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9月2日電 暫別觀眾一年半后,作為演藝大世界核心劇場之一、有著90年悠久歷史的上海音樂廳終於華麗歸來——自2019年3月起開啟了平移14年后的首次修繕工程,歷經18個月封閉式修繕,上海音樂廳將於今年9月6日重新開業向公眾開放。
9月2日,尚未正式對外的上海音樂廳首度向媒體揭開面紗。剛剛踏進大廳,昔日熟悉的“海上藍”氣息便迎面扑來。不過,看上去“修舊如舊”的背后卻是大有玄機。
音樂廳修繕竣工 圖片均由上海音樂廳提供
上海音樂廳是全國第一座音樂廳,是上海第一座由中國建筑設計師設計的西方古典風格建筑。作為上海文化地標之一,上海音樂廳對於觀眾和市民朋友們都有著特殊的意義,被親切的稱為上海的“城市音樂客廳”。2002年9月起,上海音樂廳進行了平移修繕工程,平移66.46米,抬升了3.38米,在全國建筑平移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在2004年平移后,上海音樂廳每年都上演500多場音樂會以及上百場的公益教育活動,是上海觀眾了解與欣賞世界頂尖樂團與音樂家的重要窗口。為了留住城市記憶,讓建筑煥發新生,給滬上觀眾提供高品質的音樂文化產品和服務,2019年3月起音樂廳開始了為期一年半的封閉修繕工程。
據介紹,上海音樂廳由原有建筑文保區域和移位后新建建筑非文保區域兩部分組成,即“文保區域”和“非文保區域”。“文保區域”嚴格依照“修舊如舊”的要求,進行保護修繕,維護建筑原有風格。對劇場舞台設施設備更新、提升聲學效果。通過更換通用設備、水電風設備解決建筑設備老化問題,解決消防安全問題。“非文保區域”則重新裝飾裝修,空間功能布局合理調整。以服務更廣泛的音樂表演藝術的需求,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藝術服務。
音樂廳文保區域“修舊如舊”
上海音樂廳的“文保區域”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是1930年建成的,包括北廳、東廳走廊、大觀眾廳、舞台,室外北立面、東北立面等等,被列為重點保護部位。北廳挑空三層,海上藍穹頂中鑲嵌著金色雕花,四周十六根合抱式的羅馬立柱,正中漢白玉旋轉樓梯。北廳東側為兩層側廳,南側即為四層挑高的觀眾廳,兩層階梯型觀眾席位。海上藍穹頂上鑲嵌著著金色雕花,與海上藍雕花座椅渾然天成。觀眾廳南側為舞台,舞台挑高四層。
歷經十四年的頻繁使用,加上材料自然老化、溫差引起裝飾材料自身收縮等因素,上海音樂廳建筑本體及設施設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問題。“文保區修繕原則為‘修舊如舊’,在修繕的過程中我們經過長時間溝通,嚴格按照專家評審意見,不斷在文物保護與現行消防規范、舞台功能提升等多個方面找到平衡。”章明設計師事務所主任設計師、文保區總設計左承岦介紹說。
彩繪工匠15年后重繪16根羅馬柱
音樂廳北廳是一個古典主義風格的空間,這裡16根氣度非凡的羅馬式裝飾柱修繕前出現仿大理石紋起殼、起翹的情況,表面已嚴重發黃、質地鬆軟。此次再次修復,修繕工程為確保羅馬柱仿石漆修復質量,全部鏟除基層后,再由內至外逐一按原材料、原工藝、原風格進行全面修復,確保仿石漆效果的一致性、顏色整體性、面層粘結的牢固性。同時請到參與2004年音樂廳平移修繕項目的建筑彩繪工匠呂繼軍手繪復原羅馬柱。
