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东方七日谈|“阿姨”成为职业人,城市服务稳起来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季觉苏
2025年07月08日17: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找一个靠谱的家政“阿姨”,是许多家庭很头疼的事。约好了月嫂,到了预产期却突然“放鸽子”;刚磨合好,对方另有高薪去处,走了;口碑不错的同一机构,人员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看似琐碎、习以为常的小事,其实是家政和养老服务业里长期存在的大难题:信任难建立,服务难复制,行业难升级。

上周,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调研家政和养老服务行业时,提出要让员工制工作走深走实,更好助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

解放日报相关报道

当前,不少公司打着“公司化运营”的旗号,但多数仍停留在平台撮合、挂靠派单的模式。从业者与平台之间,并无正式劳动合同,也没有社保、福利、培训、晋升路径等权益。一旦服务出现问题,平台可以推卸责任,服务人员可以随时离开,客户也难投诉,整个链条脆弱、不可持续。

真正意义上的员工制,是让服务者变成职业人。这意味着从业人员有了固定收入,可以缴纳社保、接受系统培训、拥有晋升通道。而企业为了服务质量,也必须投入更多精力用于管理培训、建立标准、提供保障。这就形成了一种新型关系:客户放心请,从业人员愿意干,公司也愿意投入。

事实上,家政与养老服务行业的升级,远不止用工形式的调整,它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城市的发展质量、治理水平息息相关。在上海,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已超三分之一,照护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上海人均GDP在2024年超过20万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服务型消费正在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的新引擎,也代表着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持续追求。

这意味着,像照护、助浴、康养、早幼教等细分服务,正在从“是否能请上”走向“是否请得好”。高收入群体愿意为优质服务买单,年轻家庭更看重专业性和安全性,老龄家庭则需要长期、稳定的服务支持……这些变化共同推动着一个“曾经被视为低端”的行业向职业化、品牌化方向转型。

另一方面,当前上海仅家政行业的市场规模就超百亿元,从业人员数十万人,但高质量供给远远不足。庞大的服务需求缺口决定了这是一个尚未饱和的蓝海市场。

家政和养老服务,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幸福与安心。它们是城市生活运转的基础,也是社会温度的体现。随着时代发展,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不仅让服务更可靠,也让从业者获得更多尊重和保障。未来,这个行业不仅是满足需求的“补位者”,更将成为推动高品质生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