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主心懷僥幸、監管流於形式……敲“承重牆”究竟該怎麼管?

作為房屋建筑的“脊梁骨”,承重牆支撐著上部樓層重量,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承重組件。然而,為了拓展使用空間或實現自己的裝修效果,破壞“承重牆”的行為比比皆是。今年以來,全國各地接連幾起野蠻裝修的行為,也讓“承重牆”再次成為熱議焦點。
近日,上海市民楚女士(化名)就發現,自己所居住的保障房小區自去年底交付后,業主們在裝修過程中紛紛砸牆,這讓她憂慮不已。“有的人兩套房子連在一起,就把中間的圍牆砸掉了,這不是很危險嗎?”帶著疑問,她撥通了投訴電話。
其實,類似的擔憂聲並不少見。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亂敲“承重牆”早已被明令禁止,可為何仍舊頻發?這一亂象究竟該如何管?
非敲不可嗎?
楚女士所居住的是閔行區一個剛交付沒多久的保障房小區。6月7日上午,記者剛走進小區大門,電鑽聲、敲擊聲便此起彼伏,各樓棟外立面窗戶上的黃色貼紙提示,正在裝修中的房屋數量不少。循著裝修聲,記者走訪了幾戶居民,發現了些端倪:兩家已經裝修完的房屋,位於同一樓棟同一位置的不同樓層,但廚房間留的進出口大小不一﹔因部分房屋的窗戶朝向樓道,記者觀察到,不同樓層屋內的構造並不相同,有的是狹長型的走廊,有的則挖開了牆體區域,與另一側的房間連通,似乎恰好跟楚女士所說的“砸掉了中間牆體”對應上了。
各樓棟外立面窗戶上的黃色貼紙提示,正在裝修中的房屋數量不少。
透過窗戶,小區同一位置內部結構略有不同。
這些差異是因敲掉承重牆所導致的嗎?小區物業工作人員拿出圖紙,詳細解答了記者的疑惑。由於多次復印,圖紙上淺色的牆體區域已不明顯,但黑色實線標注的承重牆仍舊清晰可辨。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剛剛拿到房子,業主們就對房屋的廚房設計提出了質疑,“其中某戶型廚房間的門格外窄,隻有1.2米,周圍都是承重牆,很多業主改動意願強烈。”
物業出示的圖紙。
面積小、戶型不合理,敲承重牆的概率便會驟然提升,在裝飾裝修行業工作了二十余年的朱清說,“業主們採用開洞、削薄或者部分或整體拆除承重牆等不同的方式,本就是為了改善房型、增加使用面積。”採訪中,小區一名居民也告訴記者,其實業主對於“敲承重牆”的危害心知肚明,但面對不合理房型,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
與此同時,本該恪守規范的家裝行業中,也有公司也加入了“鋌而走險”的行列,“設計師法律法規意識不夠強,或者想使自己的裝修方案更有特色,博取客戶喜歡,盡快簽單。”朱清介紹,動承重牆大部分都是為了迎合客戶需求,家裝公司如果不答應,客戶會換別家公司或馬路游擊隊做。“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消費者想做,就一定會有人幫他完成。”記者在小區裡看到,配電間旁豎著一塊紅色的牌子,“敲牆”赫然位於其提供的服務范圍內。記者致電詢問時,對方直接稱“不同的牆不同的價格,承重牆也可以”,並囑咐記者不要聲張。
小區內豎著的牌子。
為何管不住?
