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曹路镇推进区域治理更“精细化”

位于浦东新区的曹路镇为大型居住社区,人口持续导入,目前辖区总人口约25万。据2025年一季度上海市轨交客流分析报告显示,地铁9号线起始站——曹路站,早高峰客流量位列上海第5位。
曹路站航拍图。曹路镇供图
蜂拥而至的客流量带来了近七千辆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需求。据曹路镇数据统计,2023—2024年,全镇共受理共享单车相关投诉199件,主要涉及单车乱停放、停放太多影响道路通行和无车可骑三类问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动力所在。面对乱停乱放及超负荷的停放量,曹路镇该如何整治这一“不和谐风景”?近日,记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随着人民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持续推进,地铁口周边区域在“微更新”进程中,一处处细节正在悄然改变。
细节一:设置专用停车场,规范共享单车停放
作为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共享单车在通勤接驳等场景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面对早高峰车辆停放乱象,曹路镇分类施策。
下班高峰,一辆辆共享单车驶出停放区。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在地铁3号口科学规划,打造了全新的共享单车专用停车场,同时,打通围墙内外,方便市民穿行抵达地铁口。目前,日均停车1000-2000辆。
打通围墙内外,方便乘客穿行。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对2号口南侧林下空间进行改造,作为非机动车停车场同步投入使用,实现分类多点疏导,显著改善了乱停车现象。
改造林下空间,多点疏导。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在固定区域设置共享单车停放区,可以让乘客清楚知道地铁站哪个口出来有车可骑,逐渐培养成习有序停放的习惯。”曹路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汤乃慧表示,由于地铁末班车停运时间为凌晨,镇里要求对单车运营企业确保末班车结束运营后,停车场仍有车可用,让最晚回家的人有车可骑。
此外,设置电子围栏,引导共享单车规范停放;加快应急处置响应,违规车辆第一时间进行清理。
细节二:宣传引导,划分禁停区域
走出地铁站,映入眼帘的便是醒目的红色宣传横幅。“非机动车道禁止停车……”
非机动车道悬挂的横幅以及摆放的锥桶。曹路镇供图
曾经金海路道路两侧均停满了电动自行车,围栏外的非机动车道也是车满为患。“一开始,我们只针对横幅区域进行管理,一旦发现违停车辆,就将其挪走。刚开始,大家不太适应,投诉非常多。”汤乃慧说。
设置醒目的指示牌。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曹路镇在停车区附近设置温馨提示,引导被挪车人找到违停单车。同时,安排专人在现场进行引导,及时纠正不文明停车行为,逐步培养市民规范骑行、有序停车的良好习惯。随着柔性、灵活的管理方式推进,占道车辆逐渐减少,道路基本畅通。
细节三:地铁出口号与停车区号码对应,精准引导停车
停车场指示牌。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地铁口为什么没有1号口和6号口?原来,地铁出口号与停车区号码实现了完美对应。
比如,地铁3号口对应3号停车区。这种贴心的设计,让车主都能轻松找到自己的“专属车位”,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避免了因为寻找车位而产生的混乱和焦虑。
细节四:马路边设置缓坡,方便车辆上下
停车区与地面有一定的高度差,推电动车上下十分费力。
已在部分路段设置缓坡,方便推行。曹路镇供图
曹路镇在走访调研后,在马路边上设置了缓坡,让外卖小哥等停车人员能够轻松地将电瓶车推上停车区。这对于一些老年人和女性车主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细节五:不同颜色的砖块区分停车区与非停车区
在新修的路面上,不同颜色的砖块区分人行道和停车区。砖块中镶嵌着一辆巨大的自行车的标志,表明这是停车区。
不同颜色的砖块区分。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鲜明的颜色对比,让人们一目了然,自觉将车辆停放在规定区域内,共同维护良好的停车秩序。
细节六:确保盲道安全通行,传递城市温度
确保盲道安全通行。曹路镇供图
道路一侧停车,另一侧保障盲道正常通行,是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与尊重。曹路在整治电瓶车乱象的同时,没有忽视盲人的出行需求,确保了盲道的安全畅通。这一小小的举动,传递出的是城市的温暖与大爱。
据曹路镇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享单车乱停放或停放太多影响道路通行12件,无共享单车可骑2件,投诉量显著下降。
“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参考,只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才能汇聚起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动能。”汤乃慧认为,目前,共享单车和电动车协同管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他建议建设轨道交通周边配建B+R停车场,对地铁周边绿地加以改造建设复合停车区域等。同时,关注共享交通工具发展趋势,探索共享电单车、氢能源单车应用的可行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