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 | 走近科学大咖⑩帕斯卡尔·梅耶:颠覆常规,挑战“不可能”,哪怕“自己都觉得疯狂”

“你是当真的吗?”同行难以置信地问道。
20年前,瑞士日内瓦湖畔,法国生物物理学家帕斯卡尔·梅耶在笔记本上勾勒出一个大胆构想——将 DNA 分子切割成小片段,固定在固体表面上,同时读取序列。这一灵感,成为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NGS)的起点。那时,基因测序仍是一条一条进行,单独处理费时费力,却是主流做法。对于梅耶的设想,同行们纷纷摇头。
20年后,上海临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会场。
当年年轻的梅耶,已因开创性的测序方法享誉全球——先后获得2022年生命科学突破奖与2024年盖尔德纳国际奖。作为 Alphanosos 公司创始人之一兼首席执行官,梅耶带领团队在新药开发与精准医疗领域不断突破。20年前被质疑的构想,成了全球生物实验室DNA 标记的核心技术。
10月24日,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在现场采访了这位为基因测序带来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家。他身着笔挺的棕色西装,神情温和而笃定,“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这里一切都让我新奇!”他说。

帕斯卡尔接受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采访。付晓晴摄。
梅耶说:“做科研时,既要关注细节,也要理解更大的图景。要清楚自己能做到什么,同时去追求更大的影响。脚踏实地,也放眼丈量。”
矿区小男孩从好奇出发,享受丈量世界的探索乐趣
梅耶出生于法国东北部的莫泽尔地区,这里矿业历史悠久。许多同龄人都渴望在矿上找份稳定的工作,而他却对不着边际的分子、生命与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梅耶的科研之路,始于一种几乎本能的向往。七岁时,他拆解了一台玩具火车的变压器;小学时,他解出了全班无人能答的数学难题;高中时,他说服父亲为自己购买一台可编程计算器,并用它编写出一个“原始神经网络”。在个人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个“神经网络”虽谈不上实用,却让他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把目标定在高山顶,即便没登上去,也会比只瞄准小山坡高得多。”他说,高中毕业后,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这是一所孕育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学府,他也成为家中第一个大学生。
此后的几十年,他辗转法国、加拿大和瑞士的科研机构,研究领域跨越生物学、计算机编程与仪器工程。“许多导师和同事教会我跨学科思考,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这塑造了我的职业生涯。”
梅耶专注细节、重视跨国合作,追求全球视野,不断拆解问题、理解世界,再以最简洁的方式重构答案。理性与想象、精确与冒险,在他身上达成奇妙的平衡。

帕斯卡尔(左)和同行会上交流。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供图。
同行质疑“那个用普通显微镜给DNA测序的家伙”
上世纪90年代末,科研条件有限,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研究需要获得仅几微米大小的显微点。当时,主流趋势是使用扫描显微镜,这很昂贵,操作也复杂。“在这样的限制下,我开始思考,能否将所有DNA分子平铺在一个表面上,并同时进行测序?我意识到,使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就能够实现这一点。这就是我第一次实验的思路。”新的方法,就像课堂里的一次性点名,可以迅速而低成本地完成整个测序过程。
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他被同行戏谑地称为“那个用显微镜给DNA测序的家伙”。梅耶本人也坦言:“我自己都觉得有些疯狂”。但这恰恰展示了科学最迷人的一面——它允许人们去质疑,去追寻,去挑战那些“不可能”。
梅耶勇敢地迈向无人之境,最终孕育出了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雏形,它不仅改变了生命科学的“解码”方式,更为医学研究打开了更快速、更精准的新时代大门。如今,这项技术已成为全球实验室的基础工具,帮助无数研究者在短短几年内取得突破性成果,也使得梅耶屡次登上国际性生命科学的领奖台。
荣誉从来不是终点。梅耶仍在追随问题,而非追逐聚光灯,“我只想找到最简单、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这种“化繁为简”的好奇与坚持,铺就了他在DNA测序上的突破之路,也成为他不懈追求的科研信条。

