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讀懂未來中國!各界熱議“城市軟實力”

唐小麗 王文娟 馬作鵬 軒召強

2021年06月25日09:09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每到晚上站在高處看上海,這座城市就像crystal(水晶),水晶一樣璀璨的城市!”

“我到國外大學演講時,會跟學生們說,中國上海會是你們將來發展的一個很好的平台。”

“我在上海工作生活已超過5年,上海的‘軟實力’建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

他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友人,但談起上海,卻都紛紛翹起了大拇指。為何?

6月22日,在即將迎來黨的百年華誕之際,上海召開了一場有些特殊但意義非凡的會議——十一屆上海市委十一次全會,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十一屆上海市委十一次全會6月22日在世博中心舉行。陳正寶攝

用一次省級黨委全會專門討論軟實力議題並通過文件,上海首開先河。站在“兩個百年”歷史交匯點上,上海為何選擇聚焦“城市軟實力”?

全會上,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的講話已經給出答案——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交給上海一系列重大任務,賦予上海新的歷史使命。完成這些使命任務,上海要充分發揮軟實力的“加速器”作用,全面增強城市綜合實力,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近年來,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不斷推進,讓上海的硬實力早已躋身全球城市前列。但在軟實力方面,按照“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定位要求,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離世界最近的城市之一,上海一直是承載特殊使命的城市。此次《意見》的出台,也正式吹響了新時代上海城市軟實力建設的號角。

一座城市的軟實力,體現在哪裡?還有哪些短板要補?無疑,居住、生活、工作在這裡的人最有發言權。

老外看上海:

國際化、人性化、翻天覆地大變化

澳大利亞人白馬克第一次來中國上海,是在1992年。“那時候,我從外灘眺望陸家嘴,隻有幾個鐵架子——東方明珠還在建設中。”如今的白馬克,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單從電話裡完全聽不出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歪果仁”。

幾年后,完成工作的白馬克返回自己的故鄉,但上海這座城市總令他魂牽夢縈。2008年,白馬克終於得償所願,再次回到上海工作,並在這裡娶妻生子。如今的身份,不僅是赫盾數(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還是所在街道社區裡的一名優秀志願者。

白馬克(右)在中國成了一名志願者。受訪者供圖

白馬克說,自己在上海有很多朋友,各行各業都有,其中包括街道上的環衛工、餐廳裡的洗碗阿姨、廣場上跳舞的大媽以及工地上的農民工,“上海是一座友善、包容的城市,人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合適的位置。這些朋友給我講了很多故事,也是通過跟他們交朋友,我知道了上海這座城市是如何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

“現在,再到外灘眺望陸家嘴,簡直都不敢相信,夜晚的上海就像是crystal(水晶),像水晶一樣璀璨的城市。”白馬克這樣描述如今眼中的上海,“也正是這樣的變化讓我明白,為什麼要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因為變化的背后有這樣一個為民著想、為民服務的大黨,我為這樣的黨感到敬佩和驕傲!”

與白馬克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來自新加坡的許菱娜,她來中國已經26年了,“剛來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是一片荒地,二三十年的變化實在太大了!”

為讓同樣來自海外的國際友人在上海工作更安心,許菱娜作為外籍人士中心服務公益項目負責人,以“在遠離家鄉的地方建立一個家”為理念,為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構建多渠道、多領域、多層次的服務平台,使他們感受到“上海就是家”,更好地扎根上海、融入上海。

“上海是一座非常人性化的城市,每年政府各部門都會跟我們外籍人士召開數次座談會,對所有國籍的公民開放,聽取我們的建議和反饋,然后進一步去優化辦事流程。”許菱娜說,“我到國外的大學演講的時候,會跟學生們說,中國上海會是你們將來發展的一個很好的平台。”

正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讀研的菲利蒲·菲利波維來自塞爾維亞,談起自己在上海的多年生活感觸頗多。在他看來,“上海是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在這裡能看到中國未來的影子!”

學習、生活在上海的菲利蒲·菲利波維奇。受訪者供圖

對於這座城市的國際化,菲利蒲·菲利波維奇同樣印象深刻,“在上海的外國人其實不太需要會中文,因為這是一座非常國際化的城市。”他所接觸到的老師、同學和鄰居們都很友好,非常包容國際友人的生活和習慣,“而且上海‘爺叔’都很潮,五六十歲還會穿得很有個性。”

政府不唱獨角戲——

人人都是軟實力,人人展示軟實力

提升城市軟實力,絕非政府的獨角戲,而是這座城市裡的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在白馬克居住的長寧區,有全國首個涉外居民區——榮華居民區,這裡居住著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境外居民佔一半以上,有“小小聯合國”之稱。

