因為競技,更因為它同時也是一項親近自然、老少皆宜的健身運動。男女老少一起動起來,讓更多人參與其中,這正是全民健身的宗旨所在。”
楊浦坐擁中心城區最長的15.5公裡濱江岸線。本次賽事的球場所在地原本是一座碼頭,如今變身成為濱江體育公園。在這裡,沙排場、籃球場、滑板池等設施一應俱全,運動的同時還能欣賞江景。
濱江建設日新月異,楊浦始終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未來,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努力為市民群眾打造觸手可及、舉步可就的“15分鐘體育生活圈”。
“通”——
足不出“滬”,“原地”結婚
黃先生和周女士在楊浦開飯店,兩人的家鄉分別在福建和湖北,去年年初他們就想領証,卻受疫情影響不便離滬,如今兩人的寶寶已經出生。聽說上海婚姻登記啟動實施“跨省通辦”,6月1日“跨省通辦”首日,黃先生和周女士來到楊浦區婚姻(收養)登記中心,提前預約,現場取號,雖然等待者不少,但辦理窗口全數開放,從入場到辦結,僅耗時20分鐘。
“寶寶太小,不方便帶他回老家,又沒人能在上海照顧他。”黃先生說,“現在上海實施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真的很方便。”
戴先生一邊走一邊拖著行李箱,他的身邊是季女士。這對准新人分別來自安徽和廣東,此前一直想辦理結婚登記,奈何工作繁忙,回一趟老家又路途遙遠。如今可以足不出“滬”,“原地”結婚,他們馬上搶了號。戴先生辦完登記,就要直奔機場去出差。“坐個飛機回老家,一天就沒了,所以一直抽不出時間。現在我們在上海就能辦了,真的非常方便,打個車過來十幾分鐘就到了。”戴先生說。
記者了解到,“跨省通辦”實施后,針對結婚登記、離婚登記事宜,即便辦理雙方都不是上海戶籍,隻要一方有上海居住証,就可憑其居住証和雙方紙質戶口簿、身份証完成登記。
“需注意的是,准新人們攜帶的証照必須真實合法,關鍵信息保持一致,且均在有效期內。如對材料有疑問,可撥打電話咨詢。如咨詢后還是不放心的,我們還可通過線上渠道預審材料,不讓他們白跑腿。”楊浦區婚姻(收養)登記中心主任吳悅新表示。
在“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把事辦成了
此前,湯女士在五角場街道經營了一家餐飲企業,最近正進行結業清算。原本在網上申請了簡易注銷,但在提交材料時卻被提醒隻能辦理普通注銷,且有45天的辦理周期。按照租賃合同,由於企業注冊地無法注銷,在這45天裡仍需支付租金,這讓湯女士感到非常困擾。於是,她來到楊浦區政務服務中心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尋求幫助。
工作人員得知湯女士的情況后,積極協調五角場街道工商所上門對商鋪進行實地走訪,並確認商鋪已與湯女士解除了租賃關系。在中心的推動下,湯女士最終順利辦完了注銷,免去了45天的租金。
“非常感謝,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辦理業務周期內還需另付房租了。”切身感受到了“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所帶來的便利,湯女士非常感激。
“湯女士的例子也反映了現實中很多企業的辦事困境。”區政務服務中心“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人員介紹:“企業在辦理事務時,常常需要面對復雜的流程和規定,如辦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等,這些往往讓企業主感到無從下手。此外,企業主還需要面對各種未知的風險和挑戰,比如政策變化、市場波動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
在這個背景下,區政務服務中心今年2月初在問題反饋窗口的基礎上,升級了“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加強與各個部門的協調和溝通,推動辦理流程的優化和創新,為企業和辦事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每一次辦不成事問題的解決,對於政務服務中心而言,都是一次很好的實踐。”區政務服務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接下來,楊浦將推出更多優化營商環境“一網通辦”改革措施,將“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打造成為“宜商服務站”,實現代填、代收、代跑動“一站式服務”。
就醫出行最后100米,不再“暈頭轉向”
地鐵直通醫院內部,出站無需日晒雨淋,直達門急診大廳,就醫出行的最后100米,在楊浦得到了“呵護”。
乘坐軌交18號線或8號線到達江浦路站,出閘機后沿著6號口方向走,就能看到前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以下簡稱“新華醫院”)兒科綜合樓的指示牌。6月1日,帶著孩子來看病的楊先生不再“暈頭轉向”:“以前來這裡覺得有點繞,現在指示牌一目了然,方便了不少。”市民韋女士表示:“看到這個出口開了很驚喜。”
這是上海首個可直達醫院內部的地鐵口。“對於患兒家庭來說,即使是這最后100米,也是很漫長的。”新華醫院院長孫錕介紹,醫院在建設兒科綜合樓之初,就預留出了空間,與軌交18號線達成共同的建設目標,為患者就醫提供最大便利。據悉,今后,直達通道的開啟將與地鐵運營時間同步。
隨著通道的啟用,新華醫院與軌交江浦路站共同舉辦的“兒童公益童畫走廊”同期開放。一路上,鮮艷的小動物圖案、充滿想象力的畫作,兒科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的宣教,吸引了眾多小朋友和家長的駐足。“我們希望地鐵空間多一些童趣,盡可能消除患兒就醫的恐懼。”新華醫院副院長程明說。同時,院方呼吁社會各界一起參與,提供更多公益資源,在這個空間為孩子們策展,讓這個項目持續更新下去。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