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楊浦文化品牌如何奏響“時代強音”?

2023年06月15日14:27 |
小字號

近日,楊浦區少年宮“非遺”創作社團的“小調研員”在社區開啟了一場“弄堂探秘之旅”。展覽中,上海第二十二棉紡織廠、上海機器造紙局、楊樹浦水廠……一座座工廠變遷史的背后是一個個“定海人家”的故事﹔而弄堂裡的老式二層樓洋房,紅磚與植物交相輝映,仿佛映照出了“老辰光”的新生。

多年來,“三區聯動”理念在楊浦大放異彩——非遺傳承人“牽手”高校學子,站上非遺大舞台,“敲”開了第八屆楊浦非遺節的大幕﹔智能社會治理的未來已逐步來到“幕前”——新上線的文物數字管理平台,讓文物“活起來”,文物管理者與市民一起“博覽楊浦”﹔文化交流的腳步從未停下——國家級非遺從雪域高原“跳”入劇場,讓楊浦居民充分體驗“靈魂和天地互相契合的感覺”……

“過去未去,未來已來”,

如今,“老辰光的新生”

在城市空間、居民生活中“俯拾皆是”。

如何守正創新,

打造具有楊浦辨識度的文化品牌?

非遺傳承人“牽手”高校學子,“敲”開第八屆楊浦非遺節的大幕

楊浦是上海典型的老工業區,工人大鑼鼓這一非遺項目就發展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工廠企業,敲響了楊浦“百年工業”文明的“時代強音”。

該非遺項目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唐佔魁,年輕時是中國紡織機械廠的工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愛上了打鼓,這一“愛”就是四十多年。后來,他與志同道合的工友們“自發成團”,現團隊人數已達二十多人。新時代新征程,工人大鑼鼓如何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咚咚鏘鏘!”鑼聲響亮,鼓聲磅礡。《歡騰》《鑼鼓聲聲震天響》《龍騰虎躍》……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楊浦百聯濱江購物中心的廣場上,工人大鑼鼓的表演一台接著一台,被吸引而來的市民群眾圍了一層又一層。

“挺震撼的!他們敲鑼打鼓的節奏很有激情,我是海南人,第一次聽就很喜歡,我想這應該是上海本地的一種特色民俗活動。”當天,市民陳先生抱著女兒一起來,父女倆在舞台邊駐足許久,直呼有過節氛圍,“女兒也很喜歡,一直說好熱鬧。”

“好熱鬧”的工人大鑼鼓,也“敲”開了第八屆上海楊浦非遺節的大幕。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的表演者並非都是“職業選手”,而是一個難得的“組合”:年輕人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打擊樂團,中年人則是五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學生秦芫是樂團的骨干力量。她表示,這幾位傳承人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不止是技藝,還有精神狀態的鬆弛與洒脫。“以前不覺得,但看了老師們的表演后,我覺得我們過於學院派、太嚴肅,而他們要放鬆很多,這值得我們學習。”秦芫說。

“音樂本來就應該博採眾長。我們設計這台演出時,不僅吸收了工人大鑼鼓的傳統特色,也融合了新的時代元素。”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音樂教育系打擊樂團總編導彭瑜告訴記者,“我們音樂教育系的孩子們,將來需要擔當大中小幼的教學,所以了解傳統文化,對他們非常重要。為此,學校專門開設了必修課——節奏與打擊樂課,再從中選拔優秀的學生進入打擊樂團進一步學習,把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承下去。”

除了與大學生合作,傳承人們還把非遺文化帶到了更多年輕人的身邊。“現在,我們每周都到部隊開課、交流,希望他們以后回到地方,把非遺文化的‘鼓點’也帶回去。”唐佔魁說。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非遺項目“各美其美”,工人大鑼鼓的“大嗓門”並未搶走其它項目的“風頭”。

清真菜點制作技藝、面塑、立體紙藝、玉雕、風箏制作與放飛技藝、香囊制作技藝……“我以前經常聽說,楊浦有許多非遺項目,文化內涵豐富,今天一下子見識到了這麼多,覺得很有趣。”當天,和陳先生一樣帶著孩子前來的市民王女士,被楊浦風物大賞——非遺購物市集吸引了,“這種活動很有意義,可以增進我們對非遺的了解,也呼吁大家一起保護非遺,保護傳統文化。”

