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美食| 健康

出伏后沪上医院急诊量不降反增 这几类疾病高发

2025年08月22日18:15 |
小字号

出伏后医院急诊量不降反增

注意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胃肠炎与空调病

本周上海正式出伏。记者从上海部分医疗机构急诊科了解到,出伏后急诊数量并未减少,有的甚至不降反增。市民朋友防暑降温还应多加注意,尤其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胃肠炎与空调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郭健告诉记者,近一周急诊接待患者数量不降反增,比三伏天时增加10%至20%。夏季急诊高峰通常从7月持续到9月中旬,她解释,市民在三伏天更注重防暑降温,因此今年中暑患者比往年要少。出伏后气温居高不下,人们一不注意就会患上各类与高温直接相关的疾病。

急诊科有不少年轻患者得的是空调病。郭健说,空调设置温度过低、冷风直吹身体、以及室内外温差大、屋内长时间不通风,都容易引起感冒、流涕、鼻塞、咽痛、发热。另一类夏季高发疾病是急性胃肠炎,由于人们爱吃冷饮,吃多了导致脾胃受损,再加上高温天食物容易变质,两者叠加就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

感冒、发热或急性胃肠炎患者大多是年轻人,占急诊科患者一半左右,另一半是突发心梗或脑中风的中老年人。郭健解释,夏季人体出汗较多,血液浓缩变得黏稠后,更容易形成血栓,空调房和室外巨大的温差也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增加心脏负担。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口闷胀、疼痛,可能伴有灼烧感,也有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或左肩放射性疼痛。

在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吴晓说,目前每天急诊量仍有600至700人,这样的情况已持续近3个月。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危重患者很多,日均百来人,其中不少是老年人。吴晓说,老年人盛夏需格外注意,高血压、肺功能不好的老慢支患者,夏天气温适应能力差,一不小心就容易旧病复发甚至引起并发症。

郭健提醒,已确诊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在高温天应有自我防范意识,谨遵医嘱坚持服用药物,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尚未确诊的50岁以上中老年人也要引起重视,如果只是短暂刺痛,不必过度担忧;但如果胸痛或上腹痛持续时间较久,程度较为严重,应尽快就医。

出伏后的高温天,急诊科仍有部分中暑患者。郭健说,人在户外时间较长,经受太阳直射,可能出现轻度中暑症状,如头晕、乏力、胸闷、恶心,要及时转移至阴凉处降温,喝常温电解质饮料,可极大地缓解症状,但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直吹空调或喝冰水。如果5—10分钟内症状未缓解,甚至出现发烧、神志不清,就是严重中暑症状,应赶快送医。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其中一种是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快递员、外卖员或建筑工人等在户外作业的易感人群;另一种是非劳力型热射病,中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是高发人群。她建议,高温天户外作业的易感人群应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在35℃以上高温天要开空调,空调温度最好设定在26℃左右,屋内通风,并在早晚天气凉爽时段适当外出活动,少吃辛辣刺激或冰冷食物,保持充足睡眠,安稳度过“秋老虎”天。

(来源:解放日报 见习记者 李昂)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