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上海人的“夏日水果地图”,甜蜜的产业蓝海

2025年07月16日09:27 |
小字号

上海“夏日水果地图”,甜蜜的产业蓝海

在上海,夏天怎么过?在滨江看晚霞,在梧桐成荫的风貌区老洋房里看展,在外滩霓虹闪烁的露台上品西餐……或许还有一种选择,参考“上海人的夏日水果地图”,“全部吃过才算不辜负上海之夏”。

每年盛夏,上海特色地产农产品缤纷登场。如果把它们的产地连起来,真的可以一路从上海最南吃到最北,从六月吃到九月。浦东南汇的西瓜、水蜜桃,嘉定马陆的葡萄,奉贤的黄桃,庄行的蜜梨,金山的蟠桃,闵行的黄金瓜,松江的仓桥水晶梨,崇明的无花果……不论是哪一种果子,咬下去的那一口甜蜜爆汁、清爽可口,似乎就能够让人立刻从酷暑中解脱出来,找到夏日独有的幸福感。

上海粮食亩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二,耕地面积加上其他种植用地,约占全市陆域面积的一半。除了将粮食亩产做到了“顶流”,上海的农民们更是将本地蔬果塑造成高价值的精品——品质口感上乘、种类新奇多样、定价让同类产品“望尘莫及”,仍供不应求。

这些年,上海的农业领域还出现这样一个趋势——越来越多人尝试在上海种植各类小众罕见的果蔬,有些投资甚至超过千万元,他们把上海的农业看作“被人忽视的蓝海”。

定价为什么这么贵?

让“嘴刁”且喜欢“尝鲜”的上海人吃得满意

7月初,嘉定马陆葡萄正式上市,可供售卖的葡萄品种共有60余种,价格同往年持平,一般每斤40元到50元,最贵的一串就能卖到100元。相比市场普通葡萄5元到10元的单价,算得上是“天花板”了。

最近,奉贤的“早生新水”梨也开始陆续成熟。这是庄行蜜梨的一个早熟品种,果皮更薄、更光滑,果汁丰富,果肉也更细腻清甜,平均糖度12度—14度,称得上梨中上品。品质最好的大果定价在25元/斤。

为什么这么贵?

品牌效应是一方面。不论是南汇8424西瓜、奉贤黄桃、马陆葡萄,还是金山蟠桃、练塘茭白,都是上海本土培育几十年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口碑好,知名度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光环更是对“品质”的另一种认证。

但更重要的是品质和技术的“精”。上海土地资源稀缺,且大多不成片,不具备大面积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条件,而市场上,海内外流入的果蔬产品其实已经饱和,注定了地产农业必须走中高端精品路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这种精品化的思维,贯穿了上海地产农产品从种源选育、种植维护到采收售卖的全过程。

如种源,尽管年复一年上市的仍是“马陆葡萄”“奉贤黄桃”“南汇水蜜桃”这些承载历史印记的品牌,但消费者品尝到的鲜果,实则多来自近年培育的新种果树——品种迭代之快,远超想象。

在嘉定马陆葡萄研究所,批量生产的葡萄品种就有60余种,科研品种达120多个。今年,又有两款成熟的商品亮相:红颜皮薄、果肉脆甜的马葡5号,果软多汁、香味浓郁的马葡6号。

在蟠桃之乡金山吕巷,种植的蟠桃品种接近80种,在香味、口感软糯度、甜度上各具特色。奉贤黄桃陆续选育出了10个“锦”字系列黄桃优质新品种,包括锦绣、锦春、锦香、锦辉、锦丰、锦冠、锦园等,几乎每年都要推广种植新品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林果所原所长、国家桃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叶正文告诉记者,不断地选育、优化品种布局,一方面是为了错开桃子的成熟期拉长销售期,更关键的是不断创新桃子的风味和口感,让“嘴刁”且喜欢“尝鲜”的上海人吃得满意。

