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共四大“紅色密碼”

葛俊俊

2020年01月22日16:25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1925年1月,上海虹口,在淞滬鐵路旁的一座石庫門建筑裡,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秘密召開。會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組織問題為吾黨生存和發展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這是黨支部建設的歷史起點。”虹口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明辦主任趙明認為,中共四大成功實現了從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小團體到群眾性政黨的偉大跨越。

如今,2020年,是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95周年。以此為契機,如何從塵封的歷史往事裡,尋找上海根脈裡流淌的紅色基因﹔如何讓歷史建筑“活”起來,讓文物“說話”﹔紅色創意品牌,如何讓老百姓看得懂,看得見?人民網記者帶你走進中共四大的“故事”,感受上海“奔騰”在骨子裡的紅色力量。

從小團體到大政黨,解讀中共四大紅色密碼

作為紅色建筑,“中國四大紀念館”見証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足跡,也記錄著時代背景和社會風貌。你真的讀懂它了嗎,你知道什麼是951120嗎,為什麼有人說中共四大“頂天立地”?

2012年9月7日,中共四大紀念館 資料圖片

中共四大紀念館館長童科解開了謎底,他指出:“9”是指中共四大的9個歷史時刻,如1925年1月11日到22日,中共四大的召開時間﹔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1987年,幫助“四大”找回原址等。“5”則結合中共四大的四個歷史成就,包括領導權問題、明確黨的基本組織、由組改為支部的重要貢獻、中央機構的設置、黨內領導人的最高稱謂。“11”是指,中共四大當時共通過14個文件中的 11個決議案。“20”是指出席中共四大的20位代表,包括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譚平山、周恩來等。

“中共四大代表的平均年齡為29歲,其中,10位是烈士,4位曾登上天安門的城樓。”中共四大紀念館曾對20位代表進行梳理,稱之為“跨越百年的80,90,00后”。童科指出,一百年前的00后有三位,年齡最小的是中共四大紀念館一位沒有頭像的同志……正是這些代表歷經二十多年風雨建立了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

時至今日,中國共產黨已擁有9千萬黨員。中共虹口區委副書記洪流指出,紀念中共四大95周年,就是為了銘記黨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始終不忘來時的路,砥礪初心,勇擔使命,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2018年12月,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曾在“中共四大與黨的支部建設”研討會上提到,中共四大在黨的組織問題上的貢獻,可以說是“頂天立地”。“地”,是支部建設的歷史起點﹔“天”,是黨的中央機構。“四大”直接涉及到總書記名稱問題、職務問題。地方各級黨組織的負責人稱為書記,中央的委員長改名為總書記,且全黨唯一。

1月21日,“頂天立地 力量之源”中共四大全國學術征文活動啟動,這也標志著中共四大歷史貢獻系統研究發掘工作正式邁向新台階。

1月21日,蘇智良等專家獲頒虹口區紅色文化建設專家委員會第二批受聘專家聘書

全力打造四川北路紅色文化生態示范區

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虹口區支部建設的歷史起點、中共四大與黨的支部建設等一批研究成果、長三角紅色文化旅游論壇、中共四大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四川北路紅色文化生態示范區等影響力正在逐步的顯現。

據了解,虹口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紅色文化生態示范區”,以四川北路為中軸,在近2平方公裡范圍內,整合2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3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作用,放大區域內57處紅色文化遺址舊址的教育意義,集中展現中國共產黨早期城市斗爭史和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發展史。

如,打造“多倫路街區的紅色記憶”現場教學活動,整合生態示范區內山陰路、多倫路到黃渡路的豐富紅色文化遺址舊址,以“張家禾虹口記憶傳講工作室”為基地,以“白色恐怖下黨的城市斗爭”為主線,編寫路“多倫路街區的紅色記憶”現場教學項目,再現瞿秋白、李白、陳雲、丁玲等革命黨人在這一區域生活斗爭全貌。

發掘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作為“黨的紅色文藝之源”的重要意義,以《紅色文化之旗——“左聯”與中國左翼文藝運動》為題,重新梳理左聯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有組織的革命文學團體的歷史進程與重要意義,將現有場館展陳面積從180㎡擴大至350㎡,完整展現左聯在上世紀30年代,團結進步文藝人士,培育革命文化隊伍,開展反帝反封建運動,抗擊國民黨“文化”圍剿史實史料。

虹口還組織專家學者研究論証魯迅先生在虹口生活軌跡,通過資源整合,選取6處與魯迅先生聯系密切的場所,打造一條全長近1000米的“魯迅小道”,串聯起景雲裡、拉摩斯公寓、大陸新村三處魯迅故居和內山書店舊址、左聯會址紀念館兩處文化舊址,及多倫文化藝術空間魯迅主題空間。

通過一系列紅色文化活動的打造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推進,聚焦青少年,固本強基建堡壘,在傳承紅色基因時,凝聚社會共識,強化意識打造形態。

如何讓歷史會說話 讓文物活起來

“中共四大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實現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另外,歷史上重要的古田會議,其思想源泉之一就是四大。”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長、中央黨史文獻研究院研究員石雷說。

據中共四大紀念館數據顯示,從2019年6月份第一批主題教育開展至今,共接待全國各地黨員干部群眾30多萬人次,4500多批次,300多個支部,線上受眾達70萬人次。同時作為市委黨校現場教學點,全年開展黨課70多次,好評如潮。

中共四大會址如何深入挖掘?上海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表示,仍需進一步尋找歷史資料、地圖,盡可能把四大會址建筑、周邊人文社會情況整理清晰。“未來能不能繼續深入挖掘和研究,比方說新的展陳能不能有一張圖能夠全面展示虹口的紅色文脈,這個方面我們共同努力。”

“很多紀念場館都是孤零零的,虹口有這麼多的紅色基地,這麼多好的故事,包括中共四大、左聯、永安裡等能夠保留至今也是很難得的。”周恩來侄孫女周蓉認為,作為革命活動的工作場所,她指出自己已年逾6旬,父親也過90歲,很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力不從心。她建議,加強緊迫性,將這一片做成一個紀念地,將守著“金寶寶”的虹口形成特色,成為歷史階段的縮影展示,對傳承紅色故事,留給青少年一個非常好的宣傳陣地。

如何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教授陸建鬆認為,很重要的一項任務是,未來不光紅色旅游,包括講好紅色故事,將是未來整個中國文物工作的重要使命和發展的主要方向。

“我們的90后受眾,也已經30歲了,所以千萬不能傳統。新一代觀眾的學習習慣、參觀方式發生了變化,這方面要與時俱進。”陸建鬆認為,一定要跳出紀念館,跳出紅色單位,全媒體合作,才能真正把研究成果傳播出去,讓文化“活”起來。

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怎麼樣做到透過文物,見人見物見精神﹔如何挖掘亮點,熱點﹔怎樣點面整合,發揮集聚效應﹔如何做好產值,揭示時代價值和當代精神﹔如何將學術界、歷史界,黨史界的新觀點結合起來?中共四大探索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