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人0乐器 德国斯利克斯人声乐团在沪重构巴赫经典

六个人零乐器,重构巴赫经典
德国斯利克斯人声乐团献演上海夏季音乐节
昨晚,来自德国的斯利克斯(SLIXS)人声乐团六位成员站到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舞台上。没有乐器,没有伴奏,但是六个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时,却如同一支乐团模拟出丰富的声音:有管风琴般的恢宏,有弦乐般的细腻,还有打击乐般的多变节奏。演出前接受采访时,乐团成员们说,斯利克斯不是一个传统的阿卡贝拉团体,而是一个声音的实验室。
今年MISA以“写给未来”为主题,探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乐团成员说:“阿卡贝拉本就是最环保的音乐形式!不需要任何乐器,仅凭六个人的声音就能创造出一个完整的音乐世界,这或许就是最纯粹的‘绿色音乐’。”
当晚演出的重头戏《哥德堡变奏曲》选段,经男高音米夏埃尔·艾曼的精心改编,令人耳目一新。艾曼从这部经典作品中提取出七个变奏片段,包括第七变奏的爵士切分、第一变奏的电子脉冲感、第十八变奏的暗黑吟诵等,就像在巴洛克建筑中植入了现代元素。
艾曼说:“我们两个人唱钢琴左手弹奏的音符,两个人唱钢琴右手弹奏的音符,剩下两个人,再在这一基础上增添更丰富的细节。我们在改编时,尽量保持对原作的忠诚。”这些原本没有歌词的器乐作品,经过改编和人声的重新演绎,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这种忠诚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基于理解的创新。在演绎《a小调协奏曲》的快板乐章时,托马斯·皮翁特克的“人声打击乐”以极高频率制造出节奏风暴,而四位男声的叠置则构建出虚拟管弦乐的声响空间。当厄尔·哈根《哈莱姆夜曲》的萨克斯声部被替换为喉音哼鸣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声的物理极限不过是想象力的起跑线。
乐团中的六个人,个个身怀绝技,男中音康拉德会唱呼麦。“起初是在一个涵盖各种演唱风格的工作坊接触到这种唱法,当时被深深吸引,但完全不知道发声的窍门。后来因为嗓子不适,在清嗓子的过程中,竟意外找到了入门的方法。”不过,康拉德也坦言,这种唱法很有挑战性,对声带的要求很高,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嗓子。
斯利克斯人声乐团上一次来中国演出是15年前,这次再来,他们看到上海“令人惊叹的变化”。“虽然行程紧张,我们还是抽空感受了上海的城市脉搏。上海非常美,充满活力,街上的人都很时髦!”乐团还特意为中国观众准备了一首《茉莉花》。“我们用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来演绎这首歌,把它融入自然的声音景观中。”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吴桐 实习生 马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