榮華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書記兼古北市民中心主任盛弘認為,城市的軟實力就是聚焦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精品社區,形成既有國際風范,又有東方神韻的新時代國際化社區。在榮華居民區裡,盛弘的團隊通過廣泛宣傳和深入動員,讓“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更加深入人心,成為社區裡中外居民的廣泛認同。盛弘深信,未來的國際社區將是一個文化魅力綻放、現代治理不斷完善、中外居民共享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在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一樓的牆面上,用13種文字書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網記者 羅旭攝

與盛弘所在的國際社區不同,范偉華所在的楊浦區殷行社區是個擁有20萬人口的特大型社區。為此,范偉華擔任黨總支書記的開魯新村片小區,針對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居民中設立了“樂民家園”“友鄰家園”“平安家園”“星耀家園”等,為居民提供讀書讀報、形勢宣講、微黨課、自娛自樂、居民議事等的場地和服務,讓居民通過各種活動,溝通交流、融合感情、增進互助、團結友愛,使精神文明之花不斷綻放。范偉華認為,隻有傾情打造社區軟實力,才能建設令人向往、其樂融融的宜居家園。

尤利明所在的楓涇鎮新義村遠在上海金山郊區,盡管地處鄉村,遠離了大城市的喧囂,身為村黨總支書記的尤利明依然認為,鄉村振興應該重視和挖掘鄉村文化,文化是鄉村之“魂”。“文化就是凝聚力,也是軟實力。我們在寄托著村民鄉愁的500年歷史的古銀杏樹下講黨史感黨恩,以故事話黨史,學黨史促發展,通過學黨史,凝聚了民心,厚植了文化。”

楓涇古鎮夜景。楓涇鎮供圖

“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浦東新區高行鎮黨委書記張文軍認為,城市精神品格是軟實力的內核所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軟實力。軟實力就是對內的凝聚力和對外的吸引力,內在的創造力和外在的競爭力。上海之所以能發展成國際化大都市,背后深層次的根源和動力就在於強大的精神品格的滋養和支撐。高行鎮,地處浦東新區,上海自貿區最初挂牌就在這裡,位於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如今,高行正在全面建設“五彩繽紛”品質高行,並志在建設成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把高行打造成人民心中既有顏值、又有內涵、更有溫度的現代城鎮。

作為上海開埠以來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啟航之地,眼下,虹口北外灘迎來了新一輪重要發展機遇。對此,北外灘街道黨工委書記李俊認為,要注重軟硬實力相結合,深入推進數字北外灘建設,積極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形成更多興奮點、發力點、新亮點,全面提升北外灘區域品質品位。要注重融合新與舊、傳統與現代,升級改造“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形成更多讓人可親可敬的文化地標。要注重堅持“人人都是軟實力”,用心用情做好文明城區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居民文明素質,讓人與人美美與共,讓人與北外灘相互成就,將北外灘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城市發展的標杆典范。

北外灘正在積極打造新時代都市發展新標杆。北外灘街道供圖

有著700年悠久歷史的普陀真如,則是另一幅場景。“城市是老百姓的幸福樂園,人民的城市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如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張韶春說,真如正在加快轄區經濟、生活、治理的數字化轉型步伐,著力聚焦居民在醫、食、住、行等全方位的實際需求,注重數字化轉型給轄區各類群體帶來的實際體驗和感受,力爭打造成普陀區數字轉型先行示范區,讓工作在真如、生活在真如的每個人都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城市發展“軟硬兼施”——

美美與共,交出高質量發展答卷

“要形成既講規則秩序、又顯蓬勃活力,既有國際風范、又有東方神韻,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與共,即可觸摸歷史、又能擁抱未來,既崇尚人人奮斗出彩、又體現處處守望相助,那樣一種干事創業熱土、幸福生活樂園的生動圖景。”

這段詩意的描述,勾勒出了上海軟實力的內在張力,也彰顯了上海這座城市對於全面提升軟實力的底氣和自信。

事實上,這樣的底氣和自信並非止步於詩意的描述,而是背后有著實實在在的數據支撐——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海前4月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0家、外資研發中心7家,累計分別達到791家和488家。

引資“磁力”從何而來?不斷推動的高水平開放、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這座城市日漸提升的軟實力,正引得外資紛紛加碼布局。

霍尼韋爾與上海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尤其改革開放以來,該公司在上海的投資進入快車道,上海四十多年來的蓬勃發展,霍尼韋爾是見証者也是參與者,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

霍尼韋爾中國總裁林世偉在上海工作、生活已超過五年。他坦言,上海的軟實力建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首先,上海擁有首屈一指的科技創新環境,霍尼韋爾的中國研發中心就位於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其次,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上海市的‘擴大開放100條’行動方案等舉措,讓我感受到上海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另外,上海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政府對外企發展的大力支持,一直以來,我們都感受到上海各級政府和領導對企業的關心和支持。”