“上海楊浦非遺節”作為楊浦的品牌活動之一,已連續舉辦八屆,曾被評為上海市公共文化創新項目。今年,楊浦非遺節將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一直延續至端午節,為市民群眾奉上一道道傳統文化大餐。

據介紹,6月10日至23日,楊浦12個街道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均設置非遺線下專場,通過課程、產品、展示等方式讓非遺文化進一步融入居民生活,推進“非遺在社區”項目深入開展。第八屆楊浦非遺節將帶來30余場活動,預計直接參與活動將達萬余人次。

文物建筑的“前世今生”走到“幕前”,管理者與市民一起“博覽”

新時代,對文物的保護傳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數字化轉型、全力探索未來智能社會治理“楊浦方案”的背景下,怎麼讓文物“活起來”?

楊浦文物數字管理平台(一期)已經正式上線。

文物數字檔案系統,是該平台的數據資源中心,匯聚了區規劃資源局、區建設管理委、區房屋管理局、區市場監管局、區綠化市容局、區濱江集團等多個職能部門的全方位文物數據。文物的全息信息和日常巡查業務信息一屏掌握,文物保護工作效率和服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管理監測分析平台,各項統計數據一目了然,安全預警功能與文物日常保護工作聯動,“零延時”﹔

文物巡防小程序則為文物巡查者提供了自動導航定位、線上一鍵填報、巡查記錄查詢、巡檢異常復核等功能。同時,線下巡查與后台監測系統實時聯動,隱患信息實時預警,對接區城運中心平台和大數據中心,文物巡查保護工作在線下巡查者與線上管理人員之間形成全鏈路閉環,相關職能部門聯動高效處置。

不僅文物管理者可以“博覽楊浦”,市民也可以。

“隨申辦”APP的“博覽楊浦”服務,通過VR技術,匯總了全區78處文物建筑信息,市民群眾動動手指,足不出戶即可深入其中,享受“一覽無余”的觀看體驗。此外,“博覽楊浦”還提供“百年大學”“百年工業”等特色主題旅游線路的推薦服務,帶領市民群眾更加全面地領略楊浦之美。

“雖然我們文化特色各有不同,但來到這裡,彼此尋求的是心靈相通”

腰系紅穗帶,手撫六弦琴,腳下一雙黑皮靴蹬得人眼花繚亂,6月5日,在YOUNG劇場,楊浦居民張金冬被台上的拉孜堆諧《飛弦踏春》“震撼”了,“他們表演得太好了!”張金冬告訴記者,她曾去過西藏拉孜,但對拉孜堆諧這個舞種了解不多。“這回看到了如此激動人心的表演,感覺他們很自由,沒有拘束,有一種靈魂和天地互相契合的感覺。”

近日,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拉孜小組來到楊浦,也把一台台拉孜堆諧表演帶到了市民們身邊。

歡歌笑語,掌聲不斷。不少觀眾一邊欣賞,一邊忍不住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次裡拉姆來自西藏拉孜,是本場演出的負責人之一。她告訴記者,自6月2日起已經演出了兩場,上海觀眾的熱情讓她很驚喜。“他們總是很熱情地鼓掌,還有人特地來和我們說,覺得西藏歌舞給他們帶來了特別的體驗。我想,雖然我們文化特色各有不同,但來到這裡,彼此尋求的是心靈相通,獲取的是對藝術的品鑒。”

在藏語中,堆,指地勢較高的地方﹔諧,指歌舞。拉孜堆諧擁有700多年的歷史,經過漫長的演變,現已成為一種具有城市特性的踢踏舞。其實,讓張金冬“震撼”的這一曲《飛弦踏春》在2007年就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台,驚艷了無數人。2008年,拉孜堆諧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此,它“跳”出世界屋脊,“踏”進更多人的視線。

記者了解到,本次演出是“遇見|雅江情濱江意 滬藏文化交流”的系列活動之一。5月末,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拉孜小組來到楊浦,參觀文化場館,與上海文化界進行交流互動,拉孜縣藝術團、日喀則市民族藝術團、拉薩市歌舞團等與楊浦區藝術團開展合作,在楊浦濱江、YOUNG劇場開啟兩場演出。

“首先,我想借助這個文化交流的平台,把傳統的西藏文化帶到上海,帶到楊浦,讓千裡之外的上海人民真切領略西藏的風土人情。其次,當然也要把西藏的藝術家帶到上海來,讓他們感受上海的現代化與藝術發展,然后把更好的經驗帶回去。”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李贇峰表示。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