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走近科学大咖⑨尚卡尔:爱跑超级马拉松,“成功的秘诀就是尽快失败”

上海,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花白的寸头,厚实的眼镜片,磨得发亮的绿色双肩包,裤子的膝盖处是一圈一圈的褶皱……很酷甚或有些高冷的“背包客”——这是化学家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温暖”“有趣”“充满好奇心”——这是众多学生评价他时使用最多的表达。
访谈中,他常常单手支着下巴,礼貌地看着记者的眼睛;缓慢坚定,娓娓道来,丰富的手势,配合腼腆地微笑。
“这个科学家不太冷”——这是尚卡尔留给我们的深刻记忆。

尚卡尔接受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采访。胡佳妮摄。
没有尚卡尔团队,人类对付新冠也许不会秒速拿出趁手的“武器”
人类首次读完第一个人类基因组耗费了十年时间、30亿美元。
尚卡尔团队发明的NGS(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则将这一速度提高到一个小时,成本却减少到约1000美元。
这项化学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既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诸多奥秘,更促进了人类疾病的诊疗,真切影响着人类命运。新冠大流行期间,科学家们用NGS在短时间内读取并共享了冠状病毒的遗传密码,因此快速完成了核酸试剂盒及疫苗研发,并实时监测新的遗传变异。

尚卡尔(右)和另一位NGS创始人大卫·克伦纳曼(左)。图片来源:剑桥大学官网。
“作为一名科学家,你总是被好奇心驱动。但在内心深处,你也会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参与到真正改变他人命运的事情中去。”尚卡尔如是说。
一切始于萦绕在他心中的“问题”,“一个关乎人类福祉的问题”“一个至少需要花费十年的重要问题。”对于尚卡尔而言,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推进基因测序技术革命。
1997年八月的一个夜晚,尚卡尔邀请几位同事到常去的潘顿酒吧,“喝酒开脑洞”,那成了NGS诞生的“起点”。随后不到10年,NGS就从一个雄心勃勃的愿景真正落地为大规模、商业化的系统。
在尚卡尔看来,一个好的研究问题首先出于“对科学真心的热爱”。有了热爱,研究者就会做好“深挖”的准备,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失败”、去“尝试”、去“学习”。遭遇失败是常态,“如果你从不失败,说明你还不够努力。”但要相信:“成功的秘诀就是尽快失败。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往往就是从失败开始。”尚卡尔经常对团队成员念叨。
作为剑桥大学化学系教授、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剑桥研究所负责人之一,尚卡尔荣誉等身。2017年,他被英国女王授勋,获爵士头衔;2022年,他与大卫·克伦纳曼和帕斯卡·梅耶共同摘得当年的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2024年,他获得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今年6月,他又凭借G-四链体在推动癌症的突破性成果,荣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科拉纳奖。

尚卡尔(左三)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胡佳妮摄。
“奖项是荣誉;如果它来了,那是极大的荣幸。”尚卡尔认为,科学奖项的最大意义是能够“让社会大众看见科学、看见基础科学、看见典型的科学成果”。但是,从事科学研究并不是为了赢得奖项,“科学本身,就已经为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准备了属于他们的‘奖赏’。如果有机会让我们的研究为社会带来哪怕一点点贡献,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满足。”
喜欢边喝啤酒边聊想法,“那些看似无用的研究,往往会改变世界”
尚卡尔的成长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爆冷”时刻:他出生在印度,第二年随父母迁到英国;他就读一所普通的、没有入学门槛的公立学校,却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此前这所学校从未有学生进入剑桥;年少时梦想当职业足球运动员,最终止步于一次严重的膝盖拉伤;读大学时候当过一阵DJ,去不同酒吧演出,专攻嘻哈音乐;申请博士前,他甚至考虑与朋友去美国开连锁酒吧;功成名就后,他又爱上了收藏葡萄酒。
尚卡尔的生活充满了看似与科学无甚关联的“爱好”。他最爱去的地方是酒吧。“教授常常会带学生和同事边喝啤酒边聊科研想法”,尚卡尔的中国博士生刘莹说。在尚卡尔看来,酒吧是“放松和自由交流”的地方。科学家平时会花大量时间思考实验和数据,有时候短暂地跳出来、换个角度看问题,反而可以碰出“灵感的火花”。

