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养老服务如何升级?居家养老银发经济成市民建言焦点

■当前,银发经济的市场和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培育、竞争和发展。如何挖掘养老市场的增长点,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产品?越来越多专门面向老人,打造多元服务的商业机构正在入场
“我参加过国内外很多工作坊,这场活动是我见过的最接地气、最为平等的交流。”参加完浦东新区民政局、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办举办的一场“我为‘十五五’规划献计献策,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专项征集活动座谈会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不由感叹。
截至去年年底,浦东新区全区60岁以上的沪籍老年人口总数已经接近114万,占户籍人口总人数33.5%,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在上海,绝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这考验政府对养老资源的统筹整合、精细化服务能力。
一些社区已经积累了颇有成效的经验。区人大代表、康桥镇康桥花园小区居委会主任郁斐分享道:“社区有个老人91岁,有200多斤重,洗澡很不方便。她的孩子偶然在社区服务活动中了解到一个平价的上门助浴服务,每次只要65元,一下子包了半年,解决了他们家一个很大的难题。”她认为,深度老龄化的社区要充分发挥“熟人社区”的优势,组建为老志愿者服务团队。可以通过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动态掌握老人的身心状况、多元需求,建立精确到日、周、月的养老服务菜单,比如固定每周的就医配药日、公益按摩日,每月开展康养讲座、义务理发等活动,让社区老人感到一个稳定完善的服务体系。
浦东新区民政局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处处长李志伟听完市民建言后,当场一一回应,“我们正在不断迭代互联网医院的功能,研究远程配药、问诊、检验检测免跑动、护理护工一站式解决等问题。”
当前,银发经济的市场和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培育、竞争和发展。如何挖掘养老市场的增长点,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产品?越来越多专门面向老人,打造多元服务的商业机构正在入场。
凌十五小区居民徐老伯率先现身说法。他今年76岁,和爱人身子骨还算硬朗,平时喜欢旅行。为了让儿女放心,最近报名了一家定位为老年人康养旅居的养老院,“他们在全国分布基地,老人只要支付一笔不高的费用,就可以任意调整旅居基地,拎包入住一段时间,再报名参加当地的旅行团,能省不少费用。”他希望,市场上能推出更多洞察老年人消费痛点,创造老年人友好型的消费产品。
老年人还需要自己的“李佳琦”。国融乐养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晓凌提到,许多陆家嘴商圈商户主动找到他们,希望筛选一批适合老年人价格预期和消费需求的产品进行推介。于是,他们在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开设了“银发超市”,展示他们的选品结果,并指引老人到有保障的商场进行购买。此外,他们和多家银行也建立了深度合作,主动在大堂宣讲老年人康复辅具的国补政策、适老化产品。“为老服务再也不是放一副老花镜或者放大镜这么简单,而是主动挖掘渠道和需求,提供更多适老化的产品。”
浦东新区信访办、征集办副主任陈宇表示,会后,区信访办、区政协办将对本次征集到的建议进行分类梳理,与主管部门逐项调研,推动优秀成果转化为具体政策和实践行动的落地,共同构建起科技支撑、互助协同、市场活跃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有温度、有品质、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车佳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