呂繼軍從事建筑壁畫行業三十余年,2004年參與上海音樂廳平移修繕工程,曾彩繪16根羅馬柱。為了風格和建筑的一致性,15年后再次邀請到他為羅馬柱彩繪,“由於考慮到建筑的承重問題,一般整柱都為拼接而成,不會使用真的大理石柱。為了使羅馬柱與上海音樂廳風格統一,我在彩繪大理石時弱化了一些花紋色彩,從而形成現在的大理石風格。”呂繼軍介紹道。
傳統工藝恢復“海上藍”雕花穹頂
大廳的“海上藍”雕花穹頂,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2004年平移期間穹頂得以完全保留,沒有進行任何的破壞。穹頂貼上了800多處金箔,更加富麗堂皇。“這次修繕的過程當中要考慮到它原來大頂的結構安全,結構安全測試的符合安全條件的前提下,同時進行了純手工的原樣的修復和加固。” 左承岦介紹道。同時,穹頂造型天花及頂角線出現老化、變形、飾面開裂問題,在此次修繕中,也進行了修補與加固。在劇場燈光的綽約下顯得深邃、曼妙,充滿魅力與神奇。
“消失”的大廳座椅“原貌”歸來
上海音樂廳大廳座椅定制於2004年平移修繕時,當時正在裝修的工人,去掉音樂廳牆面的顏料,發現最裡面的一層涂刷是“海上藍”。於是,重新裝飾的音樂廳,把“海上藍”作為主色調。同時定制的觀眾座椅也以“海上藍”坐墊配以純木制古銅色雕花包邊。
目前,“海上藍”座椅共計1185把(含備用座椅58把)。大廳座椅具有濃烈的歐洲古典主義風格,座椅各部位都呈弧線型,實木背板上刻有復古雕花,金色和海上藍色油漆在溝壑中交相輝映,與復古典雅的觀眾廳渾然天成,成為上海音樂廳的標志性特色之一。經過15年的頻繁使用,這些座椅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影響到了演出效果的專業性、觀眾觀演的舒適性以及公共形象的美觀性。
本著傳承經典的原則,修繕工程團隊將大廳座椅拆卸運到日本專業座椅廠家進行原樣修繕,此家專業座椅廠家也負責日本三得利音樂廳等專業音樂廳座椅的制作和維修。座椅修復項目總負責人菅常善部長表示,本次座椅翻新的宗旨是“修舊如舊”:保持座椅的原貌,對於破舊的地方進行修復,並使座椅性能跟上時代要求。
根據座椅各零件情況,一部分進行再利用,一部分進行重新制作。例如座椅坐墊布料、海綿以及蕾絲等會進行重新制作﹔座椅靠背板、坐板、金屬椅腳等部分保留並做重新打磨、噴涂、做舊,讓座椅保持原貌。油漆的噴涂工藝是本次翻修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座椅中安裝了“緩起立”,保証座椅的無聲、勻速。“緩起立”工藝經過上百萬次的內部測試,保証質量,使用期限標准超過20年。
作為專業的音樂廳座椅,這次翻新之后,通過調整布料改進吸聲效果,使聲學效果比起之前更好。此外,更新座椅海綿后,增加厚度,增加座椅舒適度。椅子座號使用熒光號碼牌,這種號碼牌通過燈光自動蓄光,連續30分鐘發光,同時發光亮度逐漸減弱,並不對觀眾觀演產生影響,卻能通過微弱的光亮讓遲到觀眾找到位置。許多音樂廳的座椅每隔幾年都會進行一次更新維護。通過此次維修,讓未來上海音樂廳座椅的翻新越來越方便,讓這些座椅使用時間更長。
東廳水磨石地面修復,還原成1930年原跡
音樂廳二樓東側休息廊修繕前鋪設的亞麻油地板並非歷史原物,而是2004年修繕時新做飾面部分。在此次修繕過程中,工程隊於二樓東廳走廊發現一塊1930年殘缺的水磨石,考慮到與相鄰保護空間的整體協調,按照水磨石歷史地面恢復。施工團隊通過4次比選,成功恢復了富有音樂廳歷史特色的水磨石拼花地面。
“特殊工藝”使建筑外立面煥然一新