帕斯卡尔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罗丹杨子摄。
AI 赋能,“把原本几世纪才能完成的探索,压缩到短短数月”
秉持 “化繁为简” 的信条,这位曾凭借一台显微镜撬动第二代 DNA 测序技术(NGS)产业革命的科学家,又肩负起新使命。他带领Alphanosos 公司的团队在自然植物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拓路前行,为破解全球健康难题寻找新答案。
“自然蕴藏着无穷的多样性,植物组合的可能性更是难以想象。”在 Alphanosos 的实验室里,自主研发的 AI 模型正高速运转:从数十亿种安全来源的植物化合物组合中,精准筛选出效能最优、安全性最高的候选方案。梅耶说,这项技术 “把原本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探索,压缩到短短数月”,这让科研成果更快惠及人类。
谈及梅耶,妻子米蕾・梅耶的笑意里满是敬佩:“他不图名利,始终想的是科学能为健康领域带来什么实在用处。每次有新发现,他第一句话准是‘这能帮到人们吗?’”
这一 “以用为本” 的科研导向,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已显露巨大潜力。新冠疫情早期,Alphanosos 团队依托自研的人工智能植物筛选技术,快速发现了一款实验中显示出潜在抗病毒效果的植物配方(W17P4690),为当时的疫情防控研究提供了安全、可快速落地的新思路。梅耶透露,在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中,团队能在几周乃至几天内拿出安全的一线治疗方案,这一速度远快于传统疫苗或合成药物的研发周期。
“医疗健康从不该是‘一刀切’的模式,人工智能的使命,就是让治疗方案更适配个体、更具个性化。”梅耶提出的这一理念,正融入 Alphanosos 的每一项实践。令他惊喜的是,“营养基因组学探索基因对营养需求的影响,而中国饮食文化‘因人施食’的古老智慧,恰好与之呼应——‘对他人有益的食物,未必适合你,毕竟每个人的基因都独一无二’。”
“一位中国化学家说,我们的研究思路与中医颇有相通之处,” 梅耶语气里满是期待,“我非常希望能与中国学者、医生及药企携手,探索这种思路如何催生出下一代治疗方案。”
永不言败,善用资源,“为理性质疑留出探讨余地”
梅耶坚持认为:“科学进步从不靠单个人的意志推动,既要为共同信念留存生长空间,也要为理性质疑留出探讨余地。”在科研中,他会认真倾听团队每位成员的想法,在坚守核心愿景的同时,从不抑制创新活力——这种包容而务实的领导力,早在他研发 DNA 测序技术时便已显现。从上世纪90年代在制药公司摸索 DNA 测序的可能性,到如今引领 AI与植物科学的交叉创新,梅耶的科研之路从不平坦:实验失败的沮丧、资金告急的压力、创意被质疑的孤独,都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难关。永不言败的韧性,让他迎来了科学的回响:人类第一次能以千倍速度 “阅读生命的语言”,疫情期间测序技术更挽救了无数生命。“科学不是确定性,而是不断追问的勇气。”
面对年轻科学家,他坦诚分享了三条核心经验:心怀关切,锚定问题,始终以解决实际难题为导向,不满足于表面成果,就像他学生时代因不满传统测序方法的繁琐而立志改变,让对问题的关注成为前行的第一动力;敢闯敢试,脚踏实地,也主动寻找欢迎探索、宽容风险的环境 ——像硅谷或中国的高科技园区,不将风险视作失败,而是当作创新的燃料;务实创新,善用资源,不执着于等待理想条件,而是审视当下可及的工具,通过整合与变通达成目标。
他强调科研传承的核心是 “赋能”,“真正的引导不是告诉别人该做什么,而是帮他们建立‘我能做到’的信心。”
展望未来,Alphanosos 已锚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持续聚焦攻克罕见神经遗传性疾病、抗菌药物耐药性等全球健康难题。梅耶团队当前探索的 AI 植物筛选技术,最终能搭建出一个快速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平台,“面对未知疾病时,人类能以更快速度、更安全方式获得保护”。他说:“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病毒,但可以准备更强的应对力。无法消除疾病的恐惧,但能让科学成为人类最可靠的勇气。”
梅耶格外关注中国在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他认为,中国和欧洲在健康科技、营养基因组学及自然药物研究上“拥有互补优势”,未来应在科研、教育与产业层面建立更紧密的合作网络,让知识与资源真正实现全球流动。
随着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人类对个性化医疗与自然健康的理解正不断拓展。帕斯卡尔·梅耶这位始终以“解决人类难题”为科研导向的科学家,仍在自然智慧与人工智能的交汇点上稳步前行。他期待,这一场以知识和合作为纽带的科学旅程,不仅属于实验室,更属于全人类。
统筹:吴焰 李泓冰 伍静
人民网记者:马作鹏
实习生:罗丹杨子 曹雨轩 付晓晴
特邀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邓建国
出品: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