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楊浦“創新之問”(上)︱“從0到10”,如何打造科創新范式?

人民網記者 董志雯
2023年06月15日09:42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區域雙創指數近8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兩位數,主要創新類指標均位列上海市前列﹔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約1200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20件,研發投入強度超5%﹔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8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00家,總量居上海中心城區第一……

一串串數據變化彰顯楊浦科技創新的“加速度”。

近日,楊浦區首次獲得國務院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作督查激勵表彰,雙創示范基地第五次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如今的楊浦,已然從“工業基地”轉變為“創新高地”。

當前,上海正加速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楊浦作為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國家創新型城區、“科創中國”試點城區和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如何推動創新?如何回答“創新之問”?

“鏈主”效應凸顯,梯隊式推動企業“進化”

如果說上海哪個城區最具有創新創業的氛圍,楊浦當之無愧是其中一員。

作為上海中心城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區,這裡擁有百年工業、百年大學、百年市政“三個百年”的歷史文脈和深厚底蘊。多年來,楊浦成功實現了從“工業楊浦”到“知識楊浦”再到“創新楊浦”的飛躍。

“從工業鏽帶、生活秀帶到科創秀帶,楊浦正在打造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點燃科創策源引擎。”楊浦區區委書記薛侃說。

乘坐上海軌交10號線,到達江灣體育場后,便是楊浦大創智創新發展示范區園區。8.2平方公裡大小,超4500家大大小小創新類企業在此生長,超17萬人在此創業、工作和生活。3月28日,這裡正式獲評由文旅部頒發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大創智創新發展示范區。楊浦區宣傳部供圖

2021年8月底,坐擁《奇跡暖暖》《戀與制作人》等諸多高人氣原創游戲的互聯網文化公司疊紙科技,搬入了位於大創智的新家。

他們驚喜地發現,樓上樓下、左鄰右舍之間,處處是文化創意與網絡科技公司,一條互聯互通的上下游產業鏈已然成型,業務合作似乎“唾手可得”。

“同屬於一個園區,給了大家更多的合作機會,更有利於日常交流。”疊紙科技工作人員李雪婷感慨。

一家帶動能力強勁的“鏈主”企業,對於園區企業和業態、產業鏈的帶動效應不可小覷。

依托頭部企業,大創智也積極吸引上下游企業進一步匯集,引進MCN機構無憂傳媒,為K0L提供服務﹔華雲數據入駐,為在線電商與直播提供算力支持﹔還有為線上線下平行世界創造可能性的技術賦能方Vland、光輝城市、ARK……通過企業交流會、項目分包合作等形式,大創智鼓勵園區企業彼此認識,分享創業經驗,加強業務往來。

大創智數字創想家聯盟成立。楊浦區宣傳部供圖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在這裡得到了生動呈現。嗶哩嗶哩(B站)、字節跳動、疊紙科技、聲網等幾家頭部企業關聯近百家上下游企業,構建了自帶光環的企業星系。”楊浦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化旅游局黨組書記胡琳告訴記者,在楊浦,優秀企業的成長軌跡,仿佛從一顆星球,到一團星雲,再到一整片星系。

為“企業星系”創造生態。這正是楊浦20年來對創新發展的堅持。

大學路限時步行街上的后備箱市集。楊浦區宣傳部供圖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楊浦嘗試用“三個舍得”破題:舍得騰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學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最好的土地和地產項目讓出來建設大學科技園,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美化校園周邊環境。

回望來時路,“創新”二字已浸潤在楊浦的空氣中。

“從0到10”,環環相扣推動全過程創新

2023年新年伊始,上海將科技創新視作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一招”,著眼“全過程創新”,讓“從0到10”環環相扣,以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為重點,為企業創新發展營造更優環境。

“一個創新的城市應有幾個‘核爆點’,這裡是創新思想的源泉、新賽道的風口點,是全球各類最好創新資源的匯聚區。”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這樣把脈“創新”。

“全過程創新”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徑?

