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外企“开放麦”里,是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季觉苏 崔寅
2025年10月15日09:53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江风拂面,北外滩世界会客厅迎来“世界朋友圈”。

10月12日,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简称“市咨会”)召开。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45位顶尖国际企业家,来沪与市领导面对面“开麦”。

46家市咨会成员企业背后,是总市值超3.5万亿美元的商业版图。作为上海城市对外交往的一张“金色名片”,这场年度对话让外企掌门人透过上海,看见开放中国的确定与信心。

看见创新

10月11日下午,徐汇滨江,“上海创新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企业家走进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昔日水泥厂变身人工智能新秀场,8家企业摆开展台,光影交织、机械臂旋转、算法实时演算,一座城市的创新脉搏在这里跳动。

在上海极派乐科技公司展台,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屈翠容弹起一把智能无弦吉他。琴声和弦由算法实时生成,即使没学过吉他,也能轻松弹出旋律。她放下吉他,又戴上AI翻译眼镜,工作人员一讲话,镜片屏幕上便闪现出中英双语字幕,“Wonderful!(太棒了)”一句感叹,让嘉宾们都笑了。

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管理创新教授、亚洲区院长马克·格瑞文停在了联影智能医疗展台前。听完创始人周翔讲解AI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后,他递上名片,互加微信,讨论后续合作的可能。“从想法到技术整合再到解决方案,上海AI发展的速度远超想象。”马克·格瑞文补充道,“这不仅是‘快’,而是‘协同’,是把所有环节拧成一股力的能力。”

马克·格瑞文(左)和周翔在活动现场互相交换名片。季觉苏摄

傅利叶智能科技副总裁时晖趁着几位企业家驻足,迅速演示最新的人形与康复机器人。“能向顶尖国际企业家展示,机会太难得。”他说。

在智元创新(上海)科技公司的展台,合伙人姚卯青向嘉宾们介绍,企业今年已完成商业化布局,还获得韩国LG公司领投,正在努力建立海外经销渠道。他希望能借此机会推动产品“出海”。

“我已经习惯被这里惊艳到。哪怕来了三十多年,每次都能看到新的变化。”奥镁集团首席执行官博格斯说:“我今天记下了三四家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名字,希望能有机会合作。有些问题我们还没找到答案,而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议出共识

会议现场 袁婧摄

10月12日,会议现场的“开放麦”,从以前的“怎么做得更好”,直奔“能不能一起做得更好”。讨论从效率走向制度,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升级。

先把数据这条路修通。

“没有数据就没有生态系统;没有数据流,来自上海的创新就难以快速流向世界。”马克·格瑞文建议,上海要成为可信的数据协作平台,把“能用什么、谁来授权、如何追溯”说清楚。数据流得动、看得见,创新才跑得稳。

再把“门槛”变成“路标”。

银瑞达董事会主席雅各布·沃伦伯格建议,需进一步加强市场准入,在绿色科技、医药、数字服务等关键领域持续开放,并简化审批流程。他还提出监管部门与企业应建立年度定期对话机制,对政策进行动态澄清与更新,并与市长层面保持沟通渠道,持续巩固互信与信心。

把试点“放大”,规则“联通”。

斯泰兰蒂斯集团董事长约翰·艾尔坎建议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核心作用,在国际人才方面“简化签证、工作许可和居留程序,通过数字化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专属通道”,同时完善国际教育、医疗等家庭配套,使人才“愿意来,也愿意留下来”。试点的可复制,离不开人的可流动。

再看专业服务与知识产权。

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建议,在新技术早期就让跨国公司参与试点与标准制定;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效率与跨地区协作,提升法律、会计、审计、金融科技等专业服务质量,对标国际、建立权威案例数据库,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

A.P.穆勒-马士基董事会主席罗伯特·马士基·乌格拉把航运供应链的经验转成制度建议:上海可以把航运和物流企业“连起来”,构建常态化对话机制。他还以绿色甲醇加注为例,感谢上海推动多部门协同,让一项跨领域的绿色创新真正跑起来了。

双向奔赴

“去年,与会成员围绕推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建议,有些已经付诸实践。”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会议现场说。

数据显示,自去年市咨会举行以来,已有13家企业计划在沪新增投资,金额超300亿元人民币。

上海先给出确定性,制度型开放持续加码。去年底,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在临港启用,交易席位、统一登记、专网处理,让全球再保险的买卖在这里实现“同屏对话”。

上海自贸实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如今成了航运要素的集聚地。船舶登记、航运仲裁、金融结算、绿色认证、数字船供……一站式服务都能在这里完成。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综保处处长林益松说:“这里不仅是停靠点,更是规则的出发地。”

今年7月,国务院面向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77项试点措施,让“试验田”的制度红利升级为“全国版”。与此同步,上海已经连续8年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把顶层探索转化为企业身边的便利和温度。

企业用实际行动来回应。

20.4亿人民币!今年5月,罗氏制药在上海张江投资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

威立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埃斯特尔·柏莲诺在会议前专程去浦东看了合作项目:“我们在上海建立了开放创新实验室,这支团队有活力、有创意!”会议当天,她把“AI节约时间、提升效率”的方案落到了现场。

星展集团首席执行官陈淑珊透露:“星展国际财富中心已在上海揭幕,我们连接东南亚、香港与内地的网络,助力中国企业走向新兴市场。”星展集团持续看好中国,去年把星展证券持股比例从51%提升至91%。

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双向奔赴”:上海五年来已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近1000亿美元,年均新设外资企业超过5700家,在沪外资企业总数接近8万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认定分别达到1055家、627家。

“上海将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成长壮大。”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议上强调。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