其實,為了制止違法拆除承重牆的行為,懲治力度在不斷提升:2020年6月起,上海市城管系統聯合房屋管理局,推出“全市住宅物業裝飾裝修管執聯動系統”,針對市民反映的損壞房屋承重結構等違法違規行為實現信息共享,及時受理處置實施行政處罰。另一邊,梳理相關法院判決文書不難發現,因野蠻裝修私砸承重牆造成嚴重事故,除了業主外,施工方、物業管理公司等相關責任人也都要承擔責任。
然而,承重牆一旦被敲,會大大減弱牆體的承載能力和抗震性能,就算採取相關措施,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的,因此,事前的預防管理顯得尤為重要。記者了解到,目前,小區裝修有一套比較詳盡的流程:業主裝修房屋前,應向物業提供裝修設計圖,經物業同意以后,方可按圖施工。如果施工過程中有“拆牆”等違規行為,物業可以要求停止施工並恢復原樣。如果業主不接受要求,物業可以採取包括暫時停止供電、供水在內的管理措施停止違法施工直至糾正為止,或者及時報告城管部門。但記者調查走訪時發現,這一流程並未能一一落實。
5月以來,普陀區祥和家園底樓一戶人家的敲牆行為,引起了同樓居民的警惕。然而,當他們向物業反映后,物業給出了“非承重牆”的回復,居民質疑,隨即向物業索要圖紙核對,物業卻遲遲拿不出來。6月7日,記者在小區採訪時,一工作人員稱公司於2017年前后進駐小區,“現在沒有圖紙,”至於裝修前的審核報備、裝修中的巡視等,則主要針對裝修垃圾、施工管理等,承重牆這塊“物業很難管,也沒有執法權。”居民徐先生告訴記者,直到他們撥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后,城管上門查看,初步認定是承重牆,目前正在送第三方公司進一步檢測……
6月7日,被投訴拆除承重牆的居民家裡停止施工。
與之類似,長寧區利西路47弄亦屬老舊小區,底樓居民裝修砸牆也引發了樓上居民的不滿。在城管的介入下,敲掉的承重牆已恢復原狀,但居民對裝修過程中監管的缺位提出了質疑,“根本沒有看到物業巡查”。6月8日,物業記者致電小區物業管理中心,詢問裝修前報備需要提供哪些材料時,對方列舉了業主姓名、電話、包工隊等信息,至於所謂的設計圖紙,則稱無需提供。
也就是說,所謂的裝修監管流程能否落實,跟物業的管理水平直接相關。尤其是在一些老小區,物業管理不嚴格,有的從業人員也不具備辨別、審核圖紙的能力,導致前端監管成了擺設。
任何一方都不可缺位
如何治理“亂敲承重牆”這一亂象?上海交通大學住房與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陳杰教授認為,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施工隊裝修進場要在物業備案,小區的建筑垃圾要集中處置,作為進小區第一道關卡的物業完全可以採取精細化管理手段,比如用建筑垃圾按每家歸位清點等方式,及時發現其中的端倪。”陳杰提出,物業管理公司需切實承擔監督責任,要進一步加強對建筑工程及裝修公司的全過程監管,細化並嚴格落實主要施工方的報備流程。
另一方面,當地房管部門應制作裝修標准化告知書,由小區物業貼在施工現場醒目位置,完工前不得撕去。小區裡也要積極發動居民群眾參與監督,尤其提請裝修房的上下樓多加注意是否有異常情況。此外,也可考慮採用數字化手段加強治理。“有條件的地方可考慮強制性在居民室內裝修時候安裝攝像頭,直通當地房管局總控室,並同步給小區物業。”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則建議,加強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培養,對不遵守規范的從業人員進行懲罰和從業限制,“可以建立一票否決制,如果建筑行業從業人員實施了違法行為,可以採取更嚴格的管理措施,例如限制從業等,將承重牆的安全紅線劃得更加清晰。”
此外,一名基層執法人員則建議將房產中介群體也納入參與治理的環節。原來,此前在處理承重牆的相關案件時,他曾遇到過二手房業主被投訴后稱破壞的承重牆系上家所破壞,並非自己所為,由此給綜合執法帶來一定難度。“這種二手房糾紛頻頻,中介行業也可以形成行業標准,在進行交易前對房源基本情況進行背調,減少扯皮情況。”
(原標題為《業主心懷僥幸,監管流於形式……敲“承重牆”這件事,究竟該怎麼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