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區大連路上,“雅玉酒家”的燈牌每日准時亮起。誰能想到,這家看似朴素,沒有任何官方標識的小店,還有著一重不同尋常的溫暖身份——“編外社區食堂”。
提到位於上海楊浦五角場街道的大學路,腦海中總會浮現咖啡館與充滿煙火味的街區。
有這樣一家舊書店,從熙熙攘攘的政肅路,搬遷到鬧中取靜的偉德路,在風雨中已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歷程。它就是位於偉德路88號的復旦舊書店,和悅悅書店隔街相望,面積不大卻宛如舊時的“藏書閣”。
清晨六點的浦東新區周浦鎮,街燈未熄,面包爐內紅光已起。
面團撞擊案板的悶響在寂靜中震蕩,焦糖與麥芽的香氣悄然溢出卷帘門縫,飄向依然靜謐的街巷。
江南雨意裊裊。浦東新區周浦鎮棋杆村深處,一盞暖黃的燈籠亮起,光暈漫過顧氏老宅深褐色的木梁。曾經空曠、沉寂的老宅裡,如今茶香升騰,人聲細碎。
顧家第十六代后人顧心瑤正擦拭著一張老方桌。“去年年底進來布置時,”她抬眼環顧,“老宅暮氣沉沉,空氣不流通,一股霉味。”如今,這座百年的絞圈房“活”過來了。
安福路上,一家13平米的店面,兩面鏡子映著兩張軟椅,桌面和抽屜裡擁擠地放著各類洗護用品和理發工具。玻璃窗上貼著紅色字條講述“本店特色”,棕色招牌上“奇美理發店”這五個紅字,和30年前沒什麼兩樣,默默數著安福路的日升月落。
在周浦鎮一座橋下的鋪面裡,春申面館的灶火已燒了5年。
清晨7點,春申面館的老板陸華系上圍裙踏入點心間,手指翻飛間,玲瓏可愛的小籠包已一屜屜立於案頭。
凌晨5點,浦東新區周浦鎮的天還沒亮,“川流不息”川菜館的后廚已經忙活開了。幾個老師傅圍著一筐筐剛到的龍蝦,邊挑揀邊對年輕的新廚師念叨:“中蝦25克到30克,精品35克到45克,死的一個不要!”這套嚴苛的龍蝦“入店禮”,他們雷打不動堅持了20年。
嚴師傅說,為了傳播地方特色小吃,政府還提供了一些補貼——免費提供印有統一嵊州字樣的碗筷、蒸籠、圍裙等。“隻需要門頭和設計按照政府政策要求來就能拿補貼。降低了開業成本,家鄉小吃才能遍地開花。”
目前店裡堂食+外賣每天能有100多單,客單價大概在20到30元,一天營業額2、3千左右,生意好的時候能有5、6千。
小店外牆醒目的紅色告示承載著宋凡祥作為小店老板最柔軟的包容與善意:“如果您遇到困難,可以來小店,告訴服務人員來份隨心餐,不用付錢,不必客氣!”這項始於創業初期的善舉,幫助了不少人渡過難關。
面對大環境影響下的消費降級,宋凡祥的破局之道充滿溫度:與奶茶店合作發出“味覺券”、聯合街道參與美食市集、在外賣中附贈“寶貝回家”失蹤兒童信息卡……小小舉措為他吸引來了不少新客流量,讓小店在2025年的前幾月依然保持著8%的利潤增長。
這家名為“光頭大排檔”的小店藏著上海社區商業的一個獨特樣本:一個店面,兩組互不相識的經營者,兩套完全不同的經營業態,在24小時的循環中默契地交替登場。
燒烤的煙火取代雞公煲的香氣,陌生的兩組經營者交替接手這個小小的空間。雙方之前互不相識,卻在同一屋檐下形成了奇妙的共生關系。這種“時空共享”的商業模式,正在上海許多社區悄然興起,成為小微商戶應對高租金的一種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