上海音樂廳的外立面由兩部分組成,建筑主體二層以上大部分為泰山磚飾面,以下為花崗岩。工程隊在現場調查和分析發現,建筑表面污染較為嚴重,泰山磚部分有斷裂,局部地方面磚損壞,脫落等現現象。“如何無損傷方式的清洗和維修外立面泰山磚和花崗岩是此次工程的難點之一,我們採用‘泥敷法’這種特殊的工藝進行清洗和維修。”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上海音樂廳修繕工程技術總監谷志旺說。施工團隊清洗前,首先修補了牆面的孔洞、殘缺、裂縫、剝落等損壞,並清除了牆面殘留物。其次,污染物清洗時在清水中加入活性酶用碳硅尼龍刷進行人工刷洗。消除污染物后孔洞修補、防風化保護,最后採用無色透明滲透型憎水性保護液對整個牆面進行全面保護。外立面木窗在維持原有風貌的同時,結合劇場隔聲要求將單層玻璃改成雙層中空玻璃,提升隔聲效果,並對木窗扇進行銅板加固,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
文保區舞台全面改造,適應現代劇場需求
上海音樂廳2004年平移后投入運營至今已十幾年,舞台設備已老舊老化,難以與國際化先進水平齊平,一些安全隱患開始逐步顯現,且部分設備受限於當年的建設條件,在04年音樂廳投入運營時未能安裝。舞台設備系統使用性能落后,亟需對系統優化升級。
大廳舞台位於此次修繕工程的“文保區域”,為了適應音樂廳這座老建筑的舞台需求,對舞台工藝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台修繕工作主要圍繞舞台機械、舞台燈光、舞台擴聲、舞台監督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造。“本次舞台部分的改造,量體裁衣,摒棄了‘求多求全’”的現象,為我們在舞台技術和設備為舞台藝術有機的結合提供了一個典范。” 上海中演舞台科技研究院院長、此次修繕工程舞台設計施工負責人蔡健勇介紹道。
蔡健勇介紹說:“舞台機械部分更新換代是我們舞台改造的重點,主要分為台上機械和台下機械。為了滿足上海音樂廳老建筑的特性,我們引入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德國ASM吊杆機’,是國內首家使用該吊杆機的劇場。” “德國ASM吊杆機”的主要特點是吊杆機的寬度比較窄僅20cm,滿足了舞台機械單邊天橋安裝的需求﹔傳動部分採用雙電機形式,避免了單電機在演出過程中出現故障,吊杆不能“上下”的現象,為演出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台下機械部分進行了樂池修復,改造樂池升降機械,有效降低運行噪音,提高了安全性和耐用性。舞台燈光部分採用節能LED光源和傳統光源相結合,控制設備更換,兼顧各類演出團體和燈光師使用習慣。舞台擴聲部分在音響方面更換為世界頂級Meyersound音箱,較之前使用的音箱,從聲壓級、音色等方面的效果都有很大的提升。舞台監控部分按照現代劇場的標准要求,配備高清攝像機,提高劇場視頻質量。
大廳聲學環境改善,重點攻克“降噪”
上海章奎生聲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擁民博士是本次音樂廳修繕工程文保區聲學顧問,他介紹道:“此次修繕我們在音樂廳聲學環境改善方面,是在維持音樂廳原有的優秀的聲學效果的基礎上主要針對降噪做了重點的改進”。
音樂廳觀眾廳出入口的門更換為門扇更厚的隔聲門,同時提升了門的密封性能。使聲閘的隔聲量由以前的30度分貝提升到50分貝,單扇門的隔聲量也提高了10多分貝,達到將近40分貝。