林世偉對上海營造國際一流投資環境的努力深表贊賞。上海正在新時期推進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打造新時期外資首選地,對標國際規則實施“全流程”國民待遇,這些政策無疑將進一步促進包括霍尼韋爾在內的在滬外資企業的發展。如今,中國已成為霍尼韋爾在美國之外最大的市場,也是霍尼韋爾最大的增長型市場。“我們將利用在上海打下的堅實基礎,深耕中國,不斷創新滿足本地市場需求。霍尼韋爾期待為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做出進一步貢獻。”

浦東陸家嘴金融城地區。人民網 王文娟攝

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上海自貿試驗區分公司副總經理堯金仁認為,此時此刻強調“城市軟實力”,蘊意深刻、影響深遠,是城市發展理念和思路的一次飛躍,非常符合將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定位要求。

不過堯金仁也坦言,就金融業而言,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成就。但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目前金融創新層次較低、金融市場深度不夠、國際化程度不足、金融企業治理和監管機制不完善、高層次金融人才缺乏、金融理論建設亟須加強等,這些都是金融軟實力不足的主要體現。

“未來如何發展,我認為應將全面提升金融軟實力、更好發揮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功能,作為繼續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邁上新台階的主攻方向。”堯金仁建議,“既要持續擴大金融交易中規模,保持領先‘噸位’,提升服務能級﹔更要提升‘上海價格’‘上海指數’的影響力、帶動力,增強市場定價權、制度話語權、規則制定權。”

做大做強“加速器”——

啟航夢想,奮力創造發展新奇跡

一周前,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共同主辦的“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上海的實踐”特別對話會在虹口“世界會客廳”舉行。

這場主題為“啟航夢想,見証奇跡”的對話會上,五位來自上海不同行業的講述者,用他們的上海故事,讓現場40多個國家的駐華大使以及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參會的近100個國家、126個政黨和友好組織的740多名代表,從不同側面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奇跡。

一個個真實的奮斗故事,構成了上海軟實力的群像圖,更向全世界展示了這座城市、這個國家軟實力的國際影響。

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系研究中心主任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孟建表示,在迎來黨的百年華誕之際,上海率先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概念,並且用上海市委全會這樣的形式通過《意見》,這是有一定特殊深意的。

夜晚,從北外灘“世界會客廳”眺望陸家嘴。人民網 馬作鵬攝

在孟建看來,軟實力和文明的引領息息相關。具象到此次上海市委全會,上海把“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雙重並重提出,這和以往所說的籠統的城市精神不一樣。把“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與“開放、創新、包容”結合起來看,這是以往沒有過的。也就是說,今后的軟實力提升對一個城市來說,它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並重的格局,這是對“軟實力”概念從內涵到外延上的創新、拓展和提升。

通過長期的學術研究,孟建認為上海要真正提升軟實力,要有三方面的關注。第一是要動態更新“軟實力”的觀念,軟實力是一個隨著社會進步動態的發展的觀念,所以要保持最新的概念﹔第二是提升軟實力,要向體制要影響要活力、動力,就是通過系統的安排,把軟實力作為一種制度安排落到實處﹔第三個方面就是要在具體的運作方法,就是把軟實力的具體實現方式細化為可操作的方法。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周武忠認為,提升上海的城市軟實力,關鍵是要把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等上海特色鮮明的精氣神傳遞給世人。如果在擁有“設計之都”和“東方巴黎”美譽的上海設立東方設計大獎,叫響東方設計之都,對提高“上海文化”品牌國際影響力、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陳海波表示,面對全球化與多元化,上海在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過程中,既充滿機遇也面臨挑戰。如何以文化軟實力突出重圍、形成獨一無二的特色至關重要。在新時代,如何將繼承傳統文化與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承好、傳播好,如何引領時代風尚、為城市文化建設貢獻力量,需要用文化自信為堅實的后盾進行深思和探索。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俊也表示,上海今后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在城市硬實力發展強有力支撐基礎上,更多的注重提升城市軟實力,形成“軟硬實力”齊頭並進促進上海城市高質量發展進而輻射帶動全局發展的良性發展格局。同時,他認為,上海城市軟實力建設既然是一項關乎長遠的復雜系統工程,勢必內在地需要制度支撐,要構建起一系列制度保障,形成一整套系統完備、有效管用的政策制度體系。他建議在彰顯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保障,彰顯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及做好相應建章立制保障,彰顯上海法治名片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制度保障方面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常抓不懈,形成合力,久久為功,筑牢上海城市軟實力提升的制度保障基礎。

(責編:唐小麗、金煜純)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