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丨顶科论坛,给上海带来什么?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季觉苏
2025年10月27日12: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未来科学的突破点是什么?是量子计算,是人造太阳、是人工智能,还是生命密码?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需要汇聚全球最智慧、最好奇的头脑。

10月25日,以“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为主题的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简称“顶科论坛”)在上海开幕。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在内的几十位全球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与数百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齐聚临港中心,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

与进口博览会“同岁”的顶科论坛,自2018年落户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起,就成为上海每年最受全球瞩目的盛会之一。顶科论坛,不仅是凝聚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平台,也是观察中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窗口。它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上海科创中心,致力于成为面向未来科学的创新策源地,与世界共同塑造人类的发展图景。

通过促进科研国际合作、聚焦前瞻性基础研究、培育青年科学力量这三重维度,上海以科学为语言,与全球伙伴共同应对人类社会的挑战,竞逐科学前沿的战略布局。

构建“未来科学共同体”,上海成为全球科研合作枢纽

在当今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科学作为人类共同的语言,其跨国界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25顶科论坛始终坚持其“面向国际、开放包容”的基因,致力于搭建一个基于信任的长期合作平台。

论坛期间举办的“莫比乌斯夜话”“科技女生赋能营”等特色活动,为顶尖科学家与公众、青年学子创造了难得的交流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巨擘们,就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碳中和、物质科学等前沿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探讨。这种高频次的、面对面的交流,往往是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催化剂”。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10月25日在临港中心开幕。黄晓慧摄

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郭江平对大江东工作室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开一场会,而是建设一个常态化的、可持续的科学共同体生态。让顶尖科学家愿意来、方便留、能产出。位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临港中心,就是要成为他们在中国乃至亚洲进行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

设想一下,当一位德国生物学家和一位中国人工智能专家在临港的联合实验室里,共享科学数据、自由探讨天马行空的想法时,更有可能诞生真正的颠覆性创新。这种以制度创新保障合作深化的模式,展现了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龙头,汇聚全球智慧、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坚定姿态。

未来科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突破绝非一国一城所能及。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革命……这些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重大议题,必然需要全球科学界的协同攻关。顶科论坛的核心价值,正是在于构建一个开放、信任的“未来科学共同体”,使上海成为这一网络中的关键枢纽。

临港“超级个体288行动”项目的办公空间。王崟欣摄

在临港,顶科论坛的影响力正从会场内延伸至场外,“科学共同体”理念正从蓝图变成现实。

这里已建成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和科学家社区,实验室、公寓、会议中心一应俱全,让科研与生活融为一体。临港新片区积极推行科研数据跨境流动、科研设备快速通关等改革,为国际团队合作提供保障。科研人员只需一次备案,就能实现样品进出、数据共享的高效衔接。

与此同时,103国际创新协同区集聚了中石油新材料研究院、临港实验室等重点项目,科学研究与高端制造相互支撑,形成“研究-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这种制度、空间、产业三位一体的开放格局,让上海具备了承接全球科学合作的“硬条件”。

重磅奖项聚焦从0到1,顶科协奖锚定科学远见

全世界重要的科学中心,几乎都会创设或颁发一项享誉全球的科学大奖,诺贝尔奖与斯德哥尔摩、菲尔兹奖与多伦多,图灵奖与美国硅谷……顶科论坛的“高光时刻”之一,无疑是顶科协奖的颁发。

该奖项设立仅四年,但其独特的定位已引发国际科学界广泛关注。顶科协奖聚焦“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及“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大基础研究领域,单项奖金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规格、评奖流程对标国际顶尖科学大奖。

尤为关键的是,顶科协奖的评选标准,并非看直接的经济效益或技术应用,而是着眼于候选人的研究是否“在生命科学、数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学科进步,或为人类福祉做出持久贡献”。这一导向,与中国近年来鼓励“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与上海持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高度契合。