為了保証古典樂的聲音效果,大廳舞台音樂反聲罩更換為知名品牌溫格爾音罩。之前的音罩因為使用年限比較久,底部有些磨損,同時存在移動及拆裝不便等弊端。同時整個音罩頂部頂板是吊裝起來的,所以整個頂板吊裝之后,就使得整個拆裝就非常方便。音罩拆裝的時間從原來的一天能縮短到現在的2~3個小時,同時新材料制作的音罩整體提升了室內的音質效果。
“非文保區域”重新裝飾 小廳改造“擴容”
上海音樂廳小廳位於B2 層,修繕前由於隔音工程未做到位,造成與一層大劇場上下串音,兩廳無法同時演出。為了確保大廳演出效果,目前小廳幾乎無法正常使用, 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存在缺少配套用房、施設備陳舊等問題。
近年來,上海音樂廳積極承擔公益普及和藝術教育的社會責任,推出了一系列自主品牌項目,小廳的利用率也逐漸增加,“家庭音樂會”、“玲瓏國樂”等品牌項目在此演出。但因存在上述問題,嚴重制約了演出形式和演出容量以及上海音樂廳相關功能的發揮。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師,非文保區總設計徐風教授介紹說:“小廳改造本著兩個中心思想,一個是功能提升,一個是功能展示。改造后的小廳既支持多功能電聲,又能滿足自然聲。”
小廳改造的重點之一是鋪設了GRG牆面。根據建聲功能的要求:小廳牆面凹凸需超過5cm,且兩個面不能平行。設計中參照了音樂廳裝飾“四葉草”,將這一經典圖案結合美學設計,演化為牆面獨特花紋設計。
小廳頂部對舞台的燈光和音響做了矩陣的點位設計,提供給觀眾更多的演出模式。小廳的座椅是推拉座椅,座椅做了6個模塊化設計,根據演出內容的不同,6個模塊進行不同的擺放,使舞台可以在當中,也可以在近端,甚至於可以有梯形的舞台形式。同時,通過本次修繕徹底解決大小廳之間的隔聲問題,未來可以增加100多場演出,在功能上將小廳打造為以小型室內樂、電聲等多種演出形式,在風格上與大廳的古典主義遙相呼應。
功能空間和配套設施拓展和提升
修繕工程中,劇場服務功能版塊全面升級。所有洗手間都更新為科勒品牌的衛浴產品,讓所有演職人員和觀眾都能夠享受到優雅舒心的公共衛生空間,感受到與音樂相伴的優雅生活。同時新增1個女士衛生間數,緩解音樂會期間女衛生間的排隊現場。為了更好地服務藝術家,所有化妝間區域進行重新裝修。並增設“Green room”區域,供藝術家們休閑娛樂。
劇場各區域都配備了瑞典專業空氣淨化器品牌Blueair(布魯雅爾),守護觀眾的室內呼吸健康,讓熱愛音樂的人們在陷入美妙音樂的同時,可以安心呼吸、放肆呼吸。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音樂廳根據文旅部印發的 《劇院等演出場所開放指南(第三版)》等要求,進一步加強管理和服務工作,常態防控、預約限流、人員管理、應急機制等方面做足准備,精細化方案。劇場觀眾入口及后台演職人員入口配備立柱式智慧檢入設備,觀眾及演職人員需掃驗隨申碼、測溫、實名登記,核驗為綠碼、並且體溫正常方可進入劇場。音樂廳劇場台前幕后各處公共空間的清潔、消毒、通風工作每日定時進行,劇場提示牌、電子顯示屏等,進行防疫宣傳,加強防疫科普。推行實名制購票及電子票。
音樂廳功能空間和配套設施得到拓展和提升,滿足音樂演出、展覽休閑等多種功能。未來四樓新增加空間將成為藝術展覽打卡地、B2休閑區將開設咖啡廳……音樂廳規劃在重新開業之后分時段、分空間逐步開放各個空間,直至實現公共空間全天候開放,外延文化價值。未來,煥發新生的上海音樂廳將提供更優質的文化演出,助力文化市場發展,增強文化輻射力集聚力,使“上海文化”品牌金名片更加閃亮。 (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