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幅上海金山农民画亮相荷兰海牙,绘就中国百姓生活故事与美好愿景
魅力上海 绽放荷兰
《海上生明月——上海非遗艺术展》暨“魅力上海”城市形象荷兰推广活动开幕

《海上生明月——上海非遗艺术展》暨“魅力上海”城市形象荷兰推广活动现场,专业人士和当地市民认真观展。 陆瑶俊 摄
荷兰当地时间9月12日下午,《海上生明月——上海非遗艺术展》暨“魅力上海”城市形象荷兰推广活动在荷兰海牙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32幅金山农民画作品集中亮相,以鲜艳明快的色彩、朴实生动的笔触,绘就中国百姓的生活故事与美好愿景。本次展览将持续至当地时间9月19日。
2025年是中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3周年,也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合作迎来新机遇。为进一步推进中荷中欧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城市形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解放日报社、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海上生明月——上海非遗艺术展》暨“魅力上海”城市形象荷兰推广活动,将以艺术为舟,以文化为桥,续写中荷文明交流新篇章。
金山农民画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壮大于7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走向世界。涌现于田间地头的“拿锄头的画家”,以浓墨重彩描绘丰收的喜悦、节庆的欢腾,用质朴的笔触定格江南水乡的四季流转。这些作品既保留着中国传统剪纸、刺绣的民间艺术基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视角,被誉为“东方毕加索”式的艺术创造。上海市金山区常务副区长邱运理表示,金山农民画此次走进荷兰,不仅是一次艺术巡礼,更承载着深化文明互鉴的使命,是践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理念的一次生动诠释。
听说来自中国的农民画要亮相荷兰,荷兰绘画艺术界、文化交流领域的专家,高校艺术学院师生以及当地市民,纷纷赶来先睹为快。热情的荷兰人民很快将开幕式现场的座椅坐满,主办方为此两次增加了现场座位。
首次现身荷兰的金山农民画,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荷兰国宝级艺术家、具体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鲍勃·博尼斯说,上海金山农民画生动展现了上海农民真诚、朴实、乐观的生活图景和精神面貌,帮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田园生活、回归田园生活。前海牙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著名摄影家科琳娜·诺登博斯表示,此次展出的金山农民画,在方形的画面里,运用或简约、或鲜艳的配色,诠释出了每一幅画作鲜明的主题。他们都认为,金山农民画的创作者不是专业画家,但能通过巧妙的技法,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上海农民的真实生活,非常了不起。
“今天的农民画展,让我想到了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的一些知名画作。不论是梵高还是金山农民画家,都通过画作客观反映了真实的农村生活。这样鲜活的艺术作品,体现出两国人民具有相通的审美和艺术价值观,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体现出中荷两国对农民的尊重和对农民艺术的热爱。”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文化参赞余建表示。
前荷兰驻沪总领事,现任荷中商务理事会主席、欧中商会主席夏旭衡,站在一幅名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画作前,深情地分享他的上海情缘。“我非常喜欢‘紫气东来’这一说法,甚至建议将它作为本次展览的副标题。‘紫气东来’指的是紫色祥云自东方而来,它象征着纯净与革新从东方而来,从中国而来。我们期盼这份纯净与革新不仅源自东方,也能抵达荷兰,抵达欧洲。”
荷兰著名陶瓷艺术家范·吉尔丝对一幅名为《撒网》的画作流连忘返。“画者运用极具巧思的构图,例如从水下视角描绘鱼塘,将水面之下的景象全然展现。我在自己的作品中也看到了相似的巧思。海牙是座大城市,它与乡村接壤且离不开乡村,就像上海一样——喧嚣繁华之侧,必有宁静祥和。”
现场嘉宾对金山农民画如何进一步提升在海外的影响力,也纷纷建言献策。莱顿大学学生菲奥娜·哈布瑞克等参观者提出,希望金山农民画展能走向更多的欧洲城市,并进入学校社区,让更多年轻人和欧洲人民感受到来自上海农民艺术家的创意和灵感。
2018年以来,“上海非遗艺术展”陆续走进日本京都、东京、大阪和澳大利亚悉尼等多个国家与城市,展览场地包括京都西阵织会馆、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京都清水寺、悉尼歌剧院、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等。其中不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地,逐步构建出“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看见上海”项目品牌概念。目前,该项目已成为上海外宣品牌——“魅力上海”城市推介的重要项目。
开幕式上,金山农民画院画家邱建国向荷方嘉宾赠送了精心创作的农民画作品,并进行了现场创作,引发了当地观众的好奇“围观”。1996年,17岁的邱建国开始学习农民画创作,至今已有近30年。作为一名出生于金山吕巷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村的生活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此次来到荷兰并进行现场创作,是邱建国第一次出国:“今天带来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上海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承载着上海对中荷文化交流的美好祝愿。”和众多农民画画家一样,邱建国希望有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让金山农民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奕/王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