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精雕”宜居空间,优化服务供给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百座“人民坊”营建美好生活新场景

本报记者 戚颖璞
城市空间日益有限,生活需求有增无减。这道必答题,上海如何解?
答案或许就是70岁阿姨顾惠华的日常。她的退休生活几乎被三个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填满。“书法、插花、做香囊的兴趣课都免费,我和老姐妹们来不及参加!”
这类家门口的一站式生活港湾,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里统称“人民坊”。2023年起,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明确,重点推动建设一批人民坊。迄今,人民坊在上海落地超100座,今年下半年将新增30座,成为上海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在螺蛳壳里“精雕”宜居空间的关键落子。
一站式解锁生活新场景
人民坊是什么样的存在?不同的居民心中,它有不同的模样——
生活在杨浦228街坊周边的居民觉得,几十年前那份熟悉的烟火气回来了。曾经的小卖部、理发铺、修理摊,如今汇聚成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中心。
“我有静脉曲张,每天雷打不动要来理疗的。”江浦路街道居民修琴把辽源党群服务中心当成健康驿站。
“这里有家的感觉。”退伍军人李宗伟说,自从家门口的静安曹家渡市民中心社区食堂开业,吸引了不少住在其他社区的老战友专程前来。
在杨浦居民封庆眼里,人民坊是“职场重启站”。失业后,经人民坊零工驿站牵线搭桥,他找到了工作。
“人民坊是一种新空间类型,精准满足周边居民和白领的多元需求。”上海市规划资源局更新处处长骆悰说。从城市管理的视角看,人民坊无疑是优化社区服务供给的创新举措,它通过空间的集约式开发和功能的复合叠加,以更精简的投入实现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坊的内涵已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初自上而下规划推动的项目,逐渐“生长”为一种自下而上、由居民需求与社区活力共同驱动的生活场。
居民不仅是服务的享受者,更成为空间使用的参与者、活动策划的贡献者。“我们看到,由于所在片区的特点、老百姓需求不一样,人民坊也会有不同的演绎。” 下转 3版(上接第1版)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联席办工作人员说,人民坊已在各区落地并演化出特色品牌,如徐汇“生活盒子”、嘉定“我嘉·邻里中心”。今年,上海已经建成20个人民坊项目。
深挖存量空间新潜能
这么多新增服务空间无一来自新造楼宇。记者走访发现,不同社区都在想尽办法,把存量空间重新规划、改造并利用起来。
不起眼的存量空间,是如何被精准定位的?
“我们建立了行政线、技术线、社会线联动机制,通过政府协调、专业团队支持、持续收集民意,确保人民坊项目能够落到实处。”普陀区规划资源局副局长李梅表示,前几年,大家排摸出一片灰色空间——小区内部一条三不管道路,一处违建浴室和一座脏乱菜场,如今,这个区域建成了泰山人民坊。
很多人民坊是从城市空间“边角料”改造过来的,布局也是因地制宜。
集成式人民坊比较常见,是由整栋大楼改造而来,内部空间“极致利用”。徐汇万体汇只有三层楼,却能囊括40多种功能区。有意思的是位于一楼的洗衣洗鞋房,占地最小却最受欢迎。
如果没有适合的大楼怎么办?基层也有办法——打造组团式人民坊。泰山人民坊以一栋白色建筑为中心,集成了休闲、活动、托幼、会议、阅览等功能,不远处配套有生境花园、菜场市集、社区商业,甚至吸引肯德基开出上海第一家社区门店。
杨浦辽源党群服务中心的每个空间都安装了感知探头,实时监测房间的使用率。使用率较低的空间,会及时调整运营计划,让公共空间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不到一年时间,这里开展活动近千场,服务人数近11万人次。
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建设人民坊是“上半篇文章”。可持续运营是决定人民坊生命力的“后半篇文章”。这就要动员社会力量一起,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居民共建。
核心是“老百姓说了算”。长白新村街道长白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芳最近又忙活开了。“2016年启动旧改时,我们征求大家意见,引进社区食堂和健身房。2023年,居委引进了大家想要的修补摊位、理发店。”现在228街坊的保租房来了很多年轻人,又开了深夜食堂、各种牌子的咖啡店,法律咨询、医疗咨询、再就业咨询、带岗直播也陆续上线。如今服务提升成了居委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从长远来看,人民坊实现自我造血是关键。许多人民坊都在尝试引入企业运作。曹家渡市民中心社区食堂引入光明食品集团城市厨房。品牌化运维让这座社区食堂看起来像是精品餐厅,价格却实惠,一份沙拉、一杯咖啡都不到10块钱,逢年过节菜品还有折扣。“我们全家一周有两天在这里吃,老人、年轻人都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长春社区居民黄国芬说。
数字化赋能,是人民坊未来的生存方式。今年5月,武宁路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全市第一家“线上人民坊”。居民用手机进入“随申办”的曹杨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板块,在数字地图上可精准定位建筑内部的社区食堂、社区药房等功能板块,进入虚拟空间就能预约文娱活动、在社区食堂订餐。
这是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建设首批先导应用场景中的“美好生活掌中宝”曹杨场景。场景旨在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全龄友好社区建设,彰显“人工智能+美好生活+城市治理”的复合效应。骆悰透露,“线上人民坊”已同步开展各区试点。将来“线上人民坊”还将成为“数智人民坊”,为人民坊持续优化装上“智慧引擎”。
人民坊扎根社区,强化了邻里关系,彰显着城市温度,成为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带来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