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两名“90后”女生在金山乡村,用音乐开启了一场…

2025年07月04日17:33 |
小字号

上周末,在朱泾镇新泾村的村口广场上,一场由乡村艺术平台“隔壁”举办的夏夜弹唱会举办。傍晚时分,27岁的Lily轻轻拨动吉他琴弦,调试着音准。“隔壁”平台主理人张林莉说:“夏天傍晚6-7点是村民最松弛的时候,孩子们放暑假回到村里,大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这个时间段最适合举办户外活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朱泾人,这场活动的主角Lily有着不寻常的经历。大二那年,她偶然参加了尼泊尔的志愿者项目,在加德满都山上的幼儿园里,她发现教育在这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时候是一种关于照料与陪伴的存在。一个七岁的女孩听闻她来自中国,便唱起《一闪一闪亮晶晶》的中文儿歌,这个瞬间让她陷入深思:“我们带来的这些文化内容,是否真的触及了孩子们的需求?”

在韩国女子大学交换期间,她带着录音笔去听女性文学课,被罗蕙锡《庆姬》中女主角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深深触动;在摩洛哥的刺绣班里,一位叫Fatma的离婚再婚孕妇,虽然交流不易,却用专注的眼神传递着对生活的希望。这些看似碎片化的经历,渐渐在她心中拼凑出一个清晰的认知:真正的连接不在于改变对方,而在于找到彼此都能共鸣的节点。

“就像在尼泊尔,我们和孩子们虽然语言不通,但音乐和绘画却能成为共同语言;在摩洛哥,Fatma虽然不懂英语,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能真切感受到。”Lily说。这些跨文化经历让她明白,与其执着于输出自己的认知,不如寻找那些能自然引发共鸣的切入点。

正是这份领悟,让她看清了自己要走的路。“这些经历就像拼图一样,让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Lily抚摸着吉他光滑的琴身说道。如今她过着“双轨制”的生活:工作日在市区的韩企做战略分析,周末则雷打不动地与乐队排练、回金山教琴。这种看似割裂的生活节奏,反而让她找到了连接城乡的新方式。“音乐就像一条隐形的丝线,把我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串在了一起。”

当晚的弹唱会上,当《稻香》的旋律在晚风中流淌时,摇着蒲扇的老人虽然听不懂歌词,布满皱纹的脸上却浮现出会心的微笑,粗糙的手指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轻轻打拍;专程从城区赶来的年轻人,明知傍晚可能有雷雨,仍坚持赴这场田园之约。

农村老人与城市青年并排坐在长板凳上,这种不太常见的反差感在当下却意外和谐。这种场景恰好印证了主理人张林莉的理念:“音乐是超越语言和身份的媒介,那些音符、旋律、节奏本身就能在人和人之间搭起一座无形的桥梁。”

“隔壁”平台一直在尝试用最质朴的方式连接城乡。从用篱笆做展架的摄影展,到让不同方言相互碰撞的乡音课堂,再到这场即兴随性的村口弹唱会,她们用行动证明:当城市与乡村真正对视时,碰撞出的不是隔阂,而是意想不到的共鸣。正如Lily在访谈中所说:“去远方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学会用更温柔的眼光回望。做志愿者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懂得每个生命都值得被认真看见。”

演出结束后,有村民拉着Lily的手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来,也有年轻人围着张林莉询问如何加入志愿者队伍。这些自发的互动让张林莉更加确信:“乡村从来不缺热爱艺术的观众,只缺一个让他们发声的舞台。”而对Lily来说,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她将海外经历与家乡联结的实践,就像在摩洛哥感受到的那样,当Nadia妈妈帮她翻译课堂内容时,当Fatma要给女儿取名Lily时,她明白了真正的连接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在对视的瞬间,彼此眼中都映照出对方最真实的样子。

暮色渐深,村口的路灯一盏盏亮起。几个孩子模仿着Lily弹吉他的动作,他们的笑声和远处传来的蛙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夏夜最动人的背景音乐。或许,这就是新一代年轻人反哺乡村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的改造,而是带着走出去的收获回来,在熟悉的土地上播撒新的可能。就像张林莉说的,“当你不把改变当作目的时,改变反而会悄然发生。”

(来源:i金山)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