果园精细化种植有一套

把品牌的含金量和附加值提到最高

在精细化种植方面,背靠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乡村则更有一套。

在青浦的哈玛匠果园,品质最好的水蜜桃一颗就能卖88元,还一桃难求。细究其种植模式,就会感叹“的确有点东西”。试验田里,每棵桃树都配备传感器,实时监测数十项生长指标,技术员根据每棵树的专属成长档案,花芽分化期控氮补硼,膨大期精准补钾,实现水肥管理的精准控制。

同样是桃,金山蟠桃的果园看起来平平无奇,其实地底下大有说头。从生物学角度上,桃子的甜度与生长阶段吸收的水分有关,上海为冲积平原,地下水位高,一旦初夏时节雨水多,桃的甜度就会因土壤中的水分过多而降低。许多年前,金山一名专家型果农探索出土壤改造的方式——在果垄下方土壤深挖60厘米,埋入排水管道,更精准地控制果树根系吸收的水分。

嘉定马陆的葡萄,一个大棚一亩地,产量有1200多串,即便搭载了联网感知监测、智能控制等设备,但售价能达到百元一串的精品,也不过总量的10%。每年,马陆葡萄协会都会制定马陆葡萄精品果标准,对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18度果皮颜色、果穗紧密度、果粒整齐度、穗型、果实风味、果实肉质、外观等进行详细规定。

这两年,一些庄行蜜梨的种植户会在售卖前,为梨子配套相应的无损智能化的商品处理器,将其按照不同果径、甜度区分,从而形成分级定价,一个级别对应一种价格。

精细到这个程度,不仅能对产品品质有更全面的把控,更能通过制定标准,把品牌的含金量和附加值提到最高,定“高”价的底气自然而然生出。

“新”“奇”“特”打小众牌

市民对特色农产品的接受度与付费意愿显著高于其他城市

上海还有很多特色农产品,以“新”“奇”“特”打小众牌,形成差异化竞争。

奉贤区青村镇,有家花10年时间实现“北樱南栽”的农业合作社,让市民吃上了家门口新鲜生产的大樱桃。

在上海的气候地理环境下种大樱桃,算得上“逆天改命”,挑战非常大,难度很高。多年来,众多农业从业者都想攻克大樱桃南栽“花”而不实的难题。奉贤这家合作社选择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对近百种樱桃树种进行筛选,并通过温室、物联网系统等技术搭建调节气候,逐渐发掘适宜在上海栽种且高产高品质的品种,最终“物以稀为贵”,成功占据上海的大樱桃市场。

今年,合作社种了近100亩樱桃,主要销售渠道为体验采摘,均价在98元/斤,最高能达到150元/斤,亩产值接近10万元。前来购买体验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百亩樱桃园供不应求。

奉贤还有家专门研究南瓜的农业合作社,其育种基地每年要种植3000到4000种南瓜,除了选育食用价值高的,还试种市面上罕见的品种,比如稀奇古怪玩具南瓜,和《哈利·波特》同款的巨型南瓜,供一些大型活动、景区布置等特殊场景使用。

这家合作社深耕南瓜种源十多年,背靠上海农科院和上海交大农学院等专业技术支持,自主培育出13种已通过认证的南瓜新品种。其发展模式也很特别,在上海做最核心的种源开发,打造品牌,再到新疆、宁夏、云南的基地大面积种植,实现技术突破到量产商品化。

去年,记者在奉贤迎龙村遇到一名刚从广东来上海发展的青年农户董龙胤。他种植的水果玉米口感脆甜,可以生吃,汁水如牛奶,入口无渣,与上海地产玉米差别很大。虽然好吃,但价格也十分“辣手”,一穗卖10元。此外,这种玉米比较“娇气”,不宜存储和物流运输,且种植面积只有几十亩。

