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仪是怎么一回事?哪些人需动态测血压

哪些人群需动态测血压
动态血压仪又是怎么一回事?不同于血糖的“扎一针”,血压监测是无痛、无创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姜萌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血压患者和市民将可穿戴设备作为居家健康监测小工具,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不同产品使用的技术不同,如果使用的是光学传感技术,它就并非直接的血压监测,而是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的非医用推测。
还有一种24小时持续监测的动态血压仪(ABPM)是传统袖式测量形式,它是目前临床上最精确的监测方法。在昼夜的24小时内,大约每隔15至30分钟,就会测量一次,最终提供多达数十次至上百次的血压相关数据,包括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血压最高值与最低值、每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24小时昼夜节律及变异性等。
动态监测有优势
“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目前来看是在诊断、治疗后,评价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最好的手段。”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高血压病区亚专科主任崔兆强说,临床诊断高血压有一些前提条件,例如测量血压前半小时不能喝浓茶、咖啡,测量前四五分钟要安静休息,静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等。动态血压监测,则能满足患者非静息状态的血压测量,白天骑车、吃饭、上班时,都不影响其监测。
但动态血压监测仪也有自身缺憾,崔兆强自己也曾测量过,9时15分忙碌了一会血压高了上去,9时30分血压又不高了,“你不可能因为15分钟血压高就被诊断为高血压,因此动态血压仪需要配合‘生活记录卡’,让医生知晓血压升高或降低时分别在做什么,最终得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哪些患者适合24小时的血压监测?姜萌说,第一种就是“白大褂高血压”人群,一到医院就紧张,看到血压仪立刻坐立不安,而血压容易受情绪影响,这样一来很难在单次测量中获得真实数据;第二种是需要明确是否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即初诊患者,有时候可能因为一过性事件发生了血压升高,24小时监测可以客观、准确判断真实情况,避免误诊或漏诊;第三种是白天血压不高、晚上高的“夜间高血压”患者,由于不容易被察觉和监测,它会使患者长时间暴露在心血管风险中,人在睡着之后血压情况如何,只能通过动态血压仪记录。此外,一些患者在术前评估时也会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确保手术安全。
更提倡手环监测
动态监测血压,业界尚无规范。崔兆强直言,到底哪个设备可行,或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其实没有统一说法。但对提高市民血压知晓率而言,动态监测是挺好的途径,起码可以让使用者知晓特定时间点血压是正常还是异常。
至于如今许多市民热衷的手环监测,专家认为,其功能比动态监测血压更精准,监测心律不齐、心律失常没有问题。如能配合人工智能预警,与后台联网捕捉其他危险因素,可实现提前预警、防患未然的作用。
姜萌也表示,手环虽然在专业性和准确性上不如医用专业仪器,但对于市民的日常保健、体检相关数据的自测和预警等很有意义,“血压波动是具有季节性的,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上升1.3mmHg、舒张压上升0.6mmHg,因此一般来说,秋冬季节血压偏高,春夏两季则偏低。手环每天的监测数据可以为使用者呈现直观的数据变化,对于就诊用药、调整治疗方案等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但也有人不适合穿戴动态血压仪。第一是焦虑人群,相关数据可能影响其正常生活;第二是高龄人群,可能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瘘、末梢血管循环欠佳等影响光学传感,动态监测数据无法作科学参考。
(来源:解放日报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