顶科协奖通过奖励那些在人类知识边界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科学家。上海也通过这项奖项的设立,向社会和学界传递强烈信号:中国尊重并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的源头性价值,根植于对“无用之学”的长期投入和非凡远见。

10月24日,2025顶科协奖三位获奖科学家接受媒体采访。潘洁摄

菲尔兹奖得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在接受大江东记者采访时表示,创设、颁发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大奖,是在塑造一种科学文化,引导资源配置者和年轻一代科学家关注那些可能短期内看不到用处、却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未来的研究方向。“没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是培养不出伟大科学家的”。

恰如丘成桐所言,这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思维,对于提升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原始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顶科协奖与顶科论坛的结合,形成了“奖项认可卓越”与“论坛交流思想”的良性互动,共同夯实了基础研究的学术氛围和国际影响力。

顶科论坛与顶科协奖的创设,共同映照出上海创新土壤的丰厚程度。以临港新片区为例,近年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5.18%左右,位居全国前列,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围绕这些方向,一批高能级平台相继落地:滴水湖AI创新港已集聚400余家企业、1万多名研发人员,成为论坛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这里的团队正围绕光量子芯片、智能算法、柔性材料等项目展开合作,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在同一片土地上并行推进。

科研奖励激发探索精神,制度保障提高创新效率。“顶科”与上海科创实践互相呼应,共同展现出上海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涵养阶梯式成长生态,培育“未来科学执火者”

任何科学事业的延续都依赖于青年人才的辈出。顶科论坛将扶持青年科学家置于核心位置,致力于涵养一个有助于青年科学家阶梯式成长生态。

论坛专门为青年科学家设置了大量的报告席位和展示环节。许多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后、助理教授,获得了与自身研究领域的“泰山北斗”平等交流、同台演讲的宝贵机会。这种跨越代际的直接对话,对于激发青年科学家的灵感、拓宽其学术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0月24日,顶科论坛开幕前,青年科学家在临港中心举办的“未来科学先锋-创新与卓越”主题论坛中对话。潘洁摄

顶科论坛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更是他们融入全球科学共同体的“入场券”。“在这里,讨论科学的方式不是仰视而是平视。顶尖科学家们会认真地倾听你的想法,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零距离交流,以及后续可能产生的合作机会,对我们职业生涯的早期发展是巨大助力。”曾多次参与论坛的青年科学家徐升,希望顶科论坛能办成中国版的“戈登会议”。在2024年的顶科论坛上,他遇到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米夏埃尔·格雷策尔,这位研究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泰斗,解答了徐升提出专业领域的问题。

上海市、临港新片区也在持续优化人才环境,接住顶科论坛带来的科学流量,以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留住年轻的创新者。今年推出的“超级个体288行动”,为创业者提供“办公零租金、住宿零租金”的双重支持。截至目前,已有超500位创业者入驻,带动一批早期项目加速落地。“95后”创业者王曦宇的AI法律团队,就是首批入驻者之一,在临港获得约9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和人才公寓,整体成本降低三成。这里还同步配套孵化、融资、出海、代办落户等服务,真正实现“资源围着企业转”。

上海自2023年6月开始启动建设12家高质量孵化器,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让从科研到创业的路径更加顺畅。低成本的起点、高浓度的资源,正在让更多青年科学家在临港找到自己的“第一间实验室”。

未来科学的图景,最终将由今天的青年科学家来描绘。多年来,上海通过顶科这一平台,向全球年轻的科学精英展示了其作为一座“未来科学之城”的吸引力。这种对青年人才的长线投资,是为城市未来30年、50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储备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当这些今日的青年科学家成长为明日的学科领袖时,他们与上海早期建立的连接,将成为这座城市在未来科学竞争中无可替代的软实力。

在全球化面临逆风的今天,科学是预见和塑造未来的最好方式。年复一年,顶科论坛上播撒的“科学种子”,正伴随着对基础研究的坚守、对国际合作的开放、对青年一代的信任,不断生根发芽,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长为一棵支撑人类共同进步的参天大树。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