科技創新,包含了從基礎研究到創新加速,即“從0到10”的全過程。

“從0到1”是原始創新,是從無到有,難在科研本身的不確定性﹔

“從1到10”是科技成果轉化,是突破堵點,是產教融合,難在外部變量的不穩定性﹔

由此看來,“從0到10”的科創路更加不是一條坦途。科創成為名片的楊浦,如何探索打通堵點、難點?

答案是:轉換底層邏輯、著眼全過程創新、樹立全鏈條觀念、打造科技創新新范式。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概念,至少應當包含4個基本要素和主體:前沿科學研究、應用技術轉化、市場模式經營、政策引導支持等相互銜接、相互支持、相互配套。

“從0到1”,前沿基礎研究是基石。這方面,楊浦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楊浦高校人才濟濟,雲集了包括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一大批重點高校院所,是上海乃至全國優質科技成果的“聚寶盆”。

“我們環高校主動構建各類平台,讓更多‘知識寶藏’更好更快地走出實驗室,在市場找到生長的空間,解決裉節問題。”楊浦區科委黨組書記、主任肖菁說。

為此,楊浦悉心布局了上海技術交易所、復旦智能產業研究院、理微醫工交叉平台等功能性平台,解決資金的燃眉之急、成果的高效轉化,“無縫銜接”不同企業的“大小”需求。

“從1到10”,為了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楊浦創新探索政府財政資金支持早期科研成果轉化,加速科技、金融、產業的良性循環。

依托復旦大學來研發癌症診斷設備,明格(上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功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繼而走向市場惠及廣大患者。近日,明格公司獲得楊浦區政府一筆100萬元引導資金支持,這將有助於企業未來持續融資和市場開拓。

明格公司獲得的100萬元引導資金,是楊浦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星火燎原”計劃中首筆成功落地的引導資金。公司創始人鄧寅暉說,該項目已於上海技術交易所完成資金首筆對外投資鑒証,同時吸納社會資本投資100萬元。

2022年9月,“星火燎原”計劃由楊浦區金融辦牽頭啟動,並設立“楊浦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引導資金”。楊浦區財政統籌首期1000萬元專項引導資金,由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指導,上海全國高校技術市場有限公司作為受托實施機構負責計劃運營和資金管理,制定投決制度。“星火燎原”計劃把以往簡單的政府項目扶持方式,調整為“市場投資+政府資助”相結合,明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導向。

“從1到10”,如何將基礎研究階段和創新加速階段作為有機整體貫通起來?且看另一個例子。

2022創客中國上海市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智能科技專業賽答辯現場。楊浦區宣傳部供圖

汀樹科技是一家專注於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小微企業,擅長為有特殊需求的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成立時間雖短,但汀樹科技的成長速度飛快,在創業第一年就實現盈利,並在高手雲集的“創業在上海”創新創業大賽上獲立項。

在企業負責人楊愛俊看來,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開放的技術資源,縮短了企業的生長周期,“企業因業務特點長期有3D打印、板材切割、激光打標等需要”,幸運的是,公司所在的科技園背靠上海理工大學,各類實驗室和技術設備都會向園區小微企業開放,為初創企業解決了不少成長的煩惱。

事實上,“鼓勵大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高校進一步開放設備資源和技術服務資源,為小微企業和在校大學生提供創業指導”,早已寫進楊浦區的發展規劃裡。

如果說過去深化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是“1.0版本”,促進學城、產城、創城“三城融合”是“2.0版本”,那麼現在楊浦正著力推動的“校區園區化、園區社區化、三區一體化”就是“3.0版本”。

“我們視創新為生命,充分尊重創新想法,全力保護創新熱情。”肖菁表示,“楊浦的魅力在於營造了‘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生態。”

相關鏈接:楊浦“創新之問”(下)︱激發新動能,科創策源引擎如何點燃?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