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产业转型升级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动力澎湃
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动力澎湃
“金钥匙”普陀开启产业转型升级
如果有人问,今年普陀区的热词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翻开长三角区域地图,普陀区的地形很像一把“金钥匙”,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如同一条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大动脉,串起沿线9座城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2024年,其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8%。
从2023年4月,普陀区借助武宁路沿线科创资源,成立武宁创新共同体,到今年2月,普陀区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作为上海连接长三角的“西大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区,普陀区正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交汇点上。
如果给普陀“十四五”总结一个关键词,记者送上——“金钥匙”。
战略密钥:开启新格局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经济走廊,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动脉血管。普陀这把“金钥匙”,正开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澎湃动力。从武宁路上丰富的大院大所资源入手,通过定制上下游资源、生态伙伴对接,普陀区率先启动一批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产业创新“链式联盟”。很多大院大所成为创新链链主,也铸就了“金钥匙”的高科技“含金量”。
我国碳13供应长期严重依赖进口。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雷雯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化工院便承接了“同位素碳13国产化”项目。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合适园区让项目落地开工。直到2022年,上海化工院通过承担普陀区“鼓励企业产学研协同合作”专项,与中山、华西、仁济等医院合作。2024年,依托普陀区打造的“武宁创新共同体”平台,上海化工院得以与上海市儿童医院等展开合作。
近期,由上海化工院牵头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生物医药领域科创策源新核心之一。首批次产品丰度99%以上的碳13同位素一氧化碳产品,已在安徽海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现稳定运行,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眼下,普陀区进一步打造“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梳理形成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加强。2024年,普陀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4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4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255家。
产业密钥:开启新引擎
城区转型,产业是根基。普陀的“金钥匙”,还需解开产业能级偏低的“历史之锁”,开启产业“换芯”升级的新引擎。
“十四五”期间,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产业占普陀区级税收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但尚未形成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要打赢特色产业创新生态培育攻坚战,抓住数字化、智能化机遇,让传统产业实现更高技术、更高效益、更高附加值,必定是路径之一。
大宗商品贸易,是这一转型模式中的核心代表。普陀区作为上海大宗贸易的“老牌核心区”,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山北路沿线便集聚了一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形成有色金属现货贸易的集聚格局。从铸造原材料贸易起家,钜甲信息科技近年来加速互联网转型升级,打造出“炉料汇”铸造用废钢资源云交易平台。
目前,普陀区大宗贸易规模已占全市1/6,其中有色金属类占比更是高达1/3。“十五五”期间,普陀区将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产资料大宗贸易集聚区。
未来,普陀如何深耕“品牌及文创数智化创新”“网络安全数智化创新”等赛道,打造特色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样板间,让“金钥匙”韧性更足,值得进一步探究。
治理密钥:开启新生活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普陀的“金钥匙”,不仅要开启产业转型之门,更要解锁新生活的幸福密码。
“十四五”期间,苏州河21公里岸线全面贯通,建成29座苏河驿站,居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不仅苏州河畔成了普陀居民的“后花园”,很多人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小确幸”。
今年年初,普陀区邀请居民从家门口50米出发,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件小事。在此过程中,政府甘居“幕后”,允许试错、允许退出、允许失败……很多居民由此做起了“早有念头想做”的小事。
一桩桩“社区小事”,在现代社会的边界中,找到了温暖的缝隙:深夜12点对面亮着的灯,成了高三冲刺阶段孩子妈妈的“隔空加油”;公告栏上贴的便利贴,让“社恐青年”找到了对话窗口;一位居民在邻居的葱头花旁插了一朵即将凋谢的玫瑰,几天后,不知谁又添了一朵新的……
居民们渐渐发现,从家门口到电梯、从楼道到小区门口,这段看似寻常的路程,就藏着开启新生活的密码。而这份温暖,恰是“金钥匙”的底色所在。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周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