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上海“西大堂”产业倍增升级焕新 普陀发展亮眼

2025年09月11日09:51 |
小字号

“十四五”以来,普陀区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等方面发展亮眼

上海“西大堂”产业倍增升级焕新

“‘十四五’以来,普陀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10.8%,高于全市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8%,高于全市增速2.5个百分点。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9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0.8%;完成规上服务业营收2614亿元,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昨天,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普陀区拿出了一组亮眼的经济数据。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普陀区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引领科创发展

普陀区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重要节点,被誉为上海的“西大堂”。

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介绍,普陀区坚持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引领带动“一带一心一城”重点地区发展,加强与沿线“八市”合作交流,打造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梳理形成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汇集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0项,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需求294项,跨区域合作195项。

就在近期,由上海化工院牵头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入选了第二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名单,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生物医药领域科创策源新核心之一。首批次产品丰度99%以上的碳-13同位素一氧化碳产品,目前已在安徽海素公司实现稳定运行,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如今,创新主体不断集聚,普陀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创新企业的主体作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加强。2024年,普陀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4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4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和255家。

同时,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普陀区打造“创新里”科创产业空间,加快建设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出台“1+N”人才新政,设立海外引才空间站,还成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半马苏河”科创基金,进一步支持科创发展。

传统产业数字化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提前完成“411倍增计划”,占区级税收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普陀区传统产业正聚焦“升级焕新”。普陀区区长赵亮介绍,商贸业是普陀的传统优势产业,去年全区商品销售总额超2万亿元,稳居全市第二。

贸易方面聚焦数字化转型,今年1月至7月,普陀区内有色金属重点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4.5%,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商业方面聚焦新型消费,不断拓展银发经济、悦己经济、国货潮品,大力发展首发经济、直播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一大批新消费企业已在普陀加速涌现、集聚成势。

当前,普陀区正围绕“提升集聚区能级、做强大宗贸易全品类、做实贸易中心承载地”的目标,通过深化央地协同,主动对接大宗商品领域央国企,壮大全品类贸易集群;建强数智底座,推动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数字化升级;畅通金融链路,联合金融机构研发多品类动产质押产品及中小企业专属融资方案。

增强居民幸福感

“十四五”期间,苏州河21公里岸线全面贯通,建成29座苏河驿站,“半马苏河”公园建成开放,居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普陀区的城市更新可圈可点。曾经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城中村”——“红旗村”实现蝶变,建成真如环宇城、山姆会员店、中海中心等高品质载体,化身城区发展“天际线”。

眼下,真如副中心已成为上海协同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新高地。“真如之心”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铜川水产市场,已完成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即将落地商业办公、高端酒店、文化创新、高端居住等新业态。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普陀区新建绿地75.5万平方米、立体绿化10.8万平方米、绿道27公里,新增城市公园9座、口袋公园12座。2024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1%,比“十三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周楠)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