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向善暖流,2025“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揭晓

2025“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揭晓,十位获奖者的故事展现上海的温度与高度
实干勇争先,汇聚成感动向善时代暖流
2025“感动上海”年度人物:龚建强、姜经纬、胡建、卢广宏、赵听听、马寅青、卢俊威、Maskay Ashish、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团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天关”卫星研制团队
勇为尖兵,彰显为国争先的向上品格;无私奉献,汇聚成感动向善的时代暖流。在日前举行的2025“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揭晓活动上,十位获奖者走上舞台,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之中,有投身科研攻关的专家学者、扎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也有岗位建功的时代先锋、平凡中见伟大的身边模范,还有热血相助、情系上海的国际友人。这些平凡人物的不凡故事,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与高度。
以实干彰显时代担当
年轻的事业年轻的人,在中国大地上,创新如潮,后浪奔涌。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来到“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舞台上,无问芯穹CEO夏立雪自豪地回忆起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的情景:“我们从7个人成长为200多人的团队,与‘模速空间’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算力生态超市’。”
平均年龄不足35岁,“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团队这支年轻的队伍,在短短100天内招引50余家企业,打造了近万平方米的创新生态社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这句在“模速空间”流行的口号,成为上海创新活力的生动注脚。
“饱和潜水生活舱内生活28天为一个工作周期,我们每年将近9个月都要在船上出差。”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潜水队队长胡建平淡的描述背后,是25年与死神抢夺生机的坚持。胡建和队员们一次次挑战极限,创造并屡次刷新了我国饱和潜水最深下潜纪录。
“00后”教师卢俊威以技能报国,在世界技能大赛“工业4.0”项目中以超出第二名100多分的成绩获得金牌,并夺得全场唯一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打破欧洲国家长期金牌垄断。在舞台上,这位年轻工匠宣布了自己的新身份,他要作为一名老师,带领学生去攀登新的高峰。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天关”卫星研制团队成功打造出具有“广巡视、精捕捉、快响应、深观测、速联网”的空间X射线成像天文台,获取由中国自主研制设备观测到的首张全天X射线天图。
用真情书写人间大爱
一段跨越十二年的诺言,一次跨越1400公里的相聚。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浦东公安分局梅园新村派出所副所长姜经纬从2013年起扮演山西吕梁夏占海一家的“儿子”,用十二年的坚守抚慰老人晚年丧子之痛。舞台上,他从三位父母手中接过奖杯——上海的爸爸妈妈和山西的夏爸爸,这个特殊的家庭组合,用超越血缘的爱书写了人间真情的美好篇章。
在颁奖舞台上,一个特殊的家庭,在全场的祝福中复刻了当年结婚时的幸福合影。2002年,新婚伊始的妻子被鉴定为重度脑瘫,龚建强不离不弃陪伴二十余载,自学自创康复训练治疗,让妻子逐渐恢复健康。从两个人到一家人,再到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室带动94名志愿者,龚建强把个人的幸运分享给了更多人。他说:“世界上像我一样遇到困难的人有很多,付出也很多,但不一定能有我这样的回报,所以我很幸运。我想把这份幸运分享给更多的人。”
十年护理路,一片敬老情。上海逸乐护理站吴淞区域站长赵听听带领78名护理员为1091位失能老人带去尊严与温暖。十年间,她总共照顾了35位老人,最长的有五年多。这位带着儿子、孤身在上海打拼的单亲妈妈,也在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归宿。“爷爷奶奶们把我当成自家人一样,我觉得我在上海找到了家。”
用奉献汇聚城市暖流
“我也怕啊,但是这个时候总要有人冲出来。”上海耀家房地产经纪事务所业务员卢广宏用最朴实的话解释自己8次见义勇为、协助抓获犯罪分子30余人的行为。他给家人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若无力回天,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我不觉得献血是伟大的事,就像是我的亲人遇到困难,我们肯定要挺身而出。”尼泊尔籍医生Maskay Ashish(阿思势)的话简单却深刻。56次献血、组建外籍志愿者团队Bloodline、参与基层立法建言献策……这位2003年来上海的国际友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上海,献热血”的深情。
“主持人姐姐,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我是什么样子的?”双目失明的马寅青带着导盲犬盖亚登上舞台时,提出了一个让全场动容的问题。这个1994年出生的女孩,创立的文化传媒公司团队中75%为视障人士,累计制作有声读物超500部,多部播放量达千万级。“上海这座城市给我们力量。在这里,没有人把‘残障’当成‘特殊标签’,更多人看到的是我们能创造的价值。我们赢得了真正的尊重,活成了有尊严的样子。”马寅青说。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林子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