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蛇类较活跃,上海常见四种蛇仅短尾蝮有毒

汛期蛇类较活跃,市民在公共绿化带邂逅蛇
上海常见四种蛇仅短尾蝮有毒
近来,有不少市民反映在公共绿化带及周边区域邂逅了蛇,并对这些蛇是否有毒表示担忧。记者从上海林业部门了解到,上海地区历史上记录过3科15种蛇类,目前较为常见的野生蛇类有2科4种,包括游蛇科的黑眉锦蛇、赤链蛇、乌梢蛇以及蝰科的短尾蝮。
据介绍,上海目前较为常见的4种野生蛇类中,仅短尾蝮有毒。短尾蝮是中小型管牙类毒蛇,其体长可达0.5米。短尾蝮有一个显著特征,其背部有左右对称的深色斑。短尾蝮的毒液是混合毒,主要通过血液循环侵害被咬者。被咬的人会出现伤口周围剧烈疼痛、红肿、皮下淤血,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呼吸麻痹、急性肾衰竭。虽然其他3种蛇类没有毒,但遇到了也不能掉以轻心,切勿靠近招惹。
野生动物保育专家提醒,进入汛期,尤其是台风来临前后,蛇类比较活跃,因为感知到空气湿度大幅增加,它们为了躲避暴雨,会离开低洼地带或洞穴,四处寻找更安全的地方;积水退去后,许多蛇类的猎物如昆虫、蛙类等被迫暴露,让蛇类忙于觅食,这些都会增加它们与人遭遇的可能性。
为避免被蛇咬,建议绿化比较好的小区的居民清除住宅周边的杂草杂物,减少蛇类藏身之处,如在家中发现有蛇闯入,切勿擅自捕捉,赶紧报警或联系物业、林业部门的专业人员处理。
市民如不幸被蛇咬伤,在专业医疗救援抵达前的现场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一是别乱动,以免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毒素扩散;二是快绑扎,用绷带、绳子等绑扎伤口近心端,减缓蛇毒扩散;三是反复洗,反复用清水冲洗伤口,尽可能减少残留的蛇毒;四是记特征,尽量记住蛇的外形特征,或用手机拍下蛇的照片、视频,以便就医时帮助医生高效判断致伤蛇种,精准用药。
做到这四点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尽快就医。注射抗蛇毒血清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多数毒蛇咬伤在发病初期都有2至4小时的黄金救治期,越早启动抗蛇毒血清治疗越好。
据上海市疾控中心公开信息,上海目前有13家医疗机构备有抗蛇毒血清,具体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奉贤区金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松江区车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亭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陈玺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