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黄浦江畔的设计革命:从“三生协同”看城市发展新密码

黄浦江畔,WDCC 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蓝色主色调与江景相映成趣。当观众踏上用回收运动鞋塑料再生制成的200米主通道跑道时,脚下的每一步都在诠释大会“设计无界,生生不息”的主题——这条环保跑道不仅是展览的入场动线,更是设计驱动绿色转型的生动隐喻。

WDCC 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现场。沈文敏摄
9月25日至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这场盛会,正值上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15周年。近500个参展品牌、超3000件展品在1.5万平方米的展区内,以“生态-生产-生活”三大板块联动的形式,回答着一个时代命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深刻重构的今天,设计如何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生态设计:从理念到实践的系统变革
“生态设计不是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重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维革命。”在国际设计百人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的主旨演讲引发全场共鸣。作为本届大会的核心亮点,生态设计首次从边缘议题跃居中央舞台,成为全球设计界的共同聚焦。
这种聚焦源于现实需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以及《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的绿色低碳要求,都为生态设计提供了政策坐标。上海早已展开系统性实践:通过《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引导政策方向,以上汽、宝武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在西岸智慧谷等载体打造示范标杆,更以消费补贴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普及。
大会生态设计主题展区内,一场跨越120年的对话引人深思:福特T型车与远景科技回收垃圾创作的Formula E艺术车并列展出。前者开启了化石能源驱动的工业时代,后者则用废旧材料重构了智慧清洁能源的可能,印证着“技术创新需以人文艺术为舵”的设计哲学。法国阿科玛的绿色创新材料、美国阿普塔的绿色包装供应链解决方案,更展现了生态设计在产业端的落地成效。

上海时尚出品集合展区。
全球智慧在此碰撞出思想火花。“蓝色经济之父”冈特·鲍利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娄永琪的“蓝色经济2.0”对话,提出“变废弃物为资源”的循环设计理念;约翰·萨卡拉等可持续设计大师共同推动成立生态设计专家委员会,为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等议题搭建解决框架。这一系列动作,让大会成为生态设计的全球策源地。
无界链接:设计赋能产业的上海实践
“设计无界”的理念,在大会“12255+X”架构中得到充分诠释。1场开幕式、2大展览布局、2场主题论坛、5大设计领域专题、5大产业生态专场及X场联动活动,构成了覆盖产业链的创新网络。
工业设计领域,MG Cyberster跑车成为全场焦点。这款将空气动力学与环保材料完美融合的车型,通过实体展示与互动体验,具象化了“设计重塑移动生活”的议题,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升级为生活方式载体。在数字设计专区,AI驱动的定制化家居系统可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节空间布局,展现了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主题馆。
时尚设计则上演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禾的有机棉服饰系列采用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设计,百雀羚的复古包装通过数字化改造焕发新生,而Jimmy Choo的时尚礼服与智能穿戴设备联合秀,更打破了奢侈品与科技产品的边界。这些展品中,国际品牌占比20%,新锐品牌高达60%,彰显了上海设计生态的包容性与活力。
产业对接成果同样亮眼。在供需对接专场上,50余家国家和市级设计中心发布需求,促成127项合作签约;投资促进专场推出23个重点项目,吸引逾百亿元资本关注;新品发布环节,100余项设计成果首次亮相,其中30%已获得市场订单。“上海设计100+”全球竞赛更汇聚17国2600余件作品,全景展现设计“赋能产业、点亮生活、服务城市、洞见未来”的价值。
人才筑基:青年力量激活创新生态
“35岁以下设计师已成为上海设计创新的主力军。”大会首次启动的“U35计划”交出亮眼答卷:近300份申请中遴选的35名青年设计师,覆盖工业、建筑、数字等关键领域,其中半数拥有自主创新成果。在青年设计人才路演现场,28岁的建筑师李然展示的“城中村微更新方案”获得三家投资机构青睐,该方案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老街区生态与功能的双重升级。
人才生态的构建离不开全链条支撑。大会人才招聘专场吸引8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近1万个岗位,其中数字设计、服务设计等新兴领域岗位占比超40%。“上海为青年设计师提供了从创意到落地的完整生态。”刚与某头部设计公司签约的同济大学毕业生张悦表示,从校园创新项目到“上海设计100+”评选,再到此次大会的展示机会,上海搭建了阶梯式成长平台。
首次举办的“设计之夜”盛典上,吴彦祖设计的生活美学头盔系列引发热议。这些融合实用功能与艺术表达的作品,通过家居、咖啡等场景落地,诠释了“生活处处有设计”的理念。来自全球的设计大师与青年从业者围坐交流,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校长保罗·汤普森感慨:“上海的设计生态既能容纳大师智慧,又能培育新锐力量,这种平衡难能可贵。”

上海设计100+评选活动。
文化根脉:“生生”理念的全球表达
“‘生生不息’的主题,植根于中国哲学中‘万物共生’的智慧。”在全球创意城市设计论坛上,这一解读引发30余个参会城市代表的共鸣。从2022年“相融共生”到2023年“造化万象”,再到2024年“新质生长”,大会主题的演进勾勒出中国设计话语体系的形成轨迹。
这种文化表达正在转化为国际共识。2024年大会发布的《上海宣言》提议设立“世界人与自然设计日”,如今已得到20余个国家的响应。本届大会上,“生生”理念被赋予更丰富内涵:既是“人与自然协同”的新伦理,也是“生态—生产—生活”协同的新路径,更是文明进步的新动能。

主题馆外的设计嘉年华市集。 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提供
城市实践成为文化理念的最佳注脚。杨浦滨江“绿创岸”通过生态修复设计,将工业遗存改造为市民休闲空间;西岸智慧谷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能耗精准管控;“上海设计之都15周年”打卡路线串联起外滩历史建筑与浦东现代地标,展现了设计对城市记忆的传承与活化。这些案例证明,东方哲学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新范式。
全球视野:设计治理的中国方案
3大国际设计组织主席、10余所国际顶尖设计院校校长、近1000名全球演讲者——本届大会的国际化程度再创新高。在“设计与城市治理”分论坛上,上海与英国邓迪、意大利科莫等“设计之都”分享的经验,聚焦于一个共同议题:如何让设计成为破解城市难题的钥匙。
上海的实践颇具启发——在社区治理中,通过服务设计优化养老服务流程,使社区养老设施使用率提升60%;在交通领域,采用数字设计构建的智能调度系统,让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高25%;在生态保护中,运用建筑设计原理的海绵城市项目,有效缓解了汛期内涝问题。这些经验通过大会平台输出,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海外联动则让上海设计走向世界。巴黎的中法品牌高峰论坛、米兰时装周的上海设计秀演、吉隆坡的“上海设计100+”展览,形成了“主场展示+海外推广”的全球化布局。“上海设计正在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协调员杜晓帆表示,上海已成为全球设计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从回收塑料制成的跑道到青年设计师的创新方案,从东方哲学的现代诠释到全球治理的共同探索,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不仅是上海15年“设计之都”建设的成果展,更是中国以设计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宣言书。当设计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态、生产与生活,一个更具活力与韧性的未来正在徐徐展开。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