这名“85后”新农人是农二代,家里在广东还有上千亩玉米种植基地,更是知名农业品牌的核心供应商。抛下成熟的广东基地,来上海做农业,不是农二代“没苦硬吃”,而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时隔一年,记者再联系这位董师傅,他的水果玉米基地已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大到一百亩,不仅与上海某知名大型企业达成农产品定向采购的合作,更计划在迎龙村再拿下两千亩地,拓宽生产的规模和业务,除了玉米,还要种全价活米,养酵素泉水鱼、酵素林下散养鸡,未来还要与上海的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三产联动的农业综合体。

董龙胤坦言,来上海做农业,本身看中的就不是那“一亩三分地”,而是上海“背靠科技支撑,直面市场需求”的双重利好。

一方面,上海市民对小众、特色农产品的接受度与付费意愿显著高于其他城市。这种独特的消费“土壤”,为高端农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虽然上海基地产量有限,却可凭借品牌示范效应撬动更大市场。一旦本地市场打开,订单渠道畅通,广东基地便能发挥规模化优势,实现持续供应。

另一方面,上海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农业科技化水平更高,更有利于新品种和高技术高附加值农业产品落地和推广。

种植户只管种,根本不愁卖

上海自带的网红基因与庞大流量,正是孵化农业新品牌、打造现象级产品的天然试验场

或许会有人觉得,上海的农业生产总值占上海总GDP的1%还不到,这个行业是不是没什么前景?也有人说,许多上海的地产农产品在市面上买不到,是不是意味着市场化程度不够好、销路打不开?

这些其实都是对上海农业和农产品的误解。

很多从业者说,上海的农业,“其实是一片被上海其他产业光芒所掩盖掉的蓝海。”

许多“懂经”的老饕,都是掐准季节时令到了,直接冲到合作社抢购的。记者曾在奉贤一家种梨的合作社偶遇一对专门从宝山赶来买梨的夫妇,过去5年,他们每年都来买最早上市的那批梨,25元一斤,一买就是10箱,除了自己吃,还分给亲朋好友。合作社老板说,他们许多客户都是如此,回购率和黏性非常高。

说白了,种植户敢如此定价,主要还是上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支持。

叶正文说,不论是南汇水蜜桃、奉贤黄桃还是金山蟠桃,最近几年的市场行情,都是供不应求。大部分产区都建立了相应的行业协会,帮助产品的市场调查和销售,合作社和果农只管种,根本不愁卖。

“就算把上海地产所有桃的总量加起来,也只够10%到15%本地消费市场。”叶正文还提到,有些老牌合作社,一年只卖这三个月的桃,收入就超过其他行业一年的产值。

另一方面,上海的农业可不只卖蔬果就完事。这几年,新农人们思路都很“活”。玩法多,场景也多。

金山吕巷的蟠桃研究所划出了20多亩果园,拿出1000多棵桃树供消费者付费认养,每棵桃树年费1200元左右,市民可以自己种、自己管、自己采,果园提供技术指导,也可以委托果园管理、寄送桃子,如此来培养长期消费群体,提高消费黏度。

蔬果采摘,文旅联动,是农业板块的老玩法了,被认为是提升附加值最快的方式。记者发现,近年一些小众农产品也盯上了这条赛道。

今年夏天,松江叶榭镇的一家主打绿叶菜的蔬果合作社,就把自家藕塘开发做莲藕采摘等体验项目,有了文旅属性,原本批发价不到3元/斤的藕,一下子就能卖到15元/斤,农户和消费者都得了开心。

记者还结识了一群扎根金山、来自浙江的“00后”番茄种植者。他们专攻上百种奇异番茄品种,绕开传统渠道,直供上海的米其林餐厅与五星级酒店。富余产品则精准投放至“梧桐区”精品餐厅与文创市集,通过合作快闪、主题路演及品牌故事包装,持续提升线上线下知名度。

在这群年轻人眼中,上海自带的网红基因与庞大流量,正是孵化农业新品牌、打造现象级产品的天然试验场。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农业也能书写出如此丰富的创新叙事。这些应季缤纷的“上海夏日之味”,也是这座城市的另一种魅力。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沈思怡)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