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缺失,无障碍车位如何才能真“无障碍”?

无障碍车位如何才能真“无障碍”?
设置无障碍车位的初衷,是为肢体残疾者、老人、孕妇等行动不便群体提供最基础的出行保障。但在上海多个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记者调查发现,无障碍车位要么难觅踪迹,要么被普通车辆占用,更有政策执行标准不一的问题。现实与法规之间的落差,让不少残疾人驾驶员直言“出行负担并未减轻”。
或许有人会疑惑:残疾人驾驶员的停车需求是否典型?事实上,我国早已建立起残疾人驾驶培训与驾照认证体系,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士可以考取专用驾驶证。律师宋帝就是其中一位,他因右小腿截肢,考取了C5驾照,如今每天都开车出行。据他了解,在上海,有3000多名残疾人驾驶员。
标识缺失
对残疾人驾驶员而言,最需停车的是这几类场所:进行日常消费的商场商超、提供公共服务的文体设施,以及就医拿药的医院。此外,路边停车位也是其临停刚需。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部分大型商场停车库,寻找无障碍车位需要“碰运气”。比如,某大型商场的地下车库,无障碍车位被安排在角落,且无明显标识,车主往往要绕行几圈甚至询问管理人员才能找到。即便找到,也未必能用。不少无障碍车位长期被占据,靠近电梯口的便利位置反而成了这些车主图省事的“首选”。
在前滩太古里,记者在商场的两个停车区域找到8个无障碍车位,宽度比普通车位宽一些,符合建设标准,并配有电子锁及求助电话。拨打电话后,工作人员表示,可远程遥控降锁协助停放,但无障碍车位并没有任何减免优惠,残疾人车辆与普通车一样按标准收费。明显的不足则是引导标识缺失:虽然在地面绘制了轮椅标识,但墙面与指示牌上均未标示,若非反复询问管理人员,车主难以第一时间找到。
相较之下,公共文体设施的无障碍设置更为周全。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置相对规范,地下二层专设无障碍车位,墙壁上也有清晰标识,并配备金属坡道消除门槛。但停车区域距离电梯仍有近百米,对推轮椅或拄拐杖的人来说,这是一段不短的路程。
而医院的停车矛盾尤为突出。不少残障人士反映,中山医院的车库虽划设了无障碍车位,但位置较远,且停车紧张,需要提前三天在“上海停车”App预约,很多残疾人临时就医时无法保障车位。宋帝也曾遇到无障碍车位被占用的情况,“投诉了很多次,但基本没效果”。他记得有一次在吴淞中心医院,当时两个无障碍车位就被三辆普通车辆占据着,“无位可停”的尴尬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
还有一些商业综合体和办公大楼直接忽视此类需求。记者在中山医院附近的均瑶国际广场地下车库未找到任何无障碍车位,而且,地库通往地面的通道还有门槛,通行不便。目前,上海市区的路边停车位也很少设置无障碍车位,不少路边停车位改为智慧停车后,收费更加便捷,但无障碍车位没有同步配备。
减免力度小
除了车位本身的可见性和使用权,收费政策不统一也成为残疾人出行时频频投诉的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截至目前已有19个省、市出台残疾人无障碍停车免费政策。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之际,西安市也宣布新增规定:残疾人驾驶专用机动车使用无障碍车位时,可享受免费待遇。
与全国不少地区相比,上海的无障碍停车政策在执行中显得更为审慎,但也因此暴露出一些和现有法规并不完全契合的地方。首先是收费减免标准不够明晰。2023年之前,浦东机场、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各大医院等场所,几乎都对残疾人专用机动车实行全天免费。但2023年出台了《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将绝大多数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调整为“首入前4小时免费”,超过则按标准收费,其他非政府投资建设的停车场则不在其范围内,反而增加了残疾人就医、出行的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有部分公共机构的停车场已经跨前一步,在无障碍车位的收费上为驾驶员提供便利。比如上海图书馆(东馆)为残疾人车辆提供全天免费的优惠政策,徐汇游泳馆在“上海停车”App上明确提示“首次入场4小时免费”。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全国多地已相继执行残疾人停车优惠政策。对比来看,上海在车位数量、引导标识、管理维护以及收费减免上,与一些城市还有差距。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王一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