尚卡尔(左)和大卫·克伦纳曼(右)在酒吧。图片来源:剑桥大学官网。
尚卡尔还是一位“慢工出细活”的厨师。“我觉得做饭很像化学”,尚卡尔朝我们调皮地眨眨眼睛,“不是人人都可以根据菜谱做出新东西的,化学也是如此。所以,做饭其实很考验创造力。”
对创造力的不懈追求,是尚卡尔成功的关键。他认为,只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有趣的问题,时间久了,总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30年前,他的实验室还在重复着一些“看不到任何用处”的基础研究,但他始终相信,“无用”往往蕴藏着巨大潜力,“那些看似无用的研究,往往会改变世界。”
把足够的创造力变成现实,需要科研经费的支持。尚卡尔的研究在刚起步时,他的大部分资金申请都被拒绝了,原因是被认为“风险太大”——这正是他一直努力影响和改变的地方:他希望年轻科学家能够获得更多试错的空间和自由。当然,研究者自己也要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讲清楚为什么看似无用的研究,最终或许能带来重大的突破,这也是科学传播的关键一步。
基础科学研究不是短跑,而是长途跋涉。“理想的科学家是被问题本身驱动的人。用长线去攻一个问题,你更有可能找到某个原创的角度。”尚卡尔常这样叮嘱学生。治化学,如烹小鲜,科学的真义,藏在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间的笃定中。
“被年轻人推着往前走,我怎么会老呢”“没有年轻人,就没有科学的未来”
尚卡尔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平日里,他喜欢品中国茶、吃中式点心,甚至连实验室里也贴着“福”字。
此前,尚卡尔曾两次到访中国。来到上海参加这一次的顶尖科学家论坛,他得以与许多只闻其名、却素未谋面的科学家结识,并共同探讨科学界面临的问题。“这样能把大家聚起来的国际化平台,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场合,尽管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我们都说着同一种语言——科学。”
尚卡尔欣慰地发现,中国正在大力支持和投入基础科学研究,让科学成果可持续地转化为新技术、新药物。更重要的是,他还在论坛中看见非常多的年轻人展现出对科学的好奇、热情和投入,“这很重要,因为没有年轻人,就没有科学的未来。”
尚卡尔团队里也有不少年轻的中国面孔,他赞不绝口,“他们个个都非常出色,勤奋、有动力,真正想做成一些事情。”很多人选择学成后回国,有的已成为国内高校的知名教授。

尚卡尔和他的实验室成员。图片来源:Balasubramanian Lab官网。
“教育就是在点燃年轻的头脑”,作为导师和教授,尚卡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些想法略显稚嫩,他也会认真倾听。“他总是启发学生形成独立的科研视角和创新能力。”刘莹说。
年近六旬的尚卡尔总是朝气蓬勃,他坦言保持“青春”的秘诀是与年轻人在一起,“整天被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包围着,思考各种他们提出的天马行空的问题,这样被推着往前走,我怎么会老呢?”
尚卡尔的两个孩子都没有从事科研工作。对此,他十分坦然。“这一代年轻人不用去模仿谁”,而要“找到自我、成为自我、突破自我”,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方向不是某天早上突然醒来就能确定的。人生的道路从来不是直线的”,尚卡尔微笑道,“幸运的是,你们还年轻,有足够的时间去试、去错、去寻找。”

尚卡尔在采访现场给复旦学生题词。胡佳妮摄。
40岁生日时,尚卡尔给自己的礼物是“奖励自己去爬乞力马扎罗山”。
50岁生日时,他独自完成了“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
“明年60岁生日,我该做什么?”尚卡尔突然反问我们。
“获诺贝尔奖!”我们笑答。
尚卡尔大笑:“那可不在我掌控之中……”
统筹:吴焰 李泓冰 伍静
记者:季觉苏
实习生:朱玥 胡佳妮 周悦 贺韵迪
特邀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刘勇
出品: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