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东方七日谈|AI比人聪明了,普通人该干啥?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田泓
2025年07月31日16: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夏医生,您的诊断和我从AI那里查到的一模一样。”

“假如我的诊断和AI不一样,不知道病人是会听我的,还是听AI的。”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仁济医院院长夏强讲述了自己的困惑。

八年前,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徐汇西岸滨江临时帐篷里开张时,大多数人还以为这只是世界上“最强大脑”的科学畅想。八年后,展馆熙攘堪比动漫展的盛况,让人真切地感受到“AI真的来了”,而且比预期来得还要快。

“AI已进入觉醒倒计时,人类可能不再是地球最顶级的智慧生物。”今年84岁的“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辛顿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出预警。

辛顿认为,人类理解语言的方式和大语言模型的方式几乎是一致的。AI 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强。比如计算机软件可以被抽象、被复制,并在不同的硬件上运行。只要程序存在,它的知识就不会消失。你甚至可以毁掉所有的硬件,只要软件代码还存在,它就能被复活,因此AI 系统具有“永生性”。而人脑是模拟系统,每一次的神经元激发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完全复制的。

此话并非危言耸听。在7月下旬举行的2025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上,Google DeepMind研发的Gemini Deep Think模型取得了金牌水平的成绩。“AI数学好”不是新闻,爆点在于,这次AI 在规定时间内,用自然语言解决了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题。

根据赛制,每个参赛国派出的6名青年数学顶尖人才,要在4.5小时内解决6道极其困难的题目,涉及代数、组合学、几何和数论。今年,Gemini Deep Think在同样的时间限制下,解决了6道题中的5道,获得35分(满分42分),达到了金牌标准。去年,DeepMind的AlphaProof和AlphaGeometry 2组合系统虽然也取得了银牌成绩(28分),但需要专家先将题目从自然语言翻译成Lean等形式语言,而且计算时间长达两到三天。今年的Gemini则完全不同:它直接用英语读题,直接用英语写证明,而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AI比人更聪明,生而为人的意义在哪里?”睿智如夏强院士对未来尚且没有安全感,普通人又该如何面对?

其实,AI对现实社会的渗透已经在改变千行百业。当学生用豆包3秒钟解完一张考卷,老师们开始不知道怎么上课了;当AI用30秒就能完成一篇快讯,媒体人曾经信奉的“专业主义”价值何在?这种困惑直接反映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上:文科专业“被嫌弃”,理工科也未必底气十足——AI医生都快赶上资深院士了,漫长的医学教育如何自处?

联想起这两年暑期档有关教育的两部电影引起争议,也多少反映出社会对教育未来的困惑。一部是去年的《抓娃娃》,一部是今年的《你行!你上!》,前者的“伪吃苦教育”和后者的“中国式虎爸”,固然因导演的个人风格而有所夸张,但其底层教育观念与AI时代的不适配,才是引起票房差评的原因。很多家长明知道今日所学他日未必有用,也只能陷入“内卷”,唯恐踏空当下。

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有一些声音渐渐清晰。比如在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行的“AI+媒体融合创新”专业论坛上,主流媒体就形成共识:机器的效率永远服务于人的价值,算法的进化始终锚定于主流导向。

技术迭代不是要把人变成效率更高的工具人,而是要让人找到生而为人的意义和幸福。放弃无谓的内卷,更勇敢和积极地思考AI带来的挑战,也许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对普通人最大的意义。不惧未来,方得未来。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